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丨锚定三大核心任务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深耕产业经济研究的专家围绕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真知灼见。

■ 主持人 周子勋

把握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取向

刘志彪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国经济时报:应该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遵循哪些原则要求?

刘志彪:我认为,应该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是目标,是纲举目张的“纲”,任何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要求都是需要纠偏的,都离开了资源配置本身的要求;科技创新是发展实体经济的第一动力;现代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液系统,既是过去工业化时期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血液系统,也是现代生产性服务性、现代科技发展的风险资本来源;人力资源是所有一切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过去,我们讲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要建设基础比较稳固的农业,技术比较先进的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比较先进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服务业。现在提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语境体系中,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是指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稳固农业的基础,加快发展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同时,构建门类齐全、品质上乘的服务业。总体要求就是能够从高速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经济发展,提高附加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中国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

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战略取向有如下方面。

一要依托内需全面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分工新体系。在世界著名品牌成长过程当中,每个国家基本上都是依据自己的内需,先培养出来本土品牌,然后再变成世界上的著名品牌。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通过外需,完全实现世界著名品牌的开拓战略。中国这么多人口,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内需实现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这是规模经济的优势,也是建立独立完整开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

二要用非均衡的方法支持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动态竞争新优势。服务业应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支持。这种非均衡的战略,并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运行的要求来做。未来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性,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逐步向上延伸产业链,专注于技术知识密集环节,把技术一层一层往上做。做大做强后往上提升,掌握链的某一不易被取代的重要价值环节。

三要做深、做精、做强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有三个标志:重化工业占工业比例要达到65%-70%;加工环节创造的附加值占全部附加价值的比重越来越高;技术知识密集化。产业迈向中高端,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有一席之地,并不是说我国产业全部占到世界最高端。一方面要迈向中高端,另一方面坚决不能放弃中低端产业。比较微观的说法是产业链攀升,一是向上游攀升研发设计,进行产品创新;二是向下游营销品牌网络攀升,这两个都是向价值链两端攀升;三是在产业链中间精细化,着力发展价值增值比较大的环节,即工业流程创新。

四要构建以我为主的新型全球价值链。未来中国开放经济需要构建国内协调体制和国际协调体制,这就是国内价值链和国际价值链。

五要重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问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新兴产业。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虚实经济失衡。过去我们是商品短缺和资本短缺,现在是商品过剩和资本过剩,同时出现新的短缺,就是资产短缺。未来,要解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失衡问题,一是金融领域要更多进行创新,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二是实体经济要想办法多增加直接融资比例。下一步要关注如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能够解决好融资贵、融资难,通过解决融资机制解决创新问题。

抓住核心任务 精准发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王金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中国经济时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千头万绪,应该重点抓好哪些核心任务精准发力,开辟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王金照: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同时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说明了中央对发展实体经济、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有效发挥产业政策作用的高度重视。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精准发力。

第一,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在中美战略博弈、地缘政治冲突、疫情和自然灾害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的情况下,保证任何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运作运转,特别是保障基本民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要坚持锚定这个目标,在发展中逐渐解决安全问题,一步一步地实现。

具体而言,应抓好三件事情:一是要掌握通用性、基础性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和软件技术以及一定的自主生产能力。二是要夯实能源资源的供给基础。首先,立足国内,比如提高国内煤炭的供应能力,发挥能源供应的兜底作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其次,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资源的内部循环和供给。另外,在国际上扩大能源和矿产投资,掌控资源,保障运输通道安全。三是要增加储备。增加油气和新能源产品储备,可以应对短期内的国际市场波动风险。既要把国家储备建立起来,也要发挥企业的商业储备作用。

第二,提升传统产业的全球分工地位和竞争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提升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受劳动力工资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影响,纺织服装、电子组装产业,有向东南亚迁移的趋势。我们需要多措并举,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比如通过数字化改造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尽量把一些产业留在国内。再如当我们的组装环节转出去了,就要尽快把纺织、化工、元器件等中间品的竞争力提上来。此外,要在相关领域建立自己的品牌渠道,特别是利用好数字化平台发展的优势,把高附加值环节的业务留在国内。

二是发挥好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产业的竞争力。金属制品产业、通用机械、化工等产业有一定技术含量,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要求比较高,我国相对东南亚、南亚有优势,要通过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增加值,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打造一批技术密集型的龙头行业。比如电气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专用机械制造,这些行业有比较高的技术门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要求,是我国未来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现在与国际上的知名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还“差口气”。要支持龙头企业对标国际领先企业和技术,牵头搞技术攻关,通过开发最领先的产品提升竞争力,在这些产业里可能会产生一些跨国企业,要支持他们走向全球。

四是尽快做强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等通用性、关键性产业。集成电路、芯片等领域产业通用性、渗透性、战略性强,在整个制造业体系中具有关键性、基础性、枢纽性地位,是大国制造业的“骨架”和标配。这些产业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和生态壁垒,也是全球竞争的制高点,这就需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增加科技投入。同时,制定完善的发展路线图和政策措施,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把全社会的资源和积极性有效调动和组织起来实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整个制造业的腰杆子挺起来,才能支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龙头扬起来。

第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赛道产业上要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着眼于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和掌握自主知识体系,并不强调有重大的技术变革;而新赛道产业则强调重大技术变革,强调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未来发展主导权的争夺。我们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产业已处于并跑、领跑阶段,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领航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现在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要加快这些产业的成长壮大,把相关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和优势出口产业。还有一些产业,比如生物制造、类脑计算、量子计算、元宇宙等,这是一些潜在性的新赛道,还在培育阶段,要加大研究开发的支持和应用场景的培育,加快实现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的良好互动和迭代升级,在新产业的培育特别是商业化市场化方面走在前面。

数字经济是用新的技术方式改造了传统产业,也可以说是新赛道。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是未来的经济形态,也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核心枢纽。因此,要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挥好平台企业的积极性。要实施常态化监管,加强企业的内部合规体系建设,完善多方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总之,要尊重平台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加快企业内部合规体系建设、建立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机制和完善常态化专业化监管,促进平台经济的规范健康发展,发挥好其在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科技创新、创造就业和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原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经济时报:应该如何深刻认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

原磊: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在这种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五项重点任务之一,体现了保持经济稳中求进的坚定信心和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战略定力。

一是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增长。受全球经济形势和世纪疫情等因素的交织影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3%。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事实上,在改革开放较长时期里,我国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外延式增长,打造完整产业体系,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但也造成很多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改变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创新引领促进动力转换。目前,中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然而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很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经济增长动力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三是以系统思维推动协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要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其中实体经济是核心,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服务支撑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从战略全局出发,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性,统筹不同产业发展和要素资源配置,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四是以重点突破实现纲举目张。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发展中,严重依赖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供应,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包括我国现阶段在某些领域科技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尚有差距,没有能力进行进口替代,也包括国内有些企业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认为从国外采购成本更低,不愿意进行进口替代。事实上,个体理性不一定会带来整体理性,企业这种“经济人”行为可能会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综合国力造成不利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产业战略布局,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组织对一些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进行联合攻关,将一些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物质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而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也只有建立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然选择。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大经济体,无一例外地都要依赖于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源于其组织大规模分工协作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目前,全球价值链加快调整和重构,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国家具备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哪个国家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能更好地集聚和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和挖掘内需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增强国内容量、能力和需求,同时将国内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当中,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对未来发展造成挑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社会资本大量向一些领域集中,造成了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很多领域严重依赖进口。二是区域结构失衡。部分地区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全国。三是收入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基尼系数长期维持在0.45以上,近年来虽然出现明显下降,但仍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面对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有效手段。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重要时期,外源性挑战和内源性挑战叠加出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国家安全问题趋于复杂且风险加大。要想更好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保障粮食、能源、资源供应,提高保障安全的科技水平,同时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消除资产泡沫、降低杠杆率。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市说新语丨强化监管让手机预装APP不再任性

●王一鸣:最紧要的是改善预期提振信心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②丨刘长全:全面发展颠覆性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视点丨中国经济2023年将向潜在增长率回归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中国经济时报   体系   产业   圆桌   赛道   战略性   产业链   实体   制造业   新兴产业   核心   优势   战略   我国   国内   经济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