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这点分辨好,身体马上好!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由于比较“具形”,所以多是从临床症状来考虑的,如“呕酸、吞酸、吐酸、噫醋”,此外还有“反胃、噎膈、梅核气”等等。

古代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提出以下观点:

➤➤ 感受外邪:感受寒热之邪,脾胃气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可致吐酸。

➤➤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或饮酒无度,助湿生痰,酿生湿热,脾胃受纳、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上逆,发为本病。

➤➤ 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抑郁不达,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上逆泛酸,日久脾胃失于健运,湿痰内生,气郁痰阻则出现咽部及胸骨后异物感,气郁日久化火,郁火内熏则胸骨后灼痛。

➤➤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致中气虚弱,水湿不运,抑或胃阴受损,失于运化,升降失司而致吐酸等。

➤➤ 素罹胆病,胆热犯胃,上逆呕苦。

此外,因病久失治或邪伤血络导致血癖的形成亦是胃食管反流病迁延不愈的诱因之一。

现代医家也是各论短长,但结合古代医学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几类

(1)肝胃不和证

症状:嗳气,反酸,胸胁胀满,腹胀,恶心欲吐,胃纳差,情绪不畅则加重,胸闷喜太息。舌质淡红,舌苔白或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用: 柴胡、白芍、陈皮、枳实、香附、川芎、海螵蛸、浙贝母等。

(2)肝胃郁热证

症状:胸骨后灼痛,反酸,嘈杂,心烦易怒,两胁胀满,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肝泻火,和胃降逆。

主方:左金丸合小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用:黄连、吴茱萸、柴胡、黄芩、法半夏、白芍、枳实、浙贝母、煅瓦楞子等。


(3)中虚气逆证

症状:反酸,泛吐清涎,嗳气,胃脘隐痛,胃脘痞满,食少纳差,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弱。

治法:和胃降逆,健脾益气。

主方:六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常用药用:党参、茯苓、炒白术、法半夏、陈皮、旋覆花、代赭石、炙甘草等。

(4)气郁痰阻证

症状:咽喉不适如有痰梗,情志不畅则加重,胸骨后不适,胃脘胀满,烧心反酸,嗳气,声音嘶哑,精神抑郁。舌质淡红,舌苔腻或白厚,脉弦滑。

治法:化痰祛湿,和胃降逆。

主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用:陈皮、法半夏、茯苓、炒枳实、厚朴、苏梗、合欢皮、郁金等。


(5)气滞血瘀证

症状:嗳气,反酸,胸骨后刺痛或疼痛部位固定,吞咽困难,胸胁胀满,情绪不畅则加重。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脉弦细或弦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用:柴胡、赤芍、枳壳、桔梗、牛膝、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生地黄、煅瓦楞子、甘草等。

(6)寒热错杂证

症状:胸骨后或胃脘部烧灼不适,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肠鸣便溏,手足不温。舌质红,苔白,脉虚弱。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气。

主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常用药用:黄连、黄芩、法半夏、干姜、党参、陈皮、茯苓、白术、煅瓦楞子。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2、中医外治法

针刺疗法、推拿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线、耳穴按压等中医外治法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均有一定临床效果。其中针刺是运用最广泛的外治法之一,常用穴位有内关、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膻中、合谷、太冲、三阴交等,根据虚实辨证进行配穴与行补泻手法,病性属虚者,同时可配合膏穴疗法外治调理。

3运动锻炼调养

中医认为正气强弱与个体体质相关,增强体质需顺应自然、锻炼身体,《黄帝内经》言: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适当运动锻炼,可以结合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导引来陶冶情操,缓解压力,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病情愈后复发。


4生活起居调养

日常除要按时复诊及用药外,还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另外应当睡前2小时不进食,进食后不可立即平卧或剧烈运动,休息时垫高枕头或摇高床头(抬高约20cm),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是@中医内科杨主任,感谢你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瓦楞子   枳实   舌苔   半夏   胸骨   柴胡   陈皮   食管   脾胃   症状   中医   身体   常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