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山水诗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登山临水,处处有诗”

朱熹“书史之外,酷好山水”,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诗歌,其中不少是山水诗。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至推朱熹为“道学家中的大诗人”,可惜朱熹的诗歌不如其哲学为人所重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及《朱子全书》第20册收集了朱熹的诗歌,读之不仅能感受到朱熹山水诗的艺术美,也深感其笔下的自然生态美。

朱熹山水诗题材涉及范围广泛,堪称山水诗大家。名山大川是朱熹所爱,武夷山是朱熹的最爱,因此留下了许多关于武夷山的诗歌。如《武夷棹歌》十首是朱熹游九曲溪写下的七绝山水诗,这组诗以“棹歌”风格写成,第一首总述:“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其余九首分写各曲风光,还融了武夷山的神话传说,如《武夷棹歌·其二》“幔亭峰影蘸晴川”写了“幔亭招宴”神话故事;《武夷棹歌·其三》写了“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让人们想起玉女峰的美丽传说……

云谷位于建阳西北,本名芦峰山,朱熹更名云谷,筑草堂于此,写下《云谷二十六咏》组诗。其中《绝顶》诗云:“当年赫曦台,移治在兹岭。寥廓无四邻,三光疑倒影。”此诗写得气派十足,堪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媲美。

建阳东北有百丈山,朱熹又写了《百丈山六咏》组诗。《小涧》写得清新小巧:“两崖交翠阴,一水自清泻。俯仰契幽情,神襟顿飘洒。”将山景中的楼台亭阁也入诗,如《次秀野极目亭韵》:“偶向新亭一破颜,高情直寄有无间。地偏已隔东西路,天阔长围远近山。浩荡只愁春雾合,轮囷却喜暮云还。不堪景物撩人甚,倒尽诗囊未许悭。”诗不局限亭的描写,而是极力描写登高望远的视野和诗兴。

朱熹笔下的田园诗,读来也别有一番韵味。《又和秀野二首·其二》:“江皋晴日丽芳华,翠竹疏疏映白沙。路转忽逢沽酒客,眼明惟见满园花。望中景助诗人趣,物外春归释子家。向晚却寻芳草径,夕阳流水绕村斜。”从江皋路经翠竹、白沙、酒肆、花园、流水、芳草径、释子家,一路走来,夕阳下的山村别有一番诗意。

《次秀野杂诗韵》写了武夷山酒市:“闻说崇安市,家家麴米春。楼头邀上客,花底觅南邻。讵有当垆子,应无折券人。劝君浑莫问,一酌便还醇。”武夷山风光之美、民风之淳、美酒之醇,跃然纸上。

朱熹的山水诗大到名山大川、田园风光、四季,小到花鸟草虫、楼台亭阁,甚至地方果蔬、风土人情等题材内容,都有涵盖,显示了包罗万千的山水田园诗大家气象。后人评“晦庵登山临水,处处有诗,盖道学中之最活跃者”。

这种题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诗歌情感思想的丰富性。首先,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春日偶作》写他“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造化心”就是天地之心,他说:“天地之心,只是个生。……人物之所以生生不穷者,以其生也。”人与物都是天地所“生”之物,所以“人、物并生于天地之间”,人与自然共生。“爱人”也要“爱物”。爱自然,才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歌唱自然。

其次,从自然景象中悟出生活真谛。《观书有感二首》题为观书,实则观景,于景悟理。第一首写因“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使得“半亩方塘”之水“清如许”,说明人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思想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才能洞悉事物、认清道理。第二首写因“江边春水”高涨,才使得“向来枉费推移力”的“艨艟巨舰”如羽毛一样轻快,在江流中“自在行”,告诉人们学习、做学问都要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水涨船高,才能自由航行于知识、艺术的海洋中。

其三,寄托诗人情志,表示自己传道立道决心。武夷精舍是朱熹授徒传道之所在,《精舍》诗云:“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寥寥几笔,写出朱熹与琴书、泉石、茅屋融为一体的生活。他既是“山中客”,但不仅仅吟风弄月,更重要的是授徒著书、传道立道。遭“庆元党禁”之祸后,友人劝他不要再授徒讲学,但朱熹立志坚持下来,又在建阳创建沧洲精舍讲学著述,决心“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朱熹婉拒亲旧劝其入都做官之请,以武夷山水来表达情志。《寄籍溪胡丈及刘恭父二首》诗云:“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青山祗么青。”“留取幽人卧空谷,一川风月要人看。”浮云、青山、空谷、风月,与“幽人”构成武夷山美丽的景象……他表示自己要守护武夷山、守护道心,如同白云一样永远依偎武夷山!

朱熹山水诗的风格清新自然。他推崇陶渊明和韦应物,认为陶渊明诗歌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认为韦应物“其诗无一字做作,真实自在”。“自在”二字是朱熹评价诗歌的艺术标准,也是自己诗歌创作的方向。如《渔艇》写九曲溪的渔船:“出载长烟重,归装片月轻。千岩猿鹤友,愁绝棹歌声。”渔舟笼罩在烟雾里,故曰“重”;归来一片明月,故曰“轻”。两岸猿声、渔歌交织在一起,传来凄愁之情,真实而自然传递了武夷山的神秘、奇异。

《涉涧水作》写作者跋山涉水之趣:“幽谷溅溅小水通,细穿危石认行踪。回头自爱情岚好,却立滩头数乱峰。”轻灵秀逸,动作细节自然生动,风味似唐人小诗。

朱熹诗歌体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与唐诗相比,宋诗喜说理偏议论,但朱熹不作“讲义语录之押韵者”,而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上述的《观书有感二首》《钓矶》等,可谓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的意境佳作。

《武夷棹歌》之六写五曲之境:“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山高、云深、烟雨、平林,既是武夷山的自然景象,也是朱熹心情的映照。朱熹一生不得志,遭“庆元党禁”四处避难,真是“长时烟雨暗平林”。古来圣贤皆寂寞,在高山森林里授徒传道,犹如“林间有客无人识”。然而,也正是在这样清新幽静远离尘埃的环境,才使朱熹静下心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欸乃声”是自然与人文的合唱,传达了朱熹的“万古心”。朱熹之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心,但他没有直接言说,而将之自然融化在“欸乃声”中……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朱熹的山水诗,既是中国诗歌艺术审美的珍贵遗产,也是生态审美的生动教材。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朱熹山水诗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融入生态保护之中。将朱子文化保护与武夷山自然保护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整体保护!

(作者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朱熹   庆元   建阳   登山临水   武夷山   楼台亭阁   党禁   琴书   艺术美   青山   田园诗   精舍   自然美   山水诗   烟雨   诗歌   自然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