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名老红军不够授衔资格!毛主席特批:一律少校

1955年对我军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我军进行了全军的首次大授衔。之后,有数百万人佩戴上标志各军兵种领花级别的领章、肩章……也是从这一年,我军走向了正规化,现代化。

授衔这件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3000多名老红军来说,或许更多的是羡慕,着急。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军第一次、第二次授衔


我军的授衔,实际上并非是从建国后开始的,早在抗战时期,我军就曾进行过授衔,不过那个时候的授衔,更多的是原因是配合国民政府。


1939年,八路军总部发布通知,规定全军实行军衔制,新四军军长叶挺为中将,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为中将。


这次授衔,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一次正规的授衔,除此之外,再加上国民党蒋介石多次唆使下属与八路军进行“摩擦事件”,因而国民党与我军在当时的和平,都是表象。


1941年,蒋介石命令国民党部队发动“皖南事变”,我党领导的新四军损失惨重,由此,我军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出现了问题。



卢沟桥事变后,我军与国民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当时我军改编的部队列入国民党序列中,每个月国民党政府要给八路军,新四军发武器装备和粮饷。


“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暂停了向我军提供武器装备和粮饷, 中共中央通盘考虑全局形势后,便决定暂停这次的授衔。


这就是我军的第一次授衔。


那么,我军第二次授衔是什么时候呢?


是在抗战胜利后。

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战争,随即苏联红军掉头南下,进驻我国东北地区,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日军很快被打的七零八散。


9月初,中共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部进入东北,成为了我军首支闯关东的部队。


曾克林进入东北后,与苏联红军相处的关系非常好,苏联人将沈阳一个特大型日军军火库交给我军看管,曾克林趁此机会,派人从仓库连续三天日夜不停的搬运武器,最后搬出2万多支步枪、1000多挺机枪和100多门火炮。


之后,曾克林搭乘苏联飞机飞赴延安,向延安党中央汇报东北的大好形势,建议中央派兵抢占东北,曾克林的提议,对党中央做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起到了很大贡献,但是那个时候,由于通讯不发达,曾克林并不知道,此时苏军已经在东北收回了仓库管理权。


曾克林


1945年9月18日,为了协调中苏两军在东北的关系,党中央在派遣干部进入东北前,第二次进行了临时授衔,分别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伍修权少将军衔。


这次临时授衔时,毛主席正在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国共和谈”,10月10日,和谈结束,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十协定”。


众所周知,蒋介石邀请共产党进行和谈,不过是在掩人耳目,就在和谈期间,他还利用美国人的飞机,将国民党的部队运送到全国各地,预备发起进攻。


面对如此局势,毛主席制定了“寸土必争”的计划。


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先遭到了国民党的进攻,时间是1945年8月,之后,在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的指挥下,晋冀鲁豫解放军发动上党战役进行反攻。


刘邓首长


这次战斗,我军总歼敌13个师1个挺进纵队3.5万余人,其中俘虏3.1万余人,这一战我军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主动地位,而且很好的配合了毛主席在重庆的谈判。


国民党部队吃了亏,内心不服,但是由于全国老百姓都反对内战,蒋介石只好自己咽下苦水,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似乎代表着和平的到来。


可是,和平真的能够到来吗?事实并没有,不过,在发布“停战协定”后,我党便根据协议内容,对八路军进行了整编,除此之外,中共中央又发布了“我军各级干部即须执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也就说,我军要对每一位军人进行军衔制度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各部做出了具体安排,例如新四军规定军长,政委为上将军衔,副军长、副政委、参谋长为中将军衔。


除此之外,在之后与国民党进行军事调停时,为了对等,我军再次授予一部分人军衔,譬如饶漱石为中将,许光达,韦国清等人为少将。


我军这次的临时授衔,相对于第一次授衔来说,要更加全面,更加规范,不过没多久,我军就再次取消了这次授衔。



原因是蒋介石于1946年的6月,正式派国民党部队向解放区发动了进攻,这次进攻,也代表了解放战争的正式打响。


解放战争打响,我军临时授予的军衔,也就自动取消了。


时间荏苒,日月如梭,三年后的1949年,国民党依靠统治的军事力量被解放军全部歼灭,渡江战役后,南京解放,国民政府南迁到广州。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蒋介石逃往台湾,从此国民党结束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到,要总干部部管理部准备进行军衔的准备工作。


后来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也明确表示:“建立军衔制度,尽量争取在第二年的服装上把军阶标出来。”


就在一切授衔工作都在有条不紊进行时,发生了意外事件。



那就是朝鲜战争的爆发。


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军参战,扩大战争范围,为了维护我国的权益,党中央经过多日的研究探讨后,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随即,数十万志愿军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前往朝鲜作战。


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新中国的授衔情况只能再次往后推迟,1953年,在抗美援朝战役最后的时期,党中央腾出精力,成立了“军衔实施委员会”,由聂荣臻任主任,肖华任副主任。


“军衔实施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实施军衔制度的具体工作。


当时面对的群体,主要是中将和少将人选,先由各军区,各兵种、各高级院校,各总部讨论提名,然后由总干部部反复的进行审查和衡量。


在这次的授衔中,关于上将,大将及元帅的人选,特别引人关注。



红军不下校,抗日不上将


因为我们也都知道,能够被评为如此高军衔的人,那就说明他是为中国革命,为军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才会得到如此的荣誉。


毛主席本来被提名为“大元帅”,可是他拒绝了,由于他的婉拒,李先念,滕代远,邓子恢,张鼎丞等人纷纷婉拒。


最终,中央军委还特地发出了通告:已经在地方工作的,就不参加授衔了。


1955年的时候,军队中的干部,几乎都知道了自己即将被授予何等军衔的消息,有的人很不服,有的人则是认为高了。


军衔的高低,代表一个人对于革命做出的贡献和他本人的荣耀,有人争军衔,也是意料之中,不过毛主席却是对这种情况很是生气。


毛主席曾表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授衔前,对于军衔,有人笑,当然也有人哭。


在这些人群中,有3000多名的老红军的心情是又焦虑,又着急。



红军,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是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第一个名称,他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简称为“红军”。


1927年12月11日,叶挺,张太雷领导了广州起义,这次起义,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首次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帜。


1928年“朱毛会师”后,部队整编为红四军,5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正式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定名为“红军”。


由此,毛主席,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红军从1928年起,到1937年改名,源于卢沟桥事变后,我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红军整编为了“八路军”,从此,红军这个称号消失。



红军称号虽然消失了,但是部队的精神却是永远地流传下来。


在我军三大时期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红军是最苦的一个时期,当时的红军参加了各地的武装割据,参加了数次反“围剿”战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最鼎盛时,有30万余人,可是当1937年整编为八路军时,部队只剩下4.5万余人。


也就是说,在十年间,有数十万的红军将士们为革命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几乎都是从红军时期过来的,他们能够成为开国将军,也和他们在红军时期立下的功劳有很大的关系。


“革命好似大浪淘沙”老红军们参军最早,他们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还有许多人参军了抗美援朝战役,身经数百战,到1953年,能够留存下来的老红军,已经所剩无几。



1955年授衔时,我国还留存的老红军,仅剩下3000余人,他们都是革命的“宝贝”,是我党珍贵的财富。


当时评定军衔时,有明文规定,正师级可评大校;正团级可评中校;副团级和准团级可评少校。


而这3000多名老红军,由于诸多原因,他们并不适合授予校级军衔的标准。


不过,对于他们的处理,负责评衔的部门非常慎重,因为这些老红军,都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何评定老红军的军衔?这个问题,很快摆在了毛主席的办公桌前。



毛主席看着办公桌上的请示,思绪似乎又回到了20多年前。


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队伍来到井冈山,建立了由我党领导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全国各地进行了数十次的起义,分别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3年,党中央转移到江西苏区办公,由此,毛主席领导的赣南革命根据地,改名为“中央苏区”,毛主席担任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主席。


对于红军,毛主席的感情很深,他是红军最主要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红军将士很多,他们此时能从土地革命时期一直活到建国,授衔,实在是很难得。


那么,到底该如何给他们评定军衔呢?



为此,毛主席找来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对红军将士们感情也很深,他与毛主席商议后,毛主席最终决定:红军一律授予少校军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红军不下校”。


对这些老红军授予少校军衔,也是表示国家对他们的尊重,感恩,与此同时还代表着国家并没有忘记他们。


最重要的是,对他们授予军衔,也是对他们生活的一个基本保障,他们可以享受各种国家福利,安度晚年。


“红军不下校”,其实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抗日不上将”。


吕正操(开国上将)


这句话相对而言更加好解释,那就是说:对于抗战时期参加革命队伍的人,授衔时,最多是大校,不能授予将级以上军衔。


当然了,也有例外,譬如吕正操等将军,他们的贡献实在太大,而且也具有代表性(东北军),所以被授予了将级以上军衔。


来源:历史有点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老红军   皖南事变   土地革命   解放战争   党中央   苏联   我党   少校   军衔   我军   红军   蒋介石   国民党   中将   部队   时期   资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