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难逃悲惨结局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在历史上传为佳话。管仲又在鲍叔牙的力荐下得到齐桓公重用为相,从而有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成为春秋历史上的一大盛事。

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诸侯,国力强盛,亲睦邻国,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很重要的。但最根本的,在于其尊王攘夷的行动。从文化学的角度说,春秋是中国多元文化不断发育的时代。而中原文化与戎狄文化、荆楚文化的交流和冲突,则是其中的关键。尊王攘夷,打着尊奉周天子的旗号,制止戎狄和荆楚对中原的侵袭,俨然成了维护中原文化的化身,当然能得到从天子到大小诸侯的拥护。

齐恒公剧照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前645) 名夷吾,字仲,又称管叔、管敬仲,齐桓公称其为仲父,颍上(颍水之滨)人,他的祖先是周的同姓管国的后裔。管仲自幼贫困,但聪明好学,通诗书,懂礼仪,会驾车,善射箭。鲍叔牙与管仲一直是最要好的朋友。年轻时,两人到南阳经商,在分钱时,管仲总要多拿一些。鲍叔牙知道他要赡养老母,家里很穷,不认为他是贪心。管仲与鲍叔牙一起去打仗,参战三次,逃跑三次。鲍叔牙不认为他怯懦,知道他要活着供养老母。管仲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罢职,鲍叔牙不认为他无能,而说他是没有遇到机会。管仲感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齐襄公时,鲍叔牙和管仲分别任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的师傅。齐襄公荒淫暴虐,国政混乱。管、鲍二人预感到齐国将发生大乱,于是,管仲和召忽保护公子纠避难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国。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次年春,齐雍禀杀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齐正卿高傒自幼与公子小白相好,马上派人送信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

管仲与鲍叔牙

鲁庄公听到公孙无知被杀的消息,决定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继位,先派管仲带兵去堵截自莒往齐的道路,防备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管仲赶到目的地时,公子小白一行正乘车自莒飞驰而来,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佯装中箭倒下。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死,派人飞马去鲁报捷。鲁庄公认为大局已定,带了军队,姗姗而行,用了六天时间,才将公子纠送到齐国边境。这时,公子小白已经赶到临淄,在高氏和国氏的拥戴下继位,为齐桓公,并派兵到边境迎击鲁军。双方的军队在乾时遭遇,鲁军大败,庄公丢弃兵车,乘轻车逃回鲁国。秦子、梁子打着庄公的旗号诱骗齐军,被齐军俘虏。

鲍叔牙亲自带兵出境,向鲁国进攻,并派人送给鲁庄公一封信,信中写道:“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心杀他,请鲁国将他杀了。召忽和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将他俩交来,斫成肉泥。否则,我军将要包围鲁国!”鲁庄公不得不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自请送回齐国就死。管仲被用囚车送至边境,他的老友鲍叔牙在那里迎接,当即为他解除桎梏,带去斋沐,然后受齐桓公召见。原来,齐桓公即位以后很想将管仲杀死,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阻道:“君上如果只求治理齐国,有高傒和鲍叔牙就足够了。君上如果想创霸主之业,非管仲不可。管仲在哪国,哪国就会强盛,机不可失!”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假称要杀仇人,将管仲召回齐国,并立即召见,与其商谈成就霸主之业的办法,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主持国政。不久,就拜为国相,位在鲍叔牙、隰朋、高傒三大夫之上。

管仲认为政事的根本在顺民心,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因而,他推行政事,总是从齐国的实际出发,尽量和民众的好恶保持一致,在整饬旧法的基础上,对各项制度加以改进和创新,使其简单易行,而最终达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目的。

管仲和齐桓公的改革首先从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开始。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根据私田大量出现的实际,他在继续维持井田畴均的同时,对私田“相地而衰征”,就是丈量土地,依据其肥瘠和排灌条件,确定不同的赋税等级,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针对齐国偏处海滨,多山少田,从太公开始,就注意发展鱼盐之利和鼓励女红(纺织刺绣)的实际,他在山泽设三虞官和三衡官进行管理,以促进渔盐业的继续发展。让工匠们居住一起,以便其切磋手艺,提高技术,出售产品。

鼓励商人们根据民众的需要和本地货源的丰沛,到各地以有易无,买贱卖贵,获取赢利。还特别在齐国东部边境的东莱,设置与境外进行鱼盐贸易的关市,并鼓励商人们向各国贩卖毛皮、缯帛和赏玩之物,而不征收关税。为了方便商品流通,设铁官铸造钱币,设轻重九府,收散粮食和各种物品,控制物价。

在政事方面,对居民实行国野分治的办法,国都及城郊为国,其他地方为鄙野。在国中设置二十一乡,包括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每五家为一轨,设轨长;每十轨为一里,设里司;每四里为一连,设连长;每十年为一乡,设良人。根据三类乡的划分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称为三官,由三位宰臣分别主持。

鄙野的居民,以三十家为一邑,设邑司;十邑为一卒,设卒帅;十卒为一乡,设乡帅;三乡为一县,设县帅;十县为一属,设大夫。全国共计五属,设五大夫分别治理。明确划分各级官员的职掌,罪狱由属大夫判理,划分田界由县帅负责,一般政事由乡帅处理。要求他们各自负责自己的事务,不许出现邪辟懈怠、荒废政事的情况。每年正月,五属大夫朝见桓公,向其述职。桓公根据其政绩进行奖惩。

在军事方面,实行地方行政组织和兵制合一的制度。规定,士乡的居民必须服兵役,每家出一人为士卒,每轨组成一伍,由轨长率领;每里五十人为一小戎,由里司率领;每连二百人为卒,由连长率领;每乡二千人为一旅,由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为一军。十五乡士卒共组建三军,分别由齐桓公、国子和高子统帅。兵民合一,农闲时以围猎的方法进行训练,有战事时出征,战斗力很强,国家也不必支付养兵的费用。为了解决兵器不足的问题,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赎罪。犯重罪的用犀甲和一支戟赎,犯轻罪的用饰以绣革的盾和一支戟赎,犯小罪的以金赎,诉讼成功的交一束箭的费用。交来的美金(铜)用以铸兵器,交来的恶金(铁)用以铸农具。由此,齐国的甲胄兵器都充实起来。

经过这些改革,齐的国力日益强盛,社会日渐安定。然后就将精力用于对外,谋求对诸侯发号施令。

桓公和管仲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亲邻国,树威望,征淫乱,立信誉。齐国致力于与鲁国修好,将以前侵占的棠、潜二邑还给鲁国,使其成为南边的屏障。致力于与卫国友好,将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四邑还给卫国,使其成为西边的屏障。致力于与燕国友好,将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二邑还给燕国,使其成为北边的屏障。归还了三国的旧邑以后,齐国恢复了旧日的疆界,南至泰山北麓,西到济水,北到大河,东到纪[插图]。宋国一直是齐的盟友,曾两次参与对鲁的战役。桓公四年(前682),宋国发生内乱,宋闵公被杀,靠曹国的帮助,才立了宋桓公。次年春,齐桓公召集宋、陈、蔡、邾四君在北杏举行盟会,齐桓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后来,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周僖王的名义,纠结诸侯之兵伐宋,迫使宋国与其媾和,树立了齐在诸侯国中的威望。对于那些邪辟昏乱的诸侯,齐桓公也出兵征讨,灭了郯、谭、遂等一些不驯服的小国。桓公十四年(前672),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逃到齐国,齐桓公对他极为礼遇,要以他为卿,陈完辞让,就任公正。齐桓公的女儿哀姜(《史记》说是妹妹,但年龄不对)是鲁闵公的母亲,与鲁公子庆父淫乱。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庆父杀了闵公,哀姜还欲立庆父为君,鲁人另立僖公为君。齐桓公召回哀姜,将其杀死。

当时,北方的戎狄和南方的楚国(称荆蛮)是周王室和各中原诸侯国的威胁,管仲和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作为创立霸业的大旗。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燕,燕向齐求救。齐桓公亲自率兵前往,将山戎打败,一直追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将桓公送入齐国境内,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互相送别不能出境,我不能无礼于燕。”于是将燕庄公所到之处的齐国土地割给了燕,并叮嘱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纳贡。诸侯们听说这件事,都为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正义行动所感动,纷纷前来归附。桓公二十八年(前658),狄人侵扰卫国,卫文公向齐求援。齐桓公率诸侯之兵制止了狄人的侵扰,为卫国筑楚丘城。

当齐桓公忙于对付北方的戎狄时,南方的楚国趁机向北发展,连年攻郑。桓公三十年(前656),齐桓公会合鲁、宋、陈、卫、郑、许、曹共八国之师,首先讨伐楚的盟国蔡,蔡人反叛其君。齐桓公乘胜前往伐楚,楚成王兴师迎战,问道:“贵军何故来到我国?”管仲回答说:“当年召康公给了我先君太公讨伐诸侯、夹辅周室的权力。你楚国不再进贡包茅,使周王没有祭祀时缩酒的东西,所以来谴责。昭王当年南征再没有回周,所以来询问。”楚王说:“不进贡是寡人的罪过。至于昭王出巡不回,你去问汉水吧!”由于双方实力相当,最后讲和而去。

这一系列的行动极大地提高了齐国在诸侯中的威望,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齐桓公以盟主身份召集诸侯到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盟,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君主都来赴会,连周襄王也派周公参加,并给齐桓公赐胙(祭庙肉)、彤弓矢、大路(诸侯朝服之车),称其为伯舅,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饿死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病逝。临死前,齐桓公问他:“大臣们谁可为国相?”管仲答道:“没有人比国君更了解大臣的了。”桓公又问:“易牙如何?”管仲答道:“这个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国君,不合人情,不行!”又问:“开方如何?”“这个人背弃亲人来讨好国君,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民众。”又问:“竖刁如何?”“这个人残毁了自己的身体来讨好国君,不合人情,难以亲爱别人。”

齐桓公不听管仲的意见,终于重用易牙等三人。两年后,齐桓公生病,在易牙、竖刁等人的支持下,桓公的五个儿子与太子昭争立,用军队将桓公包围于一室。桓公饥渴难忍,于四十三年(前643)十月七日在羞愤中自杀。公子们的军队互相攻打,无人替桓公收尸。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尸虫满屋都从窗户中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将桓公收敛。

根据《智囊全集》记载,齐桓公临终悔恨地哭道:”圣人所见岂不远哉?“仲父的见识太远了,我真后悔啊!而且齐桓公死后,尸体无人收葬长达六七十天,导致寝室蛆虫遍地,尸臭熏天。一代霸主,落个如此结局,只因他没有窥破人性、人心。

自古以来,做领导的都是权谋高手,窥破了人性。所以,我们无论身在官场、职场、生意场,都要多读些增长智慧,分析人性的书籍,免得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就如不懂前车之鉴的吴王夫差一样,见勾践亲尝自己的粪便,不仅不怀疑勾践反人性的行为,还信任勾践,导致身死国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管仲   勾践   国君   楚国   公孙   中原   齐国   政事   诸侯   霸主   悲惨   公子   结局   春秋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