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决赛圈”的未阳人:除了靠运气,还靠什么?

随着近期新冠感染的人数逐渐增多,未被感染的“未阳人”越来越稀有。好似“天选之子”的他们,渐渐成为人群之中的“另类”。在疫情传播高峰的当下,这些“未阳人”是如何躲过疫情的大肆传播,而挺进“决赛圈”?他们之中又有着怎样的“秘籍”跟“诀窍”呢?

新黄河采访了多位闯入决赛圈的“未阳人”,他们有坚守岗位的外卖员,有投身志愿者的房产中介,有亲历家人“阳转阴”的老师,有转战一线的药品配送员。新黄河记者发现,成为“决赛圈”选手的背后,除了运气十足,当然也少不了严格的防疫措施。

同事纷纷“中招”:

“未阳”源自家人精心“呵护”

每天早上8点左右,检查完自己背包里酒精、口罩齐全后,邢博凯才会走出家门。尽管是冬天,但他已经开始怀念之前骑着电动车无拘无束穿行在大街小巷,带着客户东奔西走看房的日子了。老家在潍坊的邢博凯是济南一家房产中介的员工,眼下他最大的烦恼,是几乎躲不开的“奥密克戎”。

“差不多从10天前,我们店里的同事就陆陆续续开始感染新冠,一波又一波,上班的同事越来越少。”而邢博凯则成了其中的例外。“我就是大家口中硕果仅存的‘未阳人’,要不就是‘天选打工人’?”说着,邢博凯自己都笑了起来。

对于自己究竟为什么没有感染,邢博凯觉得还是跟自己爱人的悉心呵护有关。每天上班前,细心的妻子从N95口罩到酒精消毒液,一定会将这些必备品全部备好,放进他的包里。“一定戴好口罩,别没事儿就摘口罩。平时进门出门都要酒精消毒,没事儿常开窗通通风。”

平常妻子看似唠叨的话语和繁琐的举动,在关键时刻真的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每次下班后,妻子也都要给邢博凯来次“全面消杀”,先在门口全身上下喷喷酒精消毒,进家门则将替换下来的衣服直接扔进洗衣机,然后再洗个热水澡。

而由于没有太多的工作安排,邢博凯近几天的工作内容渐渐变成了帮助店铺附近小区居民快递送上门、代扔垃圾、抗原试剂发放等等。在临时的志愿工作中他也发挥着房产中介的特长,“毕竟我们比一般市民更熟悉老旧小区的结构,同时也能更好地和居民们沟通,算是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毕竟只有疫情全部平稳度过,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才能更快地重回正轨。”

工作生活“两不误”:

做好日常消杀很重要

上午10:30,冬日明亮的阳光让屋子里变得格外温暖。费薇薇一如既往地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的孩子们,准备开始线上网课。这些在线下没上过几天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化身“小厨师”,有帮着家长擀皮的,有帮着家长调馅的,还有一本正经有样学样跟着爸爸妈妈包饺子的。

费薇薇是一家幼儿园的老师,年轻的她依然和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虽然现在幼儿园已经开始了线上教学,但是她并未感到工作中的压力有半点儿减少。

“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活动开展,一直也没怎么停。像备课、网课,还是特别考验我们这些老师的耐力的,该准备好的一样儿都不能少。”说起自己家的防疫,这一点儿让费薇薇还是挺骄傲的。

“我们单位有三分之一吧,都成了‘小阳人’了。我平时就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再就是保持安全距离很重要。”居家办公之后,费薇薇的妈妈不小心被感染,但是因为家里消杀做得好,必要的药品备得足,加上病患隔离措施落实到位,直到妈妈转阴,费薇薇和爸爸都还是阴性。

“除了日常的消杀外,我妈妈基本上不出卧室,做好的饭菜都放在门外。除了日常的药物之外就是多喝柠檬水,像水果、蔬菜、鸡蛋也要多吃。凡是她接触过的东西一律酒精消杀,一家三口在家里也都戴着口罩。”

“幼儿园的工作也没有耽搁,像是今年冬至,我们幼儿园和各位家长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孩子们开展‘冬至包饺子’主题活动,从冬至的由来,到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让居家的孩子们尽情感受到一家人团团圆圆吃饺子的欢乐。”

忙到“没正点”吃饭的骑手:

“不接触”是防疫关键

下午2:30,骑手王超忙碌得一直还没吃上午饭。像今天这样的经历,他已经习以为常。“太忙了,现在基本没有正常点吃饭的。单子太多,骑手太少,不超时基本不可能了。”刚刚送完一单的王超忙不迭地回答着记者的提问。

“我身边的骑手,生病难受的有不少,很多不得不暂时下线了。”像王超这样依然忙碌在路上的骑手并不多见。

据介绍,受当前新冠疫情的影响,济南的外卖、跑腿企业客观上出现了不少运力减弱、配送能力下降的问题。而像王超,现在每天几乎从早上七八点就开始送餐,一直需要送到晚上九十点。而如果骑手比较少、单子比较多的话,他有时候还会跑到后半夜。“没办法,人少单子多,跑都跑不过来。”王超原先每天也就一二十单,但现在手上的单子几乎天天三四十单,不光单子多,路程还相对远,东南西北都有。

就是在这种高危职业和风险环境下,王超居然一直都没有被新冠感染,同事们日常的问候让他常常感到自己的幸运——“还没阳呢?”

而王超如何做到日常防护的?“除了做好日常防护外,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提前跟买家联系,到了地方敲敲门,放下东西就走,基本上不跟人接触。”

“出门就戴上口罩,我这是N95的,防护效果比较好。再就是平时注意用75%的免洗酒精,对双手进行消毒。”

王超在济南某小区租住,妻子跟他住在一起,孩子则留在老家上学。为了做好防护,王超除了做好工作中的消杀外,每次进出家门,都要从头到脚做一次消杀。鞋子喷完酒精后才能进家门。

药品配送中的“未阳人”:

消杀连“鞋底”都不放过

下午8点,在瑞康医药(山东)有限公司的转运仓库里,伴随着升降杆的起落,不少车辆正在忙碌进出。市民近期急需的药品正在紧张有序地入库、验收、分拣、打包,然后配送至济南各类医疗机构。

今年37岁的宋连卫就是其中一名员工。原本只负责业务洽谈的他,也加入到药品物流配送的行列。“我们公司是有业务部和物流部的,之前偶尔忙不过来的时候有过帮忙的先例。现在由于物流部同事们感染的比较多,我们业务部门就一同承担起物流部门的责任。”

由于疫情形势严峻,之前济南市“一点两用”发热诊疗站上线,不少由核酸采样亭改造而成的发热诊疗站向居民开放,而部分药品需求量比较大,可能出现配送不及时的情况。宋连卫就和同事们一起协助药品送货,尽可能满足市民需求。

一连几天宋连卫都在工作中连轴转,但是在繁忙时刻,必要的消杀他从来没有忘记。“N95口罩是必不可少的,我在里面还会再戴一个医用外科口罩。”

而酒精消杀,宋连卫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每次只要与外人接触完,我都会用酒精消毒一下,喷一喷。然后上车或者下车之后,再多一遍消毒。”看似简单的步骤,让他坚持到了现在。回到家后宋连卫更是谨慎,所有的外套衣服都会放到单独一个房间,然后进行统一的消杀,连鞋底也不放过。

身边同事们中招的很多,作为为数不多的“未阳人”,宋连卫更是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肯定要坚持,至少要坚持到有同事‘阳康’才行。药品配送的环节非常重要,我们也担负着一份责任,为了咱济南市民的用药正常,我们绝对不能倒下。”

坚守单位的“媒体人” :

“戴好口罩”是抗疫法宝

早上不到7点,睡在单位15楼的陈昊就会“自然醒”。每到这个时间,单位的物业保安就会巡逻整个大楼。随着他们的到来,陈昊就会一同起床,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作为整层同事里为数不多的“未阳人”,运气好只是躲过疫情的最小原因。

“拖地、消杀、喷酒精,这是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做的事情。”在这种时刻能够保持健康的诀窍是什么?“还是做好自己吧!”对于陈昊来说,每天三四遍的消杀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保持安全距离、戴好口罩勤洗手、经常开窗通风,也是良好的卫生习惯。

济南的疫情在11月的末尾猝不及防地严峻起来,而彼时恰逢卡塔尔世界杯开赛,赛事期间被借调到体育部的陈昊,为了在凌晨工作更为方便,因而选择在单位住宿,随着单位同事感染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家人的身体健康,这一住就住到了现在。

考虑到中央空调会有传播性,尽管屋子里再冷,空调也不是首选项,只有在后半夜实在无法忍受寒冷的时候,陈昊才会打开一会儿。于是御寒保暖是他需要应对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三床方格被子,是陈昊在单位的“秘密武器”,再有就是靠在折叠行军床边的一块泡沫床垫,至少可以挡挡寒气。

而与陈昊一同坚守岗位的同事丁林,以往并不怎么重视喝水,现在除了“码字”之外,最多的动作可能就是端着水杯,在饮水机那里接一杯热热的矿泉水。“多喝热水”这句话在这个特殊时期,已经从起初的玩梗笑话,变成了一句是实实在在的“金玉良言”。

而作为两人的领导,鲁铭的家里既有年迈的老人,也有尚在幼儿园的宝贝。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他,更是时刻注意防护。“开窗通风,酒精消毒”几乎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除了日常生活,鲁铭还需要随时到单位顶替同事完成报社的工作,“问了大家的情况,其实还是疏忽大意的多,像忘戴口罩的最多。我觉得只要戴好口罩,最起码能减少许多风险。”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新黄河记者:陈元昊

编辑:刘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骑手   黄河   济南   冬至   口罩   疫情   单子   酒精   幼儿园   运气   防护   同事   日常   药品   单位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