婴儿被母亲摔地,情绪失控不是虐童的遮羞布

□柳星宇(重庆大学)

12月29日,毕节市纳雍县一乡镇街头,一名女子将怀中婴儿直接扔到了地上后,任由婴儿啼哭,自己头也不回地走了。随后,一名男子走过来抱起地上的婴儿。对此,当地民政局工作人员回应称,这名女子是婴儿的母亲,起因为家庭矛盾,公安干警已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12月30日《齐鲁晚报》)

对此,一些人认为这只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旁人无须指指点点。可事实上,这种认为虐童只是家事,是潜意识里把孩子当做家长所属品的表现,会使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再加之,婴儿乃至幼儿难以将所受伤害及时表达,导致虐童事件往往隐蔽性很强,很难被及时发现并制止。正如卡森·麦卡勒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写道:“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对于施暴者而言,施暴的动机大多数都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当施暴者情绪产生波动,他们并不能及时用合理方式调整自己情绪,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孩子泄愤。一是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给施暴者带来了便利,婴幼儿难以反抗,只能默默承受暴力行为;二是由于管教孩子这个借口成为了施暴者开脱的理由,旁人难以声讨虐童行为。

虐童事件时有发生,深深刺痛人们的心灵。从本质上讲,只有严惩虐童者,才能筑牢保护儿童的安全堡垒,而法律无疑是最好的武器。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有“虐待家庭成员”等行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若情节恶劣,则构成虐待罪,“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然而很多时候由于受虐者没有明显外伤,很多施暴者仅仅受到批评教育。但虐童行为不仅会给受虐儿童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心灵的创伤往往更难抚平。因此,对于虐童行为带来的隐蔽的心灵伤害,施暴者也应该受到法律严惩。

家长本应该是孩子的保护伞,但总有一些家长无视亲情的温暖、法律的威严,对婴幼儿实施暴力行为,造成他们这个年龄难以承受的伤害。法律的惩戒只能在暴力伤害之后弥补,无论多么严厉的惩罚都难以磨平孩子内心的伤痕。倘若我们都能在暴力发生之时及时制止,不再害怕“多管闲事”,也许就能消灭暴力行为苗头,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只有法律严肃治理加之社会大众共同关注并行动,才能有力地制止虐童行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呵护花朵,才能使祖国的未来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毕节市   婴儿   情绪   遮羞布   婴幼儿   祖国   家长   母亲   心灵   儿童   孩子   法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