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故事|李贤锦:保护传承技艺 留住非遗味道

“包锅贴的时候,馅不能多也不能少,两只手四指对齐,用大拇指将皮往中间一捏,一个锅贴就包好了。以前的锅贴以葱、肉为主,现在我们加入了玉米、胡萝卜等,口感不油腻,更符合现代人养生习惯,广受欢迎,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沙县小吃文化城李记酒楼,市政协委员、李记酒楼老板李贤锦一边以身示教为员工开展系统培训,一边讲述着沙县小吃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名沙县小吃从业者,李贤锦非常重视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当选政协委员后,李贤锦感到非常荣幸,他表示,这既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责任。深入餐饮企业交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是他近一年来最坚实的足迹。


沙县小吃始于汉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沙县小吃品种繁多,共有240多个品种,其中“中华名小吃”39种,“福建名小吃”63种。去年,沙县小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沙县小吃,渐渐成为沙县特色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地方名片的组成部分。然而李贤锦在走访中发现,一些传统的沙县小吃面临着制作工艺逐渐流失的境况。


在李贤锦的记忆中,以前每到七月初七这一天,沙县当地的街面上,总能见到造型各异的糖塔。这天要给新入学的孩子举行特别的仪式——“做七夕”,祈祷孩子心灵手巧、聪慧过人、学业有成,而糖塔是“做七夕”最具代表性的礼物。


“然而,由于工序难、盈利少,加上近年来七夕的仪式感越来越淡,做糖塔的人越来越少。今年七夕,我们村里已经没有人做糖塔出来卖了。”李贤锦说。


像糖塔一样面临失传的传统小吃,给了李贤锦很大触动。作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副会长,在不断发展壮大沙县小吃产业,提升沙县小吃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如何传承和保护好这些面临制作工艺流失的传统小吃,多渠道推动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学习展示宣传,李贤锦深感义不容辞、责任在肩。他期望能够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作用,为沙县小吃技艺代代流传贡献一份力量。


“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管理沙县小吃传统技艺传承,特别是小众的小吃品类;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沙县小吃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把濒临消亡的小众品类小吃制作全过程拍摄成相关影视资料进行保存……”在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李贤锦提交了《关于沙县小吃制作技艺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沙县小吃属于源远流长的古代中原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堪称古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市‘两会’即将召开,我将继续围绕沙县小吃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助力完善保护传承体系,不断提升沙县小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沙县小吃继续‘引领风骚’。”李贤锦说。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宝琴 见习记者 梁梦婷 文/图)

新媒体编辑:陈依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沙县   技艺   锅贴   小众   市政协   品类   中华   政协委员   代表性   文化遗产   酒楼   饮食文化   小吃   仪式   味道   传统   委员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