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论“道”:数字化经济的红利在哪里?

12月23日,在2022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上,来自业界的“大咖”们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数字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广阔前景,呈现出一场顶级的思想盛宴。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李毅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发展数字经济,要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这两句话上下工夫。数字产业化是手段,产业数字化是目的,发展数字经济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

工业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它有精准、柔性、敏捷的要求,而5G所具有的高速率、高可靠、广覆盖等优势,可以和智能制造相契合。企业结合实际可以采用5G,也可以采用载带物联网,还可以采用边缘计算加上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的控制更智能、制造更精准、检测更精细、运行更可靠。

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要走深走实。要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可控的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完成新一轮重大科技专项和建设项目。要瞻前布局,比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开源软件、第三代半导体等这些项目,加快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要加大投资、合理布局,加强集成电路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和原来传统基建不一样,它有公益性,更有商业性,需要政府来组织投资,更需要延伸到行业和企业。

工业行业和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能力再造和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发展数字经济要夯实“五基”,特别是基础工业软件的应用,把我们工业技术软件化,来创造更多的工业App,提供给消费者,提供给企业。

近几年,湖南省、株洲市发展高新产业,也提出制造强省、制造强市的战略,数字经济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希望省、市能够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区位优势和数字基础设施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以“5G+工业互联网”为抓手,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中国动力之都因为数字化而增光出彩。

高质量培养数字经济人才

邓智华(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数字经济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保障。数字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稍微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三类:

一是数字化的基础研发人才,这种基础性的技术人才既包括芯片研发工程师、业务架构师,也包括用户体验设计、大数据专家等新型数字化人才。二是数字化的交叉融合型人才,就是我们研发的这些基础底层技术要快速推向市场,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来进行组装,进行融合创新。三是数字化的治理型人才,很多时候,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治理方面跟不上可能前功尽弃,所以培养这方面的治理人才也至关重要。

数字经济人才需要哪些能力?一是数字经济领导力,包括一种商业洞察力、数字化的感知和意识。二是数字化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就是它在有限的范围内来帮助我们数字化,提高我们办公技能,分析腾空,把产品的研发能力、网络安全维护能力、数字营销能力。三是数字化的发展潜能,让我们一起发展,一起向未来。

如何高质量培养数字经济人才?第一,要理论跟实际相结合,要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创新,建立一批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经济教学。第二,人才引进和外脑联合,要积极引进人才同时要用好外部人才。第三,着力构建人才培养合作创新服务体系,要通过更好地利用企业数字化转型这样一个契机,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库和企业池,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的机会,为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三方教学相长、合作创新提供良好的业务场景。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国际间数字科技人才合作交流更加开放包容。

总之,数字经济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我们要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以全面、系统、专业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消费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消费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工业互联网,需要智能制造。

首先是体验。正如优衣库柳井正强调:“以超出顾客期待的水准将顾客的需求变为现实。”我们一般讲满足、适应顾客的需求,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真正的高质量,我们需要超出顾客期待的水准,想办法给顾客更好的体验。比如戴着AR健身,可以沉浸在一些特别的场景中间。比如耐高温摄像头的烤箱,可以把整个烘烤过程录制下来,再通过朋友圈展现,很有趣、很好玩。通过数字手段,对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实时配制,量身定做,让其享受到不一样的获得感。

其次是低碳。人类生活的所有活动都可能存在碳足迹,所以我们考虑降碳,在整个生命周期去考虑降低碳排放。碳足迹覆盖从生产到消费,还不能够仅仅只是局限在企业的内部,还包括在供应链这个环节,甚至包括第三方物流,比如优化运输方案、物流车等。这需要数字化供应链,需要工业互联网的支撑。

再者是生态。现在有一些产品,我们以前设计一个产品,只是考虑这个产品本身的功能,现在可能要把它植入一个更大的体系中间考虑。我们需要跟供应链系统,跟各个供应商、客户协同,构建一个数字化供应链。

总之,技术上讲这些东西都需要工业互联网和其他的一些数字技术的支撑,所以我们需要在数字空间去思考和实现消费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讲这里的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

利用“云”技术,让软件、技术深度融合和使用

李云峰(中国商飞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首席信息官)

要利用好“云”技术。比如航空,飞机设计的材料有超过2000种,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专业,从结构设计,到计算分析,再到电磁学、动力学等等,都可以通过一张网、一朵云,让所有的软件、所有的技术深度融合和使用。

在飞机研制数字化转型探索方面,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共享的数字化产业链生态圈。现在,我们飞机所用的大部分材料来自国外供给,现在我们必须要国产化。但国产化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数据共享问题。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各种各样的厂商连接起来,大家一起开放我们的数据,共同的打造我们的产业链。

我们可以在线协同,构建我们的系统设计、技术管理、基于模型、数字连续、数字驱动,把我们所有的模型、制造业各种图纸、各种技术文件实现模型化、结构化,实现自动传递。然后,我们进入到专业里面,把各种专业的软件打通,在这个基础之上,来提升我们整个能力。

我分享一下我们基于模型的数字平台。从研发设计到工业规划、工业准备、到整个生产准备过程,我们把所有的变成一个组建,体现一个整体。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因为以前都是做分散的。我们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其实这个方法更多的借鉴互联网的方法,来改造我们传统的工业软件的一个研发、生产,实现从工业软件研发整个完整的软件研发的生产线。

未来,希望建成一个平台支撑我们的工业软件,支撑我们整个的生产运营体系。

让5G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

范济安(中国联通首席科学家)

5G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从消费互联网进入到了一个工业互联网的阶段,从服务于我们个人用户变成了服务于企业用户,从连接的对象从人变到了连接物。

进入今天的工业互联网阶段,我们运营商是有全国性的、全球性的IP主干承载网,但是我们连接的对象,是企业内的机器、设备、物料、产品,在这个时候“最后一公里”。我们要解决网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是怎样让5G,怎样让我们的光纤,让我们的宽带网络,不仅仅在广域,也要进入到企业内网,尤其是连接设备的局域网层面。

我们在5G推出的初期,除去网络之外,也大力发展算网一体化的边缘计算,也成为今天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在采用5G专网的时候的算网融合的最受欢迎的一种程式。我们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做大型企业的专享型的模式,另外一种叫做布局类的,可以放在区域特性、行业特性比较突出的园区的这样布局类的共享型的算网一体化的平台。

到目前,我们全国已经完成了这种布局类的400个节点,预计到明年节点会发展到500个以上。株洲在大力发展互联网时代云数据中心这种集约化的算力平台的模式,我也希望我们的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到算网融合的这种分布式的边缘计算的云计算的规划。这里我们有一些典型的案例,就是我们利用5G边网,结合搭成一个分布式的边缘计算的平台,成为我们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智能的集控平台。

来源/株洲日报 全媒体记者/俞强年 谭浩瀚 实习生/张杨延希

编辑/筱安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17352733309(吴记者)、15907333036(舒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株洲   经济   红利   能力   数字   智能   工业   人才   技术   软件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