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冲口村的农民施工队

岭南的初冬,清晨空气微有湿润,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

早晨7点,梁俊基吃过早饭,从家里出门。穿过几条窄巷,不到五分钟,他就来到了冲口村环村街的农污治理施工现场。

“基哥早啊,吃过饭没?”街口的村民热情地打了声招呼。“埋管的时候,顺手帮我修下这个围墙缺口吧?”

冲口村农污治理工程的“农民施工队”队长梁俊基与村民交谈。 南方拍客 供图

“没问题!”基哥一口答应。村民口中的“基哥”,是土生土长的南朗街道冲口村本地人,也是冲口村农污治理工程“农民施工队”的队长。今年,中山公用集团在南朗街道冲口村试点“国企施工+农村工匠”模式,通过让村民施工队参与农污项目建设,既促进了村民就业,又起到协调村民关系、接受村民监督的效用,力争将治水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

正如基哥所说,“本村人做本村事。我们工匠都是本村人,都在本村住,工程质量做不好,要被村民指着鼻子骂的。”

“农民”上岗治水

基哥今年58岁,身材高瘦,皮肤黝黑。从外表来看,他与冲口村的其他村民并无不同。但当他穿起中山公用工程的荧黄色反光衣,戴上安全帽和手套,会让人意识到他的另一重身份——冲口村农污治理工程的“农民施工队”队长。

梁俊基(左)。 南方拍客 供图

这件事,要从半年前说起。今年4月,南朗街道左步村作为全市首批农污支管到户工程的试点村正式竣工,为南朗街道的农污治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6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开始在南朗街道的各个村全面铺开。

这时,冲口村党总支部书记梁赐明想到了村里的一批“农民工匠”,他们曾有过市政道路的建设经验,在村里也有一定的威望。村里的水井、停车场和道路都是由他们修建的,他们对村庄环境和建筑情况十分了解。“也许可以让他们试试。”抱着这样的想法,梁赐明向中山公用工程负责人刘宗达推荐了这支施工队。

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宗达先是感到欣喜,但随即犹豫和担心也涌上心头——“这件事本身是好事。但农污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施工队的能力资质是否过关?能否按照我们的统一标准进行施工?就怕好心办了坏事。”

于是,刘宗达决定给他们出一个“小考验”,以冲口村的南坑街作为示例,让基哥率领队员埋管修建,以专业标准对他们进行严格考核。结果让刘宗达十分满意,施工队拥有20多名队员,人手充足,还拥有不少机械设备资源可供随时调用,并且与本地建筑行业联系紧密,可以随时调用各种施工材料。最重要的是,队长基哥与本地村民关系亲厚,在施工时村民的配合度非常高。

“这种本地优势,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刘宗达敏感地意识到,这支农民施工队将成为中山公用突破农污治理难点的关键,成为施工方与村民沟通的“重要桥梁”。

在南朗街道农业农村局和冲口村的支持下,中山公用决定在冲口村试点“国企施工+农村工匠”模式。经过一个月的系统培训和技术交底,7月份,这支农民施工队正式上岗,成为冲口村农污治理工程的重要成员。

7月份,这支农民施工队正式上岗,成为冲口村农污治理工程的重要成员。 南方拍客 供图

从“大海捞针”到“按图索骥”

“大海捞针也不过如此。”刘宗达回忆,在农污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最困难的莫过于摸查排污口。由于村中的房屋建设年代不同,每家每户的排污口分布的位置也不同,有的是埋在地下的铸铁管,有的是地面上的明渠,有的则是接入化粪池,存在位置不统一、数量不统一、形式不统一的难题。

但与困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开工不到半年,冲口村的农污支管到户工程已完工九成,在南朗街道各村的农污工程中排名前列,甚至在全市也属于领先水平。背后原因为何?

冲口村的农污支管到户工程已完工九成。 南方拍客 供图

靠的就是这支新上岗的“农民施工队”。由于成员大多是本村人,基哥所带领的“农民施工队”对于村中的地形地貌十分了解,可以根据地形特点,灵活地调整施工路线。此外,由于此前曾经参与建设村中的水井、道路等工程,基哥对于冲口村每家每户的排污口基本了然于心。

于是,这场原本耗时长久的“大海捞针”变成了“按图索骥”。这张“图纸”就在基哥和施工队成员的心中,每到一户人家,他们总能迅速地找到排污口的对应位置。更重要的是,村民充分信任着这支“农民施工队”。每当基哥所带领的施工队来到村民家门口,村民往往会主动上前攀谈,热心地引导他们找到排污口的位置。如果遇到需要沟通的问题,由基哥出面对接,村民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刘宗达说,“原本我们可能要挖到排污口,再考虑施工设计方案。而现在,我们基本能够提前掌握所有排污口的大概位置,然后去倒推施工设计方案,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方案的反复调整。”

例如,冲口村的东堡正街,存在道路狭窄、管线复杂、作业空间有限的难题,而这也是农污工程开展的普遍难点。东堡正街的街道不到两米宽,右边是50厘米的排水暗渠,路中央还埋了直径数十厘米的三线管道,施工难度相对较高。如果在不清楚情况的条件下施工,有可能会对管道造成破坏,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得益于基哥对村中管道排布情况的了解,中山公用早早就掌握了这一施工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套方案,最终顺利完成该路段的施工。

“本村人要干好本村事!”

“本村人要干好本村事!工程质量做不好,我们要被村民指着鼻子骂三代的。”这是基哥经常说的一句话。村中的不少建筑项目,小到水井、停车场,大到道路建设,再到如今的农污支管到户工程,都遍布着这支“农民施工队”的身影。

而他们几乎从未与村民发生过矛盾。基哥说,“在村里做事,不需要计较太多。”平时村中哪户人家的排水渠漏了、围墙破裂了,只要喊一声基哥,他就会免费帮忙处理,有时候甚至自掏腰包。凭借厚道的为人处世方式,基哥在村中积累了一定的威望,对于顺利推进工程起到了很大作用。“人情就是你来我往。小忙帮多了,关系自然就亲近了,施工时他们就都会主动配合。”

作为冲口村党总支部书记,梁赐明更是起到了积极带头的作用。在施工初期,冲口村不少村民都保持着观望的态度,这个时候梁赐明站了出来,“就从我们家开始动工!我们最先开挖,最后再修复!”梁赐明坚定的态度,无疑给村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从梁赐明家所在的南坑街开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支持农污治理工程的开展。

事实上,在进场施工前,冲口村村委已经提前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通过微信群把施工公示传达给每家每户,召集党员和村民召开座谈会,并与中山公用一同上门走访村民,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

在施工过程中,冲口村还成立了由村委和村民代表组成的质量监督小组,参与工程建设中每道工序的“举牌验收”仪式,确保工程质量看得见、摸得着。此外,村民如果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络梁赐明或基哥,这让矛盾纠纷得以在萌芽期化解。“施工快不快,其实关键就看村民是否配合。只要村民配合,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刘宗达感慨。

恢复后的路面比之前更加平整。 南方拍客 供图

如今,污水管网已经接入冲口村大部分村民的家中,恢复后的路面也比之前更加崭新平整。每逢雨季,雨水将不再与污水“合流”,而是被统一收集到雨水管网,再排入河流,冲口村的小河也恢复了以往的清澈。

下午6点多,橘色夕阳爬上了冲口村的树梢,倒映在小河边的粼粼波光里。基哥推着运输小车,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基哥下班啦?多谢你喔,帮我修好了围墙。”“自家人做自家事,谈什么谢!”基哥笑着摆摆手。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苏芷妍

【摄影】连婉晴

【作者】 苏芷妍;连婉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施工队   水井   农民   大海捞针   中山   工匠   特稿   围墙   村里   村民   队长   街道   道路   成员   位置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