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压力,拒绝无效“自我管理”

01自我管理无效的怪圈

你有没有这样的烦恼:觉得自己的抗压能力好像特别差、特别不擅长时间管理,眼看着身边的同学同事每天都过得井井有条,而自己却像是在坐过山车。闲的时候有大把的时间却无所事事,而一旦重要的ddl临近,就开始手忙脚乱起来。

更气人的是,这手忙脚乱当中也没多少真正有效的事。对着电脑一整天,其实只能专注十分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玩游戏刷手机了,直到实在不能拖下去了才匆匆忙忙糊弄交差。明明每次都想做好,却控制不住自己一次又一次陷入这个怪圈。

终于你下定决心开始自律,列出了各种计划,试图进行时间管理,却总是只执行了一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你大受打击,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小心!你可能正在进行“无效自我管理”

无效自我管理形容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看似很努力,花了大量的工夫制定了一个炫酷的自律计划,到了执行时却总是无法坚持下去。

02自我管理的雷区

这种自我管理方式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它踩中了以下几个雷区:

1 自我要求太高,会反噬自信

我们在定计划时总是雄心勃勃,想要把每一段时间都安排好,却没有意识到这里暗藏着一个陷阱:越是严密的计划,也就意味着完成的难度就越大,容错率也越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比如你的最终目标是在一星期内写完一篇论文,制定的计划第一个环节却是每天6点半起床,那一旦你今天睡到了7点才起,虽然7点也很早,也完全不影响这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但因为没有按计划6点半起床,还是会无可避免产生一个念头——“今天计划的第一步就失败了”,挫败感也就油然而生。

当这种挫败感占据你的心智,就会陷入一种消沉的情绪中,感到自责、懊恼,甚至可能就直接破罐破摔,反正已经起晚了,干脆这一上午就啥也别干了。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是无法理性地认识到,其实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差,完全无伤大雅,我们也更没心思考虑真正的目标了。

我们总被教育着,为了达到目标,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但现实是,面对那些无法一蹴而就的任务时,高标准、严要求本身就会成为你最大的绊脚石。

2 新的计划无法融入你的生活节奏

很多执行不下来的计划还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和你原本的生活节奏磨合很困难。要么是干活的时间太多、休息的时间太少,恨不得吃饭、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要节省出来;要么是强行打破自己以往的作息习惯,要建立一套新的“健康作息时间表”。

这种计划看上去很美好,但一旦开始执行就会感到哪儿哪儿都不舒服。因为每一步都意味着要改变过去熟悉的习惯,每一步都要停顿下来想想接下来要做什么。

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的适应过程。我们适应一个新的事物、生活中一个新的环节,本身就是需要时间的。新的东西越多,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但是,这部分磨合和适应的需求又往往不包含在这个计划中,所以这些正常的适应过程就会被误读为不正常的精神内耗,进而产生自我怀疑。这么下去没几天,最初的热情就会在这些细小的磨合过程中被损耗光了,计划自然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在培养新习惯时,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要一点一点慢慢来,对自己友好一点

3 没有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

通过前两点,相信你已经可以制定一个更容易上手的计划了。但是,这依然解决不了下一个问题,也是让自我管理变得无效的根本问题。那就是——即使做了充分准备,就是不想开始。

不想开始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是因为我们只考虑了如何把事情做好,却没有回答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花这些时间来做这个PPT?背这些单词?参加这场活动?这些看似是理所当然的,从理性的角度上也许我们可以轻易地回答:因为这就是你的本职工作;因为做好了可以获得自我提升;获得一个好的成绩;一个好的收入;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些理由有时可以说服自己,但有时也会失效,特别是在被布置了一个任务自己却并不喜欢的时候,就会非常容易拖延。

其实这时候的拖延并不是因为懒惰,而是进入了一种叫作“逃避动力”的动力状态。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我们根据两种神经递质的不同水平,存在四种类型的动力状态,分别是不想挑战新事物的惰性动力、不得不做某事的逃避动力、挑战新事物的主动接触动力持续学习的动力

所以,逃避和拖延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我们没有调动起自己真正的内在动机,这种动机无关现实的利益,而是关乎那些更基本的情绪——增加快乐、消除恐惧,带来满足感与掌控感

但是常见的自我管理思路,总是用理智去镇压情绪、用理性去反对直觉,扼杀了最重要的驱动力。

理解了这个关系之后,“如何才能有效自我管理”就变得非常简单,你只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找到自己的动力源泉

03激发动力的方法

接下来我想要介绍几个激发动力的方法:

1 创造心理安全状态

心理安全状态是产生动力的前提,只有在安全状态下我们才不会去逃避。如何创造心理安全状态,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有意识地给自己营造一种舒服、放松、自信的氛围,越是困难的事情就越是如此。比如说选择毕业论文导师的时候,如果你觉得写论文很难,那就不要选一个严厉的老师,而是选一个沟通起来舒服、会照顾你的感受,让你会乐意去沟通的老师。

而在做事情的时候,将一个大的任务拆解成许多小目标,也是一种获取安全感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让你从一开始就建立一种掌控感。比如说我要在明年之前写一本10万字的书。10万字看上去很吓人,但是当我把这个任务拆解出来,拆解到一共多少章节,每一章包含哪几个知识点,哪几种对应的方法时,就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小块只需要写个几百字就够了!这样看上去就轻松很多了。所以在这里也建议大家,千万不要在这一步上面吝啬你的时间,这一步的基础打好了,你就可以自信而舒服地走好每一步,让自己进入一种正反馈的循环当中。

2 增强自我觉察,特别去关注那些积极的情感

动力这种东西一开始是很难捉摸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多去记录、观察自己的情感和直觉。大家可以尝试着每天写一点日记,去记录自己的这样一些时刻:你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热血沸腾、容易感到好奇?会因为什么而感到快乐、感到满足?什么情况下会让你感到自信、产生成就感?

反复体会这些感觉,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需要有意识去注意的,因为人天生具有“容易只看消极面”的特性,所以积极的情感需要有意识地寻找与积累,逐渐形成一个蓄水池,它们就可以成为你的快乐源泉。

还拿毕业论文举例,如果你今天的任务是需要看10篇枯燥的文献。这时候就可以思考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可以做什么来调动积极性。对我来说“推进度条”这件事情会让我很有成就感,那么我就会做一个醒目的任务清单放在面前,每看完一篇就用红笔划掉一项,这样想到马上就可以再划掉一个,就会让我很有干劲。

3 适度让自己放空,进入无意识状态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当我们放空、发呆、做白日梦时,会激活头脑当中的一种默认模式网络,而创造力的起始脑区恰好就是这个网络的中心。也就是说,适当把自己清空就是创造力的起点。

你可以通过冥想的方式训练自己进入无意识状态,也可以不那么刻意培养。一个舒服的热水澡、做家务和清洁、漫无目的的散步,或者就是看着天空发呆,其实都会让我们进入放空状态,你也可以尝试找到你自己舒服的放空方式。不妨在你的生活中,为自己腾出一块“不务正业”的小天地。

04结语

最后,其实我一直不喜欢自我管理这个词,总觉得它有点太过教条和规训、少了些人情味。

我更喜欢的说法是,让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和队友。希望看到这个视频的你,也可以调转思路,在下次面对压力时,可以和自己并肩作战、共同前行。

【安慰记心理,一个有超多实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欢迎来坐坐。】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

兔子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平行世界 参与心理能力训练

工具包 得免费心理自助工具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自我管理   舒服   自信   状态   压力   自我   动力   方式   心理   时间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