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离皇位最近的藩王,多次错失皇位,最终是什么结局?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明朝历史上,多次出现藩王造反的情况。比如朱棣等藩王,因为觊觎皇帝的宝座,所以发动了叛乱。当然,也有一些藩王,虽然皇位近在咫尺,却没有争夺的意思。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朱瞻墡,堪称明朝离皇位最近的藩王。那么,问题来了,多次错失皇位后,朱瞻墡的结局是什么呢?

具体来说,朱瞻墡(1406年4月4日-1478年2月18日),他是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明宣宗朱瞻基同母弟,母为诚孝昭皇后张氏。朱瞻墡出生的时候,朱棣早已击败建文帝朱允炆,夺取了皇帝的宝座。因此,朱瞻墡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

当然,因为年龄较小,朱棣在位时期,没有朱瞻墡相关的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病重前的朱棣发下遗诏,将帝位传于皇太子朱高炽。八月十五日,朱高炽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伴随着父亲的即位,朱瞻墡也被封为襄王。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遗诏传位于皇太子朱瞻基。当日死于宫内钦安殿,终年48岁。朱高炽病逝的时候,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回到北京尚需时日。于是,为了确保大局的稳定,张皇后等人就让襄王朱瞻墡当了临时监国。在此基础上,明朝短暂了南北两京有两位监国的特殊局面。

当然,朱瞻墡无心皇位,同意监国也是确保兄长朱瞻基可以顺利即位。所以,在朱瞻基回京后,朱瞻墡也就功成身退,安心做一位藩王。但是,让朱瞻墡没有想到的是,一系列的变故还是将他推向了皇位的边缘。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重不能视朝,命群臣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同月崩于乾清宫,享年三十六岁。遗诏重要事务都由皇太后张氏处置。朱瞻基病逝的时候,太子朱祁镇不过9岁左右,这可以说是主少国疑了。因此,当时有人主张朱瞻墡即位,也即效仿历史上兄终弟及的做法。

同时,还有传言称张太后欲立襄王为皇帝。但是,朱瞻墡不为所动,诚心拥护侄子朱祁镇即位。于是,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百官入宫,请见太子朱祁镇,张太后立即在乾清宫宣布太子朱祁镇为新皇帝。杨士奇等人都呼万岁,张太后立襄王的言论才得以平息。

正统元年(1436年),朱瞻墡迁襄阳府。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结果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土木堡之变后,襄王朱瞻墡在诸藩王中年龄较长,又是明宣宗胞弟,且有“贤明”的名声。因此,孙太后想立朱瞻墡为帝,命人取来襄王金符,欲召襄王入宫。

得知这一消息后,襄王上书说:“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请郕王朱祁钰监国,并招募勇智之士,来营救英宗。”面对即将到手的皇位,朱瞻墡仍然不为所动,并主动谦让,这在藩王中堪称一个另类了。对此,孙太后接受了于谦建议立朱祁钰为帝。

后来,明英宗返还京师,朱祁钰将明英宗幽禁于南宫。襄王又上书朱祁钰说:“请皇上最好早晚都要向太上皇(明英宗)问安,率群臣朝见,不要忘了要恭顺。”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之际,明朝爆发了夺门之变,也即明英宗朱祁镇夺回了皇位。彼时,石亨等大臣诬陷于谦、王文迎立外藩为帝的罪名,两人以谋逆罪入狱。杀害于谦后,明英宗很怀疑襄王也有此野心。

不过,得知自己回到京师后,襄王曾建议朱祁钰要向自己问安后,明英宗对襄王的怀疑尽释,就下召襄王入宫,宴请襄王。襄王辞别时,明英宗亲自送到午门外,握手泣别。天顺四年,朱瞻墡再次入京,这次回封地时,朱祁镇亲自送至卢沟桥,这样的礼节是其他藩王没有享受到的。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驾崩,享年三十七岁。同年,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成化。成化十四年(1478年),襄王朱瞻墡去世,享年73岁。也就是说,从永乐到成化,朱瞻墡这位藩王经历了七朝六帝。

总的来说,自从朱棣夺位以后,明朝的藩王基本就是个小吉祥物了,他们除了吃喝玩乐生孩子外,什么乐趣都没有。唯独朱瞻墡是个例外,他不仅可以随时进京,而且能多次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议。作为一个藩王,朱瞻墡享受到了其他藩王没有的礼遇,尤其是明英宗、明宪宗在位时,每年都要专门派人去问候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明朝   皇位   成化   遗诏   皇太子   享年   太后   元年   错失   太子   皇帝   结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