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黔灵山

#发现宝藏大省贵州##云游风物之旅#

贵阳四周皆山,城区就在群山拥抱之中。若谈贵阳的山,当首推被誉为“贵州佛教第一丛林”的黔灵山。

黔灵山位于贵阳市城区西北角,离市中心约1.5公里许。黔灵山本是贵阳城区西北面的大罗岭、象王岭、白象岭、檀山、杖钵峰、狮子岩、关刀岩、宝塔峰和北峰等崇山峻岭的统称,今天老百姓所说的黔灵山是指以弘福寺为中心的黔灵公园景区。山名“黔灵”,意指此山为贵州灵秀所聚。在城区中,有黔灵山这样山势雄奇、古树葱茏、梵宫耸峙、野趣盎然的游览胜地,全国少见,这是黔灵山的可贵之处。

黔灵山的开发,最早应归功于兴建弘福寺的赤松和尚。弘福寺又名宏福寺、黔灵山寺。在清初赤松和尚到来之前,这里原是大罗木寨民罗氏世业。康熙十一年(1672年),来自四川的赤松和尚避乱云游到此,爱其上有平地,可以结庵,于是乞求罗氏同意,化缘募捐,集资兴建佛殿,次年大殿两廊落成。又过五年,经楼五间、配殿几间亦次第完工。康熙三十年(1691年)冬,赤松遍历巴蜀、荆楚、江浙,得全部佛经归,将其贮经楼上。经赤松和尚多年苦心经营,弘福寺殿、堂、庑、廊初备,赤松亦终老于此,遗骨就埋在寺门前佛塔中。赤松之后,弘福寺历任主持维修殿宇,增添器物,多有建树。清代地方官员捐资兴建设施的也不少,其中重要者有:乾隆时贵州布政使陈德荣建一泉亭,嘉庆时贵州按察使伊汤安修亦云栖亭,道光时贵州巡抚贺长龄建寺门左侧山神寺的客厅,祠外修甬道,建坊。至此,“贵州佛教第一丛林”凸现。弘福寺属于入黔禅宗的临济宗派,赤松手编《黔灵山志》详记其事,并留有诗文和语录。

黔灵山不仅弘福寺规模宏敞,登山石道也胜迹不断,使人目不暇接。登山石道有380多级石阶,俗称“二十四道之字拐”,今名“九曲径”。登石阶而上,摩崖刻石依次有清人黄宗源的“第一山”,清贵州提督赵德昌的“虎”字,清代著名书法家袁思韠的“赤松归隐”和“叠翠”,古迹则先后有古佛洞,“一泉亭”和“?亭”,“洗钵池”,快到山门处,左方有历任住持埋葬的佛塔群。黔灵山九曲径上的“虎”字摩崖是古代书法精品,高4.5米、宽3.8米,字为草书,一气呵成,气势恢宏,笔走龙蛇,如此大的字,举国罕见。“虎”字署名为咸丰庚申(1860年)赵德昌书,实际上是云南呈贡人、书法大家孙竹雅(孙清彦)代笔。竹雅先生在云南昆明因书“金马”、“碧鸡”两牌坊声名大震,随赵德昌入黔后,其时正在赵德昌幕中任文牍。文牍代为“捉刀”,古代常有,不足为奇,但还历史本来面目却是不可忽视的。古佛洞历史悠久,明末崇祯年间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古佛洞驻足游览,在其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亭”的“?”是石壁上的小洞穴,游人用嘴贴穴而吹,可吹出“呜呜”的海螺声,山回谷应,堪称奇景。

民国时期,弘福寺因年久失修,日渐破败,寺院虽在,但荒芜凄凉,树木凋零。黔灵山被军队驻扎,游人稀少。在黔灵山右侧北狮子岩下,檀山涧上,有麒麟洞比弘福寺开发早。麒麟洞原名唐山洞,一名檀山洞,又名云岩洞。洞内钟乳石悬垂,其中最大的一块钟乳石酷似麒麟,故俗称麒麟洞。洞外寺宇、回廊,玲珑雅致,环境清幽。洞内原有一石碑,上刻明嘉靖九年(1530年)镇守贵州太监杨金的诗,字多漫漶,不可通读,然可证明麒麟洞早在明代就是游览胜地。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5月至1942年10月,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幽禁于此,贵阳解放前不久的1949年2月至8月,爱国将领杨虎城亦被关押在此。解放后已开辟陈列室,供游人缅怀张、杨两将军功绩。

解放后,黔灵山旧貌换新颜。弘福寺经过多次维修、扩建,殿宇宏敞,回廊典雅,瞰筑亭、双桂楼、诗碑廊令人流连忘返。1953年在后山下建烈士陵园,雄伟高峻的“解放贵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纪念碑在苍松翠柏之中巍然屹立,成为贵阳人民清明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1954年又引北面流来的桥下水,建成占地300市亩、蓄水100万吨的黔灵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游人可以游泳、划船。1957年黔灵山开辟为黔灵公园后,增修了动物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陆续修建了小型火车过山隧道、架空索道等多种游览设施。黔灵山不仅人文景观好,而且自然景观亦佳。这里林木茂密,有不少树龄百年以上的大树,满山生长着1500多种植物,其中有些是珍稀品种,极具观赏价值;这里又饲养有50多种珍禽稀兽,“九曲径”旁猕猴跳跃嬉戏,猴趣使游人忘记登山疲劳,笑声不绝于耳。

黔灵山麒麟洞

位于黔灵公园内檀山之下,有泉自石罅涌出,汇为檀山涧,亦称唐山涧。向义《贵阳市志(未成稿)》云:“黔灵山下有灵岩洞,一名唐山洞,俗称麒麟洞。”洞高丈余,钟乳石累累下垂。洞口一石形类蹲兽,貌似麒麟,洞以此得名。洞前为尼庵所在,有屋三楹,下为唐山涧。院中老树交阴,古藤缘石壁上盘,纠缠如龙蛇,景色幽绝。早在明代中叶,唐山洞已为游览胜地。洞口有明代太监杨金题“唐山洞”诗碑。诗云:“白云深隐一唐川,枕石烟萝洞口连。策杖适情寻古迹,分云乘兴见壶天。千重岚气千峰翠,万颗垂珠万颗悬。柯烂棋终事已往,吾身来复入桃源。”此碑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捣毁。抗日战争期间,张学良来筑治阑尾炎,一度住庵中。麒麟洞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黔灵山的相思树

黔灵山弘福寺内有两株红豆树,每到秋来,红辉满树,十分喜人,是弘福寺佳景之一。二十多年前,重修弘福寺,著名书法家陈恒安先生命树前一精美阁楼为‘红豆家’,并题书了匾额及跋语。就是这块名匾,引起了不少游客的议论。

黔灵山虽然植被丰富,但红豆树却不多,因而受世人青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关部门重修弘福寺,邀请书法家为各景点挥毫泼墨,陈恒安先生欣然为红豆家题书了匾额,并写了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跋语:“甲子年秋八月,余垂年,曾见山中红豆树与相思鸟”,“四十年前得句云:‘谁请僧家种红豆,黔灵山色已相思’……今寺宇重修一新,是家如真红豆之家也!”故名之问题就出在“谁请僧家种红豆,黔灵山色已相思”这一诗句上。不少读者认为,陈恒安先生是著名的学者,此说必持之有据。有人甚至编出了离奇故事,说康熙年间,贵阳府城西门外的市西河边,住着一位卖宵夜的后生,这后生与浣纱村的一位漂亮姑娘相爱,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一天,姑娘河边浣纱,被一位出城来闲逛的豪门公子碰见,这小子对姑娘百般调戏,姑娘不从而含恨投河自尽。从此,这后生出家弘福寺,并种下了两株相思树……故事编得倒是精彩,不过纯属子虚乌有。了解陈恒安先生的人都知道,陈先生不仅是学者、书家,同时也是颇有才华的诗人、词家。他老先生已谢世多年了,红豆树是否为僧家所种,考证也无法得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灵山   贵阳   赤松   贵阳市   麒麟   唐山   钟乳石   曲径   贵州   游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