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来自:前线客户端

曾经与我一起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戍边的老战友汤向进,前几天一个傍晚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颇费周折找到我的联系方式,最近写了一本《边防笔记》的书,想让我看看。接完电话,就盼着老战友的新作早点寄来。

《边防笔记》终于寄到我的手上。当天我一鼓作气读完全书,思绪便深深沉浸在汤向进老战友营造的北疆边防那浓浓的戍边氛围中了。

这是作者军旅人生的足迹,是一位从内蒙古边防一线的士兵、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内蒙古军区司令部机关参谋、边防处副处长、情报处长,到呼伦贝尔军分区参谋长、巴彦淖尔军分区司令员的履历的真实印记。是最有资格写出《边防笔记》的军人。

我随着作者的笔触,又走了一遍魂牵梦绕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呼伦贝尔大草原,额尔古纳河沿岸的中俄边境线,莫尔道嘎、红花尔基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满洲里中蒙边境的口岸、界碑、湖泊……还有那些我没有工作过但也非常熟悉的地方:“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脚下,黄河大拐弯的河套平原,博科蒂沙漠,阿拉善戈壁……那里的风雪、沙尘、战友、牧民、军犬,那山那水那年月那人,一一在我的脑海与心中翻腾着,翻腾着……

往事并不如烟,《边防笔记》记录的往事里有精神丰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边防戍边条件极为艰苦。住的是地窨子,哨所里没有电,点的是煤油灯,几乎与世隔绝,喝的是不净水,经常遭受沙尘暴、狂风暴雪的袭击。汤向进笔下描述的那些情景,有着几分亲切,也令人不寒而栗。在西部边防阿拉善,夏天地面温度可达六七十度,沙尘暴排山倒海袭来,在外边站不住脚,在屋里呛得人喘不上气来,几个小时过后,厚厚的细细的沙尘从窗台上直往下流。在东部边防呼伦贝尔,冬天极低气温达到零下57度,哈气成冰,在额尔古纳河冰道上巡逻,随时有遇到冰窟人车陷落的可能,夜间潜伏,靴子与冰雪冻在一起拔不动腿。我们的边防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站岗执勤、巡逻瞭望,他们警惕地守卫着一寸寸国土、一个个界碑,为了边境的安宁,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笑傲风雪,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不少官兵将生命留在了保卫祖国安宁的边防线上。看了这些,不由使人想起这些年人们经常说的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其实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往事并不如烟,《边防笔记》里记述的往事里,有戍边将士浓浓的情和爱。汤向进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父亲母亲都是老革命,他十几岁从江南参军来到北方,先在河北省军区独立师部队服役一段时间后,就到了内蒙古边防,一干就是30多年,从基层到机关,再从机关到基层,从一线士兵到师级单位军事主官,走遍了内蒙古边防的角角落落,与八千里边防结下不解之缘,与边防官兵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眼里,边疆的山是美的,水是甜的,雪是热的,就连石头也是会唱歌的。他在《边防笔记》里用很大篇幅记述内蒙古边防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风土人情、戍边趣事,有些篇章让人读了忍俊不禁。“边河鱼趣”中钓到20多斤重狗鱼的凶猛状态,还有钓到嘴上长有20公分长须的大鲶鱼的惊奇,在哈拉哈河钓到冷水鱼的那种喜悦,都是只有在边防线上的人独有的见闻。昔日打黄羊、套雪兔、围猎熊和狍子等逸闻趣事,也使读者大开眼界。伊木河、恩和哈达、奇乾、乌尔逊河口、贝尔湖畔、乌梁素海等颇为传奇地方的传说,在那里发生的趣闻,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带来美的享受。在书的后部,附有汤向进作词的三首歌曲:《乌梁素海》、《边关飞鸿》、《西部新塞》,展现出一位老边防的戍边情怀和乐观精神,也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由衷佩服老战友的多才多艺。

往事并不如烟,《边防笔记》里记述的往事中有可贵的执着与坚守。在我的印象里,汤向进爱学习、爱思考,有办法、有思路。在《边防笔记》中也能印证这一点。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什么工作不干则已,干就干好。在机关当参谋,他注意吃透上情、摸清下情,站在工作全局上出主意、拿对策,提出的许多工作建议和方案被上级采纳,受到高层领导首肯;在军分区任参谋长,他注重抓机关部队风气建设和战斗力提高,抢挑重担,主动承担为上级首长汇报和解说任务,将分区情况介绍得有声有色、别具一格;在军分区任司令员,他注重长远建设,致力于改善边防基础设施条件,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区前列。《边防笔记》里记述的“当年我在北疆当哨兵”、“边防处工作二三事”、“海拉尔任上轶事”、“我随将军鸡冠行”、“大图面前话忠诚”、“五年边防建设再回首”等篇章,都活灵活现地真实记录了汤向进这位老边防的工作足迹,从中看出他工作的用心和投入,也能窥见他从基层一线脱颖而出,成为边防军分区优秀指挥员的秘籍所在,其中的执着和坚守是不可多得的品质。

往事并不如烟,《边防笔记》里记述的往事,还有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弘扬。虽然与汤向进在一起工作过,但对他的家世还是在读这本书时才有深入的了解。书中的后部,有汤向进回忆父亲汤文林的章节,很是感人。他的父亲早年在新四军工作,读过“抗大”,曾是陈毅元帅麾下一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第24军敌工科科长,是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后改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首任总编辑,“文革”中受到冲击和迫害,曾被抄家、关押,多年后才得以昭雪平反。母亲和岳父也是老革命。有着这样背景的汤向进却一辈子留在了内蒙古边防,到现在每年大部时间还居住在内蒙古。在写到自己赴任巴彦淖尔军分区司令员岗位时,一向以“老运动员”自诩的父亲嘱他好好工作,“不要整人”,这个嘱托里有多么深刻的内涵!汤向进在部队成长进步的每一步,都有父母的影响和期冀。那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风格里,有着优良传统和家风的熏陶。我在看到书中汤向进做通“想把骨灰扔掉”的父亲工作,陪父母一道去看已准备好的墓地、墓碑一节时,不禁潸然泪下。

每个人都是一部书。只是书的厚度和内涵有所不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笔写出来。汤向进写出了《边防笔记》这本书,对自己和家人是纪念,于战友于他人是教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过,我看如有可能,汤向进还可以展开些写,将自己的军旅人生写得更为细腻、全面,充实、深入,可能意义会更大,也会更有看头儿。

作者:马誉炜
编辑:谭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额尔古纳   阿拉善   阴山   巴彦淖尔   呼伦贝尔   往事   界碑   军分区   司令员   内蒙古   边防   父亲   机关   笔记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