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抗日援朝(2)朝鲜李朝不作“带路党”

丰臣秀吉并非在统一日本列国之后才有了征朝鲜、入大明的想法,这一谋划,一方面是继承织田信长的遗志,一方面也是日本这个岛国自身的历史属性、文化属性使然。

把镜头拉远,一望可知。

秦汉自不必说,那时的日本列岛还处于部落状态,与世隔绝,甚至有徐福东渡之说;到了唐宋时期,跟中原王朝实力相差太大,只能俯首称臣,遣唐使络绎不绝,只有跟着学的份;到了明中后期,也就是日本战国时代结束,他们自信可以跟中原王朝抗衡一下了;直到清末,实力已然超出了隔海相望的中原大陆,走出海岛,占领大陆就成了他们的国策,其后发生了什么咱们都清楚,直至近代,我们还经受了这个岛国民族带给我们深深的伤害……

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取决于他的生长环境,一个国家、民族也大抵如此。

丰臣秀吉急于出征扩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日益迫切的对外贸易需求。

在日本列岛统一的过程中,日本商人阶级和封建主给予了丰臣秀吉最大的支持,他们必然要求获得回报,但由于几十年来一方面中朝两国闭关锁国的政策,一方面日本浪人、倭寇在朝、中沿海的海盗行为,使得日本的形象极为恶劣,严重影响了往来贸易。

丰臣秀吉为寻求封建主和大商人的继续支持,就只能满足他们的扩张欲望。

丰臣秀吉敢于悍然发动侵略战备,还在于他对明、朝两国不修武备的了解。

明嘉靖到万历年间,朝政荒殆,军备废弛,对付海盗集团都很吃力,曾有海盗集团自南京劫掠,直下福建,横行一年的时间而无什么损失,因此日本上下皆有“唐(明朝)畏日本如虎,灭大唐如反掌”的认知。

丰臣秀吉狂妄地说,“以吾之智,以吾之兵,如大水崩沙、利刃破竹,何城不摧,何国不亡,吾帝大唐矣。”

丰臣秀吉虽如此狂妄,却也是精心做了战争准备的。

首先,他遵循既定路线,先收朝鲜,次战大明,再下天竺,对朝鲜,他想的是以威逼利诱的方式不战而屈人之兵。

早在1585年,丰臣就命令对马岛的岛主宗义调、宗义智父子代表自己去和朝鲜谈判,命令朝鲜国王渡海到日本,向自己表示臣服;若不从,就渡海“诛伐”朝鲜。

对马岛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而重要,它位于朝鲜、日本两国之间的朝鲜海峡之间,距朝鲜本土只有50公里,地岛上高地,甚至都可看见釜山。

这样的战略位置,必然是日本向朝鲜的跳板。

对马岛几百年来就是宗氏的领地,是宗氏的独立王国。

丰臣秀吉横扫日本,在他看来,日本列岛、各国都已臣属自己,一个小小的对马岛,自然而然也是自己的,更重要的是,他直观地认为,朝鲜,不过是对马岛的属国而已。

而在对马岛的宗氏来看呢,此时的丰臣秀吉自然是不敢招惹的,对他称臣也没什么,但是,对马岛与朝鲜的关系,也是很微妙的,一方面双方因距离较近,有着大量的贸易往来;一方面呢,朝鲜对待对马岛,就如同大明与朝鲜的关系一样,把对马岛看成是自己的属国,双方往来颇多,对马岛只求实际利益,对此也没啥反感,在双文外交往来中,对马岛岛主宗氏也经常自称“臣”。这一关系,在日后朝鲜向大明求救之时,还引起了明朝的疑虑,怀疑朝鲜背着自己经营“小圈子”。

那么在丰臣秀吉的认知中,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组关系:对马岛臣属于自己,而朝鲜臣属于对马岛,那么朝鲜自然要听命于自己。

所以他命令对马岛宗氏去通知朝鲜,让他们的国王来日本见我!

这种认知和现实出现了偏差,对马岛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境地。

宗氏清楚,朝鲜不可能听从日本的召唤,而自己也想保持与朝鲜的经贸关系,维持自己的经济体系,但同时呢,又胳膊扭不过大腿,不能不服从已有“关白”头衔的丰臣秀吉。

怎么办呢?宗氏两边都不想得罪,开始编瞎话了。

注意,这场国际战争中的第一次欺骗出现了!欺骗,在这场战争的各方中不断出现,也成为了这场国际战争的一个大大的特色。

宗氏没有向朝鲜方面说明丰臣秀吉让朝鲜臣服日本的真实意图,而只是声称,日本希望朝鲜派出使臣,双方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朝鲜国王李昖并不愿意与日本有什么正式往来,他知道,自己的宗主国是大明,自己与对马岛这么个小小的岛国玩玩也就算了,如果和日本有了什么勾连,那是宗主国所不能容忍的,所谓“事大至诚”,也就是对待自己的宗主国,忠诚才是第一要务。

期间往来不必细说,当时丰臣秀吉正全力统一日本,虽然朝鲜没有答应自己的要求,但也只能暂时搁置。

直至1589年三月,眼看日本列国即将归于一统,丰臣秀吉再次命宗义智向朝鲜传达自己的要求:朝鲜国王务必在当年夏天赶至日本谒见自己,否则就要兴兵讨伐朝鲜。

宗义智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出马,来到朝鲜,向朝方提出了派遣通信使赴日的要求,又经过一番曲折之后,直至当年11月,朝鲜方面终于答应派遣使者渡海赴日。

宗义智玩弄的依然是两面派的手法,向朝鲜只是说让他们派使臣到日本礼节性见个面,而对丰臣秀吉的汇报,却是朝鲜将派使臣向日本表示臣服。

就这样,在1590年的三月,宗义智带领朝鲜通信使渡海赴日,在海上漂泊了四个月,直到七月到达日本京都。

朝鲜使团到达京都之时,丰臣秀吉正在进行着统一之战的最后收尾,他出兵20余万,击败了割据关东的大名北条氏,东北的伊达氏等大名望风投降,日本三岛在丰臣秀吉八年的东征西讨中终于统一,丰臣秀吉由此踏上了人生的巅峰。

直至当年十一月,丰臣秀吉完全理顺了日本统一之后的事务之后,才接见了朝鲜使团。

丰臣秀吉此时斜睨天下,又有宗义智的误导,认为朝鲜使团是向自己来归顺臣服,所以非常傲慢地简单接待了使团,随后就让使团在堺港待命,等待自己的国书。

没过几天,国书送交朝鲜使团,丰臣秀吉在国书中宣称:自己是太阳之子,有一统天下的天命,他要征服大明,“易吾朝风俗于(大明)四百州”,让朝鲜作为征讨大明的先锋,而日本则从朝鲜借道攻击大明,目的只是为了“显佳名于三国”。

朝鲜使者看了国书,很是慌恐,与日本方面多次交涉,虽改了国书中的只言片语,但实质内容并没有变化。

朝鲜使团无奈,况看到丰臣秀吉的狂妄之态,已知日本方面一定会发起战争,所以就急急回国。

这时已到了1591年的一月份。

朝鲜使团刚一回国,宗义智又来信件,这时宗氏已无法顾及太多,或许是他们看到丰臣秀吉的实力,只能完全倒向丰臣秀吉,他在给朝鲜的信中明确表示,日本要借道朝鲜征讨大明,朝鲜则作为日军的向导,与日军一起行动。

朝鲜使团带回的日本国书和宗义智的信件,使得朝鲜朝廷大为震动。

朝鲜不能接受自己是日本的属国,更不会遵照日本的要求当“带路党”,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呢,他们面对日本方面表现出的征讨大明的强烈的决心,是否要将这一重大事项通报明王朝,却犹疑不定。

朝鲜的顾虑,其实也很好理解。

明王朝与朝鲜虽一直维持着“宗藩”的关系,但双方并非亲密无间,在朝贡往来、边境治安等问题上多次发生龌蹉,再加上朝鲜与琉球、对马岛等国的来往,甚至与正在崛起的女真民族的关系,令明王朝对朝鲜的观感并非很好,而明王朝赴朝鲜使团,每每前去必大索金银,勒索无度,再加上辽地边民毫无忌惮地越过边界采参、伐木,也使朝鲜颇有怨言。

在这种亲密却又充满了猜疑的关系之中,朝鲜不敢直接将如此重大的日本动向直接奏报给明朝廷,他们担心明朝廷怀疑自己和日本早有预谋,要做带路党。

朝鲜朝廷内部对此争论不休,最后他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策略——从轻汇报。

他们利用每年向明王朝进贡的时机,让使节金应南向明朝报告日本意欲侵犯大明之事,但对于这一消息的来源,只说他们也是听说的,来自边境的浪民而已。

这样朝鲜隐瞒了朝日两国间来往的事实。

这一策略,说实话很是低级,你要么就把事实往来经过全部告知明王朝,以显自己磊落之态;要么就硬起骨头打死也不说,这样说一半瞒一半的伎俩,最终反而使得明王朝对朝鲜的疑虑加深,以致出兵救援也是一再拖延。

一晃到了六月份,宗义智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再次登陆釜山,告诉朝鲜将领,丰臣是肯定攻打明朝的,你们最好通报明朝,让明朝来和日本讲和,这样你们也可以免遭战乱。

宗义智的行为,表明他还是希望利用外交手段避免战争,作为他来说,他并不愿卷入战争,卷入战争就意味着自己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国没有了经济来源。

但这也只是宗义智的一厢情愿而已,朝鲜固然不敢传这样话,即使传,大明王朝岂能在刀枪未动的情况下,就凭你的讹诈向小小的日本乞和?而丰臣秀吉也断然不肯就此罢休。

所以说宗义智在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之后,知道战争无可避免,于是一方面通报丰臣秀吉朝鲜的态度,一方面开始撤出住在釜山一带的日本侨民,以免他们卷入战争。

丰臣秀吉在接获宗智的通报之后,认为有必要对朝鲜动武,恰恰在八月五日,丰臣秀吉一两岁的儿子鹤松夭折,丰臣老来得子,对鹤松很是喜爱,这让他大为伤心,为排遣悲痛,丰臣秀吉开始认真考虑,计划明年三月份出兵朝鲜。

8月23日,丰臣秀吉将关白之职交付给外甥丰臣秀次,自己则为“太阁”,安顿好内政,专心筹划战争。

9月24日,丰臣秀吉下达出兵朝鲜、进攻大明的军令。

(日军登陆釜山)

1592年1月,丰臣秀吉下达⽔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3月,下达陆军部队兵号征召动员令。共计征召三⼗余万兵⼒,以肥前名护屋为据点,以其中⻄国部队为主的15万8700⼈编成九个军团。

3月26日,丰臣秀吉去京都向后阳成天皇启奏此事,随后他身穿锦缎的阵羽织,骑着金甲马,带领三万将兵,高举象征日本六十六国的大旗西行,4月11日到达广岛。

4月12日,大将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军越过对马海峡,登陆釜山,战端开启。

(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朝鲜   釜山   大明   明朝   国书   王朝   使团   日本   万历   战争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