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一生多尔衮,定国开基成一统,历史功过任凭说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大清开疆扩土、入主中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下面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一说这一历史大人物——多尔衮,看他“衮”出了怎样的精彩人生?

一、人物简介

努尔哈赤时代的多尔衮:

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儿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 。(因原皇后被废,多尔衮生母阿巴亥被立为皇后,其兄弟三人成为和硕额真)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阿巴亥被逼殉葬。父母死时,多尔衮年仅15岁。

皇太极时代的多尔衮:

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因有战功,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的美名。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初设六部,命多尔衮掌吏部事,可见被重用。

天聪七年(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兴国大计,皇太极询问,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多尔衮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整顿兵马,适机与明作战,消耗其国力。多尔衮的建议,得到皇太极采纳。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精兵万人,前往黄河河套地区,招抚察哈尔部众。先后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林丹汗的儿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群臣因而奏请皇太极上尊号称帝。

天聪十年,皇太极于沈阳称帝,改元崇德。

崇德元年(1636年),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年仅二十四岁。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亲眷,朝鲜李氏王朝覆灭。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南征明朝,一路攻城掠地。

崇德六年(1641年)至崇德七年(1642年)松锦之战后,辽东全属大清,大明势力退入山海关。

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睿亲王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改元顺治,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

顺治(福临)时代的多尔衮: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伟事业。

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当顺治帝于太和门(时称皇极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即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要“列班跪送”。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

顺治四年(1647年),多尔衮再不用向顺治帝行礼。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自此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

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

二、重要事件

(一)拥立福临继位

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生前未立嗣子。新皇人选陷入未知,时局紧张。此时,八旗中各方势力的人心走向直接决定皇位的人选,而这里边最有竞争力的当属皇长子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代善执掌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虽满达海初露头角,但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

豪格优势: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之初晋肃亲王,掌户部事,是合适人选。另外,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把正蓝旗纳入自己掌管,此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多尔衮优势: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

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多尔衮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阻力主要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至是,礼亲王代善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

(二)入主北京

顺治帝临政时,关内正一片混乱。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

消息传到清廷,朝野震动。当权的多尔衮决定立即入关,争夺政权。

这时,本已投降农民起义军的镇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因不满起义军对其家属的侵犯,遂一怒而去。李自成得到消息,于四月十三日与刘宗敏率兵前往征讨。吴三桂自料不敌农民起义军,遂请求多尔衮出兵援助。

四月二十一日,农民起义军抵达山海关,与吴三桂展开激战。

四月二十二日晨,吴三桂眼看就要战败,遂出关至欢喜岭上的威远台谒见清摄政王多尔衮,再次请求多尔衮入援。多尔衮立即下令清军三路入关,向农民起义军阵地发动猛攻。起义军寡不敌众,刘宗敏受伤,李自成只得下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返回北京。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为名撤出了北京。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从此,清朝在北京城开始了十几朝的封建统治。

三、野史待论

(一)孝庄到底有没有嫁给多尔衮?

孝庄和多尔衮是否成婚之谜,是清宫谜案之一。事实上,孝庄是嫁给了多尔衮的,而且是正式嫁,不是偷偷摸摸同居。为什么史书不写呢?这要从满清入关早期的风俗说起。入关前满人还是游牧民族,他们的习俗就是男人死了之后兄弟娶其妻子并且占有他的财产,同时抚育他的孩子。这在游牧民族中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什么会有这样让人无法理解的习俗呢?这是因为农耕民族抵御天灾的能力远远胜过游牧民族,因此可以定居下来,安心的繁衍养育后代,发展文明。因此农耕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明发展水平都远远领先。

满人入关之前,生活环境相当恶劣,一个家庭没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就无法生存。他们常年为生计奔波,哪有功夫去理什么儒家文化,更不懂什么从一而终这种“资源浪费”的事情。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生存和繁衍。

兄死娶嫂,这在很多游牧民族中都是很盛行的风俗。贞操观之类的东西,他们并没有概念。例如成吉思汗的结发妻子曾经被其他部落抢走,数月后才被抢回。后来成吉思汗依旧尊她为第一皇后。例如蒙古的林丹汗死后,他的不少后妃都来投奔满清。当时的满清上层就挑选漂亮而且财产多的女人娶来给自己做妻做妾。

皇太极的后宫里五个地位最尊贵的后妃里,就有两个是林丹汗的寡妇。当时的满人并不会觉得她们嫁过人不贞洁而看轻她们。而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海兰珠,也是再嫁之妇。

对于生产力较低的民族,让兄弟娶自己的寡妇,得到自己的财产,养自己的孩子,这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死去的男人的后代才得以繁衍,整个民族的人口才可以兴旺。

就算是古代汉族女人,条件好的才能守寡不再嫁。真正穷苦的,或者在人口急剧降低的时代,女人再嫁的其实比比皆是,很多甚至是被迫再嫁。

南宋之后,上层的女人才开始大量守节不嫁。其实这种情况也并不是很多见。清朝后期守寡不再嫁可获赐贞节牌坊,贞节牌坊虽多,但是正因为它并非每个寡妇家都有一座,才显示其珍贵,可见守寡的女性并非绝大多数。

历史上的孝庄和多尔衮在皇太极过世前并没有什么感情,恐怕连面都没见过几面。历史学家姚雪垠先生在其长篇小说《李自成》中对此情况的描写更加贴近真相。皇太极死后,无所依仗的庄妃(还没成为太后的孝庄)当时恐怕还担心被要求殉葬,毕竟,满人有这样的风俗,皇太极也是这么对待多尔衮的母亲的。最终,庄妃的儿子被扶上了皇位,她摆脱了死亡的威胁,并且依附上了当时最强的权贵多尔衮,这对她来说是万幸之事。

根据当时的民间记录,以及李氏朝鲜史料记录,孝庄和多尔衮是正式成婚的。而孝庄,应该相当愿意嫁给多尔衮。

按照当时满人传统,一旦成婚,福临就算是多尔衮的儿子。而多尔衮后来的行为,基本上是当福临是亲生儿子的。只是,环境变了,文化传统也变了。福临有了几个老师,被汉儒学所感化,开始觉得母亲和叔叔在一起是禽兽行为。年轻的他完全不能接受这种事情,加上多尔衮对他管教很严,没有遵从君臣之礼,于是他开始憎恨多尔衮,觉得这就是耻辱。

这就有了后来剥夺多尔衮的封号,掘其坟墓之事。

(二)多尔衮为什么不篡位?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站在满人的民族大义角度来看,多尔衮是大英雄大伟人。他为满人开疆拓土,奠定不世之基业,功劳极大。

他本来可以当皇帝,但是为了避免满族上层分裂,两次放弃了当皇帝的机会。其中第一次是在皇太极死后和豪格的竞争中主动退让一步扶立了福临,第二次则是在豪格死后大权在握之时安心做摄政王,没篡夺侄儿的江山。

如果站在他个人的角度,他的每个决定都有其环境的限制和掣肘。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他太小了,自然不是年长的哥哥堂兄们的对手,没能力反抗,只能看着生母被殉葬。

到了皇太极死的时候,他跟皇太极长子豪格竞争,如果打起来,满族军事势力就四分五裂,结果就是必须退到关外,不可能再有机会占据中原这大好河山。他有全局意识,所以推举了福临当皇帝作为折衷和妥协方案。

再后来他大权在握,但是娶了美貌又工于心计的孝庄。按照满人的传统,他娶了孝庄,福临就是他的儿子。而他自己没有亲生儿子,所以就算自己当皇帝到最后还是要传位给侄子,何必多此一举?

多尔衮格局很大,行为大大咧咧,粗放而有战略眼光。只是他没有想到福临受了汉文化的影响,会对他娶孝庄的满族传统这么反感。

他对福临可能是像对亲生儿子那么看待,所以很多事情都很严厉,哪里知道福临的小心眼就很记仇。毕竟他不是福临的生父,如果是皇太极有同样的行为,福临肯定没话说。

所以他死后才两月就会遭到被削爵挖坟的对待。福临是怨气已久,多尔衮是毫无察觉。

多尔衮如果有儿子,他肯定会为儿子打算,他会篡位。不过,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按照满族旧制,他那也不算篡位,只不过是有能者居之。只是他肯定没想到他会那么早死,他死的时候,儿子应该还小,于是内部又要进行一番斗争。

一般认为,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多尔衮之所以不篡位,就是因为没儿子。他后来过继了自己同母的兄弟的儿子当自己的养子。

许晴主演孝庄的《清宫风云》里,曾表述孝庄让大夫下药让多尔衮再无生育可能,为的就是保障自己儿子的将来。

如果多尔衮后来育有儿子,废掉顺治,他儿子继位的时候可能才不到十岁,那皇太极的儿子们又要和多尔衮的儿子争。就算杀掉了皇太极的所有儿子,后来的鳌拜、吴三桂等权臣武将的出现,他儿子也很难坐稳江山。

如果多尔衮知道顺治那么恨他,在他死后会那么对他,肯定会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他扶立了顺治,顺治却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如果多尔衮扶植了自己同母兄弟的儿子当皇帝,那这个侄子就会对多尔衮感恩戴德恩同再造。这就是人性!

多尔衮死后一百多年,乾隆帝终于为他正名,恢复睿亲王的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只是,千秋功过尚且难论,死后哀荣又何值一提!一切交给历史,交给后人吧。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史料加工整理,如有不妥请评论区留言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和硕   贝勒   努尔哈赤   太极   戎马   起义军   满人   崇德   功过   顺治   亲王   儿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