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强敌,刘邦、李世民都愿意和谈,为啥崇祯却一条路走到黑?

历史上的议和不少,但说到戏剧化,谁也比不上崇祯帝与后金的闹剧呢。明明是给大明续命的最好机会,却被爱面子的皇帝、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文人们折腾成了灾难。


明朝末年之所以出现越打越乱、疲于奔命的超级乱象,只因那是一个看似无解的恶性循环:

后金造反、势不可当;

朝廷要打仗,就得训练军队、准备大量的物资和军饷,这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但朝廷国库空虚,崇祯又搞不定高官地主,于是就加重对老百姓收税。为了省钱,甚至还撤掉了全国的驿站,结果逼出了一个李自成;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明朝境内连续多年发生大规模的旱灾、蝗灾,老百姓流离失所,急需赈济,但朝廷急于用钱,不仅不能开展救灾工作,各级官员反而加重盘剥;

于是乎,难民揭竿而起,起义此起彼伏,朝廷内外用兵、左支右绌,财政问题进一步放大……


由此可见,但凡上述任何一个环节被掐断,明朝的危机都有缓解的可能;而相对于搞定天灾、地主而言,一系列危机的开端——后金,反而最有可能被当成突破口。

为啥这么说?战争中的任何一方,都会面临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当时的后金军队虽然在战场上凯歌高奏,但它早已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游击部落。

公元1631年,皇太极已模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管理行政事务。为了进一步强化君主集权,5年后,他设立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负责编写史书、拟订诏书、颁布制度等事务性工作。同年,他还设立都察院,负责监督包括贵族在内的高官。公元1638年,皇太极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专门负责蒙古事务。

至此,后金仿照明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三院八衙门制度,政权封建化初具雏形。


在经济层面,皇太极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一边将奴隶转化为农户,一边丈量土地、推进耕种。

概而言之,那时的后金,早已跨过了依靠战争掠夺就能实现政权治理的阶段,面对辽阔的疆域、大量各族人口,皇太极面临着稳定、发展的现实任务;同时,有鉴于当初莽古尔泰、代善与自己争权的教训,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的他,对于如何妥善分配诸子权利也忧心忡忡。

而对于明朝,**的皇太极也许已经立下了取而代之的终极目标;但在那时,有鉴于双方综合人口、实力、资源的巨大差距,换作任何野心勃勃的人,也不敢妄想能在短期内入住中原。争取时间、巩固统治、等待时机,那时的后金也有这方面的迫切需求。

所以,与前几次互相试探、拖延的接触谈判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崇祯   明朝   太极   蒙古   衙门   刘邦   强敌   朝廷   高官   地主   政权   制度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