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是这个时代的乡愁

编者按:“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最后是永远不要互相遗忘”。回首2022走过的路,遇见的喜怒哀乐,都将变成时间最珍贵的记录。澎湃评论部推出年终特别策划《冲破时间的困境》,记录和书写你我的2022,期待在新的一年,每个人都能迎着阳光、温暖前行!

2022年,我一直在尝试用身体来认识世界,并以此过一种更接地气的生活。虽然世界正变得越来越数字化与技术化,但身体依然是生活中所有事件的第一现场,一切都被它默默记录在案。

年初,我重读了一遍《儒林外史》,无意间获得了些感悟。我发现书里几乎没有一点力比多与荷尔蒙的味道,也就是说完全感觉不到身体活力,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

在我看来,判定一本书的主题,不能只看书里讲了什么,也得看书里彻底没讲什么,因此我把《儒林外史》重新归类为一本关于生命哲学的书,它以绝对反面的形式存在。

看看书里的君子们,他们出场都是头戴方巾,穿着宽襟大袖、下长过膝的直裰,布衣之内一片虚无,人物形象靠布料的褶皱就能支撑起来,他们被脑海中的算盘牵引着走来走去,身体不过一副“缺席而在场”的耗氧载体。

吴敬梓老先生大概没意识到,他顺带写出了一个历史悠久且根深蒂固的生活样态,非常具有人类学价值。在这种生活里,“我思故我在”,身体无可厚非附属于意识,它没话语权,也没存在感。

一直以来,这大概也正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理性与逻辑的世界里,生活在精神世界中。我常想,日常生活里的精神含量是否有点太过于高了,而地气是不是太稀薄了。

在惯常的认知里,甚至连“地气”都被世俗化和抽象化了。我认为,地气不应该是别的,它就是大地上的气息,要接地气,那就用双脚交替踩在上边,事情本来就是这么单纯简单,千万不要搞复杂。要接地气就去多与地面接触,仅此而已。别用头脑去引申和发散了,也别追寻太多意义,这样反而会遮蔽本源。丰子恺说,活着本来单纯。

所以为了接地气,我开始频繁而认真地跑步。为此还写了篇《慢跑中的人间清醒》,一个人奔跑在大地上,自己用力承受自己的重量、心跳和呼吸,确实是最清醒的时刻,这是我的心得体会。

此外,今年我也经常玩飞盘。飞盘的快乐在于,当一个盘在空中划出美妙弧线,朝你飘然而至,这时就要立刻预判轨迹,然后提前伸手,张开虎口翘首以待。当转动的盘沿旋入虎口的瞬间,手指快速拿捏住盘体,那一刻刹那永恒,有种踏实而美满的成就感,会从虎口扩散至全身。

我们常说待人接物和厚德载物,这就是最纯粹的接物与载物,里边没什么道德律令,只有最简单的身体知觉与欣喜。飞盘仿佛在对我说,欢迎重新回到知觉的世界。

而在许多个夜里,我混迹在由男男女女组成的骑行大军里,飞驰在二环辅路或者长安街上。

今年特别流行夜骑,在宁静夜色里,车轮滚滚,清风拂面,一个个弯腰的轮廓与我并肩而行,或是擦肩而过,我在《自行车与逍遥游》里说,“千百年来,人们在书斋里对庄子的逍遥游进行过各种玄虚的阐释与理解,而骑车却能在大马路上,得其片刻风流”。这也是得自身体的领悟。

今年我也经历过数次小区封控。封控期间,可以在小区内活动,于是我加入了大妈大爷们踢毽子的队伍,因为我有足球的基本功,所以踢起毽子也轻松自如,和他们配合得不亦乐乎。运动就是这样,场合和人群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上参与进去,全身心投入其中,快乐地感受身体的律动与节拍,感受生命本身。

很多运动对我而言,都是如此。

回想这一年,它就是由各种身体运动组成。当然,这一年我也在正常地工作和生活,但这些都是静息心率下的状态,平静,无波澜。如此也不坏,但如果生活中都是这样的状态,长此以往,那身心就会凝滞,会敏感度下降,会活在虚拟的网络或者短视频里,会冷漠,会和世界不亲。

而在运动中,我的心率要更快,我会大口呼吸,会额头冒汗,我在更深入地和世界交织在一起。如《道德经》所言,这是一种“虚其心,强其骨”的状态,简单且真实。在越来越虚拟化的世界里,真实变得尤其重要。

尼采说,“在布满汗水的脸上,我知道我们要喝自己的酒”。这句话我一直在思索,我努力体验着如何自己喝自己的酒,这酒从人与世界交织的深度与温度中酿出,然后又被自己饮下。不用借问酒家何处有,原来我自己就可以是自己的酒家,这也是身体教我的哲学。

可是就连“汗水”这个词,也被我们抽象化了,它被引申为勤奋或者努力。可是“汗水”的本意,就是要真的出汗,是汗从毛孔里渗出。这是第一手的感觉,很重要。

以上这些当然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人人都关注身体的时代,特别是疫情期间,大家都谈论要锻炼,要如何提高免疫力,人们已经把运动当成了药理性的东西。

“运动是良药”的口号,就表明了一种由来已久的思维方式得到了确立,这种思维把身体活动当成身外之物来处置,并在科学调制后让人来“服用”。可这还是意识在功利地支配和使用身体,是一种消极的身体观。

身体只在病痛中,在追求健康的目的下才会被拿来审视和重视,我们如此追求身体,却也一直在错失身体,并因此错失了知觉的世界。

积极的身体观,应该是去主动倾听身体的需要,去体验和享受身体的活力,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

海德格尔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急需深思,在技术化了、形式化了的世界文明时代,是否以及如何还能有故乡”。故乡可以有很多种,出生的地方是故乡,但还有一个更本质的故乡,那就是我们的身体。

身体连接着唯一的现实世界,身体扎根在这个星球上,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故乡。我们忽略故乡,不是因为它遥远,而是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了。我们思考的太多,而“身体”的太少。

意识可以用旁观的姿态思索世界,却不能实实在在地接触世界。我们隐隐约约都有一种身体的乡愁,因为我们久不在故乡,甚至不知故乡在何处。

新冠疫情,也给了我们一个思考身体的机会。寒冬岁末里,我们经受着新冠病毒的考验,身体自然是第一现场。在我阳了的那几天里,偶然看到一个文章标题,让我感动了很久,那个标题叫作“发烧时,你才知道你的身体有多爱你”。

那几天我整个人萎靡不振,发烧、咳嗽、喉咙疼,外边的世界日出日落,风起云涌,但仿佛都与我无关,我只能靠看短视频、看电影来打发时间,我成了世界的局外人。

在阳性的日子里,身体的免疫系统在与病毒进行着殊死的战斗,我体会着自己故乡里发生的这一切,它暂时处在一种衰败之中,但迟早还会恢复活力。

终有一天,疫情会散去,我们又能尽情去拥抱这个世界。孔子很欣赏一种人生志向,那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这种志向里,人少了一点头脑的思考,多给了身体一些机会去知觉,不要复杂,而是简单。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关于身体的乡愁,而爱故乡的人,一定也会爱世界。

总策划/夏正玉

总统筹/陈才

专题制作/澎湃评论部

海报设计/赵冠群 祝碧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儒林外史   身体   地气   飞盘   乡愁   虎口   疫情   知觉   这个时代   汗水   故乡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