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一宗之厄

请各位朋友在浏览之前点点关注,点点赞!!!

首先“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因为他们的谥号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空前的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所以这就是三武一宗之厄名字的由来。

佛教传入中国约在西汉之际,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发展后汉化,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并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现在一般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4年)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汉明帝刘庄信佛,并将佛教引入中国,于是中国开始传其术,图其形象,而王公贵人,独处王英最喜好之”。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是最早皈依佛门的人。

当佛教传到中国时,它与本地的文化风俗迥然不同,释迦摩尼被称为“大神”,确实,当时佛教在中国人心目中和跳大神差不多,属于旁门左道。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弘扬,至唐代达到鼎盛,而佛教在印度于公元13世纪初消亡,被商羯罗赶出印度,但在中国却作为“大乘佛法”而得以发展和创新。

佛教初期得以弘扬的背景是值五胡乱华,中原战乱不息,生灵涂炭,老百姓为摆脱痛苦,而佛教讲究来世,给予人以希望;同时贵族向往的是长生不老,而佛教可以往生,于是佛教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得以壮大,而后的佛教和儒教一样,成了统治阶级驭民的工具。

这便是佛教在中国早期的发展史。接下来咱们讲一讲上述的四位皇帝为何要灭佛,是因为个人喜好而泄私愤还是为国家发展大计呢?

灭佛原因

因为佛教是当时外来的宗教,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佛教寺庙往往享有免税、田地、女婢等特权,这造成了社会财富向佛寺的极大集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会昌灭佛时就说“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另外,僧侣不事生产不服劳役,还拥有大量仆役,在人力资源匮乏的古代,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终于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而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的行为更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从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 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

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他当了十八年皇帝,死时仅三十五岁,史称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病逝于出征前夕,令后人唏嘘

周武帝反佛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在武帝掌权之前,大权为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掌握。宇文护大力推行佛道,因此当时的武帝也对佛道极力的推崇,这可能也是明哲保身迫不得已之举。

北周武帝灭佛,这也是和当时北周武帝后来推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在公元 515 年爆发过冀州沙门法庆聚众造反之事,其众多达 5 万以上,法庆自称“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毁寺、杀僧、焚经、烧像,故此对当时的僧俗地主统治阶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北魏镇压了“大乘起义”后不久,在公元523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六镇起义”,接着各处纷纷出现反魏起事,群雄并出。当时北方地区的僧、道阶层过于庞大。当时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这促使封建国家政权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

天和二年(567),有一个叫卫元嵩的人给周武帝上书,建议周武帝灭佛。

周武帝诛杀宇文护,把大权收归己有之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把佛教抑为最末,事实上已是灭佛的前奏。

武帝不怕死后下地狱的威胁,于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10分之1 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佛道二教极度兴盛的南北朝时期,虽然周武帝独树一帜,毁佛断道,但并不屠杀僧侣,显示了其统治的高度灵活性。纵然周武帝个人十分认可甚至是推崇宗教思想,但当宗教的发展与国家机器的运作发生冲突时,他能清醒认识,挈重量轻,果断抉择而不拘泥于传统,实为难能可贵。对比同一时期,即北齐、江左政权的各位封建君主,大多不能正视宗教过度发展给国家带来之不利而盲目推动,更可衬托周武帝统治政策之灵活。

唐武宗李炎灭佛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敕迎佛骨。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宗教热潮。对此,韩愈从儒家立场出发,予以坚决反对。为了达成排佛目的,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把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主线,以与佛教各宗派的传法世系相对抗。他自认得了儒学真传,以继承和发扬从尧舜到孟子的道统为历史使命,要效法孟子辟杨、墨的精神来辟佛、道。

韩愈反佛的出发点和立论根据,是为了强化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利益,确立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比傅奕涉及的社会和思想问题要深刻得多。为了实现他的儒家政治理想,他在《原道》中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口号,试图以行政手段彻底废除佛教。这一思想为此后唐武宗的灭佛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他所提出的儒学独尊和儒家“道统”,则对宋代理学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此后朝政腐败,朋党斗争,国势日衰,而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唐武宗继位后,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他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的唯一办法。这是武宗决心灭佛的主要原因。

唐武宗灭佛,实始于会昌初年,而至会昌末年达到高潮。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充入两税徭役”。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会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为彻底灭佛作好准备。同年四月,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面毁佛运动。僧尼不论有牒或无牒,皆令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八月,下诏宣布灭佛结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后周世宗柴荣灭佛

在这几次灭佛事件中后周世宗灭佛,是最有影响的一次。因为当时许多老百姓为了逃避兵役和税赋,选择了出家。但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假和尚、假尼姑,出家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职业而并非一种信仰。面对这种局面,柴荣果断地决定开展灭佛运动。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做法成果颇丰。后周国库收入迅速增加,从各地寺庙中拆毁的铜制佛像被重新熔制铸造成铜钱,被强制还俗的僧尼还为后周新增了一大批劳动力。

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但由于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个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在这一背景之下,三教之争,就更趋于缓和,从这之后,儒佛道三教之争,已不像过去那么尖锐,也不像过去那样明显,虽然还是有,但相对而言,规模都比较小,最后,废去佛寺30336所,还俗61200僧。全国寺院仅余两千所。

一时之间,天下佛像几灭。官员议论纷纷,柴荣却说:“你各位不要对我毁去佛像这件事有疑虑。佛啊,是以善道度化世人的,如果有心向善,就是供奉佛了,那铜像岂是所谓的佛呢?而且我听说过,佛为了利益他人,就算是头颅、眼睛都可以布施给别人。如果朕的身体可用来救济民众,我也在所不惜啊。”

总之起初拓跋涛并好佛老,对沙门道士皆致敬敬。怀疑寺僧与聚众起义并查处寺庙内存有兵器所以才灭佛、宇文邕最重儒术,早年也信奉道、佛二教;但在当时僧尼,沙门中人不用耕种、服兵役,上缴赋税所以周武帝为了国家的发展与统一不得不大型灭佛;唐武宗本身就不喜欢佛教为了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才发行灭佛活动;而后周柴荣更像是整顿佛教的,但确实是最有影响的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会昌   儒家   僧尼   后周   北周   佛教   沙门   北魏   寺院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