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流传的狸猫换太子案竟然是假的?

刘皇后虽然将李珍妃之子据为己有,但是对待李珍飞还算仁慈。与狸猫换太子案中的形象完全不同,那么这个狸猫换太子案又是怎么出笼狸猫换太子案是真是假?

1.狸猫换太子

宋大中祥符三年,真宗皇帝的李、刘二妃都怀孕了。由于郭皇后已薨多年,中宫虚位,因此皇帝承诺谁生皇子?就立谁为皇后。


结果,李妃先生皇子刘妃便与太监郭槐合谋,用剥了皮的狸猫换出皇子。命宫女寇珠将皇子勒死。


寇珠于心不忍,就将皇子交给太监陈琳。陈琳把皇子放入梳妆盒中,送进南清宫。交给八大王抚养。


不久,刘妃也生一子,但六岁就夭折了。真宗一直无子嗣,只好立八大王的养子为太子。


李妃因生下妖孽,被打入冷宫。有一天,太子路过冷宫,见李妃面容憔悴,起了恻隐之心,求母后善待李妃。

刘妃心生疑窦,叫来寇珠拷问,寇珠触柱而亡。刘妃上奏真宗皇帝说李妃心怀怨望,皇帝赐李飞一条白绫自尽,幸好宫人搭救,将李妃送出皇宫,逃往陈州避难。


真宗皇帝驾崩,太子继位,是为宋仁宗。大臣包拯奉旨寻访四方,考察民情,途经陈州,李妃前来申冤。


包拯得知实情,密告八大王,八大王询问陈琳,陈琳供出刘飞与郭槐制造的这桩冤案,真相终于大白。


此时,刘妃已死,包拯用铡刀将郭槐处死,仁宗皇帝和母亲相认,这就是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案。

此案被改编成京剧之后,风靡大江南北,不断被各种地方戏改编上演,且久演不衰,后来又改编成影视剧,终于使此案几乎家喻户晓。


狸猫换太子啊,本来纯属虚构,可是多数人信以为真,因为故事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八大王是真宗的八弟,燕王赵元俨太子本名赵圣义,立为太子后改名赵祯,继位后是为仁宗皇帝。太子生母李氏后来封为宸妃,刘妃后来封为皇后,死后谥“彰献明肃”。


可是主人公包拯虽然是历史人物,却不可能与狸猫换太子案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包拯刚刚步入官场,担任知县的时候。刘太后和李宸妃都已经去世四五年了,不过剧中主要人物用真实姓名表明,此案虽然虚构,却并非空穴来风。


那么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这还得从剧中人物刘妃的身世说起。

2.还原历史真相

据《宋史》记载,刘妃先祖是太原人。后来迁居益州,经四川成都,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武将。可是刘氏出生不久,父亲死在北伐太原的路上,家道从此中落。


刘氏成了孤儿,靠外祖母养大。有人说这些记载都是刘氏显赫之后伪造的,有这个可能。


不过有一点不会伪造,就是刘氏善打鼗鼓,十岁开始在街头卖艺,后来嫁给银匠龚美,为了讨生活来到京师开封。


有一天,龚美给襄王赵元侃加工银器。赵元侃对宫美说:“蜀地女子有才且聪慧,能帮我找一位吗?”


龚美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刘氏献给了襄王。还有一种说法是龚银生活困难,将妻子卖给襄王府的殿侍张耆,张耆将刘氏献给项王。


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总之,赵元侃“见之大悦,宠幸专房”。


可是赵元侃的乳母非常憎恶流氏。有一天,皇帝赵炅问乳母:“元侃最近容貌消瘦,他身边都是什么人呢?”


乳母就要把赵元侃如何宠幸刘氏的事儿告诉了皇上,皇帝立刻下令将刘氏赶出消王府。赵元侃只好将刘氏安置在张耆家中,张耆未避嫌疑,不敢回家住。


从此,张启家就成了赵元侃和刘氏幽会的地方。几年之后,太宗立赵元侃为太子,改名赵恒。不久,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是为真宗。

赵恒将刘氏接到宫中,封为美人。赵恒见刘美人没有亲人,无依无靠,于是就让他拜前夫龚美为兄,让龚美改姓刘。从此,龚美成了刘美。


可是,这毕竟算不上刘氏的宗亲呐。怎么办呢?于是,在皇帝的帮助之下,刘氏开始到处攀亲。


其实,为刘氏攀亲并不是为了解决孤单的问题,而是要提升刘氏的出身和地位。人们不禁要问了。二人已经在一起这么久了,怎么才想起提升出身和地位呢?


因为郭皇后去世,中宫虚位,这很想封刘妃为正宫皇后。此举却遭到大臣们的坚决反对。

比如参知政事赵安仁上诉说:“刘妃家世寒微,不如沈才人出身相门。”


翰林学士李迪也说:“刘妃起于寒微,不可以母天下。”


面对朝廷大臣的反对怎么办?皇帝赵恒亲自出面为刘氏攀显贵的情景。比如有一天,知开封府刘综给皇上奏事,完毕之后,刚要告退,皇帝将他留住,亲切的说:“卿与中宫近属,已拟卿差遣,当知否?”


意思是你和刘妃是亲戚,所以我准备重用你。你知道吗?刘综一听此话,脸色大变,立刻用“”秦音回答皇上说“臣本是河中府人,出于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中。”


河中府在山西永济县,秦音是陕西的方言,一个山西人操陕西方言回答皇上的话,这显然是为了表示他与来自益州的刘妃沾不上亲戚。


皇帝被刘妃攀亲,居然被拒绝,一气之下将刘综贬到泸州当知府去了。攀不上显贵的亲戚,只好另想办法。

还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刘妃身边的一个侍女生下一子。这位侍女姓李,平日里伺候刘妃起居。


有一天,真宗赵恒路过刘妃处,打算洗个手,李侍女给他端水,赵恒见她明眸皓齿,亭亭玉立,心中喜欢,便让她侍寝。结果就有了身孕。


当李侍女将孩子生下来时,刘妃见是皇子立刻据为己有,让杨淑妃细心看护,显然根本不需要剥了皮的狸猫去换,因为皇子生母的身份只是刘妃的婢女,刘飞完全可以做得了这个主。


可是为了当皇后,硬把别人的孩子据为己有,的确太霸道了。皇帝赵恒日理万机,根本无暇过问宫闱之事,因为皇子真的就是刘妃所生,赐名赵受益。

不过也有人说是皇帝与刘妃二人合谋,找李氏女借腹生子。无论什么情况,反正有了皇子,母以子贵。


真宗立刻封刘氏为德妃,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真宗立排众议,立刘德妃为皇后,翰林学士杨亿拒绝起草册立皇后的诏书,正宗皇帝立刻下旨换个人写。


显然。这世上离了谁,地球照样转,只可怜李侍女你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刘德妃抱走,除了以泪洗面,别无他法。


皇帝赵恒为了表彰她的功劳,先封他为才人,后又进位为婉仪,身份自然有了变化,从侍女进入嫔妃系列。但是李婉仪一直守口如瓶,不敢说出真相,生怕招来12身之祸。

3.刘后当政

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真宗皇帝册封赵受益为太子改名赵祯。刘皇后对太子视如己出,呵护备至,“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戏焉。”


意思是在太后活着的时候,母子之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分歧和矛盾。这当然与太子赵祯将刘皇后当成生母有关。


刘皇后不仅关心太子的生活起居,而且非常重视皇储教育,专门选择儒学大师为太子讲解儒教经典。刘皇后不仅尽心培育太子,表现出母后的慈爱,而且竭力辅佐真宗皇帝,展示出政治才能。

据史料记载。刘皇后天性警觉,有悟性,而且通晓经史,熟悉本掌故,故真宗皇帝退朝后,阅读各地奏章经常到深夜,而这些奏章刘皇后都提前阅读。


后宫有什么事儿能够根据惯例加以解决。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开始,真宗皇帝因病不能上朝了,朝中事务大都由刘皇后处理,并且得到朝臣们的认可。


比如宰相说:“皇后裁制于内,万物平允,四方向化。”意思是皇后在宫内掌控事物,处理的非常公允。四方都很佩服刘皇后的确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女子。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10月,真宗赵恒驾崩,年仅13岁的太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根据真宗的遗诏,尊刘皇后为太后。军国事皆由太后裁决。


从此刘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并且称制就是代行皇帝职权。那么,宋朝在刘太后的治理之下,情况如何呢?


北宋学者邵伯温评价说:“本朝唯真宗,咸平,景德间为盛,时北国通和,兵戈不用,家给人族.....仁宗天圣明道初尚如此。”


意思是本朝在真宗的咸平、景德年间最为兴盛,与辽国签订了合约,不再有战争,百姓生活富裕在人从天圣明道初期必然如此。由此可见,刘太后的治国才能不亚于北宋任何一位帝王。


作为太后,治理国家很有政治才干,对待皇帝的要求也很严格。司马光曾经赞赏说:“章献明肃太后保护仁宗皇帝最为有法。自继位以后,魏未纳皇后以前,居住不离章宪卧内,所以圣体有完实,在位最久章献于仁宗此功最大。”


历史上不少帝王因沉湎女色而英年早逝。仁宗皇帝能够在位42年,与刘太后的严格要求有很大关系。

4.故事由来

那么,他对仁宗皇帝的生母究竟如何呢?李婉仪不仅为皇帝生育皇子,而且还生一皇女,可惜夭折。真宗皇帝驾崩之后,一直为皇帝守陵。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46岁的李婉仪进位为宸妃,没想到她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刘太后打算以宫人之礼埋葬。


宰相吕夷简早朝时上奏说:“听说李宸妃暴薨,丧礼应该从厚。”


刘太后非常生气,不等退朝,拉着仁宗皇帝回宫了。不一会儿把吕夷简叫来问:“宫中死个宫人,你身为宰相,怎么能干预丧事这等小事呢?“


吕夷简说:“臣作为朝中宰相,朝中大小事都应该过问。”


刘太后大怒:“你想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从容的回答太后:“如果不为刘姓着想,臣不再费口舌,如果为刘姓着想,葬,葬礼应该从厚。”

这句话提醒了刘太后,她突然明白,若干年后,仁宗皇帝知道太后用宫人之礼埋葬自己的生母,刘家岂不大祸临头。


立刻焦急得问:“李妃虽进位宠妃,但仍是公人,该如何处置?”


吕简夷说:“应该在皇仪殿治丧,您与天子在后苑发丧举哀,文武百官奉灵柩出西华门,用一品官的规格殡葬于鸿福寺,用皇后服饰妆奁宸妃,用水银实馆。”


刘太后一一照办,给李宸妃办了一个非常体面的葬礼,殡葬李宸妃的第二年刘太后撒手人寰,享年65岁。


仁宗皇帝的叔父燕王赵元俨也上奏说:“陛下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意思是陛下的生母是李宸妃,李妃死于非命。

仁宗皇帝得知真相之后,嚎啕大哭,连续几天不上朝,并且下哀痛诏自责,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章懿”。便亲自到洪福寺开棺查验,看母亲是否死于非命。


当李宸妃的棺椁被打开时,只见李宸妃的容貌如生前一样,身旁有水银,尸体保存完好,没有任何死于非命的表征,而且穿戴皇后的官冠服。


仁宗皇帝知道这一切都出于刘太后的安排,因此对刘氏家族更加重用。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得知,刘皇后虽然将李珍妃之子据为己有,但是对待李珍妃还算仁慈。

与“”狸毛换太子案中的形象完全不同,那么这个“狸猫换太子案”又是怎么出笼的呢?据我分析,这个离奇的案子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大致有三个原因:

第一,事件本身非常适宜做传奇的素材。比如李宸妃终生不敢认亲生儿子,仁宗皇帝24年,不知生母为谁,当昭雪之时,皇帝下诏自责,然后开棺查验,一时轰动全国。


这样的案子最容易成为街谈巷义的资料,被后世的画本与戏曲创作拓展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第二,满足受众的心理。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报妆盒》,元代自建立到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期间44年没有科举考试,文人们无所事事,或被生活所迫,投身杂剧创作。

宋代开始在城市出现的勾栏瓦设,元代发展到鼎盛,并且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元杂剧这种被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这是一种纯商业化的演出,为了票房收入,必须迎合市民的欣赏习惯,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所以虚构惊悚事件,编造后宫秘闻。特别叫座。


到了清代,石玉坤在《三侠五义》中将这个故事进一步的丰满。因为清代是章回小说的繁荣期,加之世间太多冤案,人们呼唤正义,渴望公平,因此包青天不为皇权,秉公断案的故事尤其受读者喜欢。

章回小说的源头就是评书艺术的文本,同样是为了吸引受众,赚取门票收入的方式,因此故事的情节越编越复杂。越编越离奇。


第三,反映现实政治。清代末期,狸猫换太子案被改编成京剧班上戏台演出,轰动一时。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舞台上通过刘妃这个角色看到了慈禧太后的影子。


她也垂帘听政,结果导致清朝政治腐败不堪,人们憎恶她却没有办法表达,只好借助艺术表演方式影射现实政治。


而且此剧首演是在上海的租界地内,环境相对宽松自由。总之,临摹换太子案虽然是虚构的,却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之所以能够风靡一时,正是因为它表达了大众的审美趣味、道德标准和政治诉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真宗   太子   生母   侍女   皇子   广为流传   太后   皇后   公元   皇帝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