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败将军夏侯惇,为什么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将?他到底有多厉害?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中,夏侯惇名列卷首,但他的篇幅其实不及夏侯渊与曹仁,夏侯惇的传记不过只有七百余字,分为以下三大段:

一、刚直英烈,治军严谨

夏侯惇,字元让,与曹操同是沛国谯县人,为汉朝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代。

夏侯惇十四岁时,换算起来正好是初中二年级,「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有人污辱他的老师,夏侯惇二话不说就杀了此人,于是有刚烈之名。果然中二少年就是狂。

曹操兴兵之初,夏侯惇便一路相随,他在三国戏剧与游戏中都是曹魏代表性的武将,但夏侯惇打仗的本事到底强不强,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曹操攻徐州陶谦,留夏侯惇镇守濮阳,当时张邈叛变,与吕布联合反攻曹操大本营,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就是英雄挺身而出的时刻……

夏侯惇挺身而出,却被吕布突袭,失去了军队辎重,后来又轻信伪降的吕布部众,遭到绑票勒索。

《三国志》曰: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一支军队的主帅直接被敌军抓走,对方还扬言不给钱就撕票,简直是奇耻大辱,幸好,夏侯惇的部将韩浩出面拯救了大家。

以下是想象画面──

夏侯惇:韩浩!不必顾虑我的性命!听我说……

韩浩:你放心!我们才不会顾虑的!大胆反贼,准备受死吧!

夏侯惇:……

反贼甲:靠!这家伙真的是主帅吗?我看他的部属完全不在乎啊?

反贼乙:该不会绑错人了吧?想想也是,一个主将怎么可能这么没用。

夏侯惇:……(惇哥心里苦,但惇哥不说)

《三国志》曰: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按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

韩浩应变极快,面对小规模的伪降敌军,他先令各营坚守岗位,稳定全军,再带兵至绑匪营前,凛然说道:「你们劫持大将军,还想活命吗?就算有人质又如何,我绝对不会放过你们的!」韩浩又转头向夏侯惇涕泣道:「这国家还有王法吗?」

叛军看到韩浩态度坚定,心想杀了夏侯惇也没用,于是跪地求饶,韩浩迅速将这些反贼全部斩首,化解了这次危难。此事写在夏侯惇传之中,或许也说明夏侯惇治军严谨,故有韩浩这样优秀的部将,但对于夏侯惇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往事。

故事还没有结束,曹操后来听闻此事,盛赞韩浩道:「卿此可为万世法。」并下令道,以后若有类似绑票事件,只管放手攻击,不必顾虑人质。之后便再没有这种恐怖分子的劫持行动了。

二、升迁之路

曹操攻打陶谦,听闻后方有变,于是从徐州回来,调夏侯惇一同迎击吕布,但依然不敌战神吕奉先,青州兵四散而逃,曹操自身在火光中坠马,烧伤了左手掌,夏侯惇也被流矢射中左目,从此瞎了一只眼睛。

正史没有写到放箭的凶手是谁,而《三国演义》有一段以此延伸的猎奇故事:曹性暗地拈弓搭箭,觑得真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曹性来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这是小说情节,并非事实,仅藉此描写夏侯惇的血性与强悍,但很少人记得他刺死曹性(吕布部将,三国志没有写到他的下场)的剧情,只记得他口中嚼得嘎嘣脆……

不过,夏侯惇所受到的伤害不只如此,当时军中有夏侯渊、夏侯惇两位大将,叫起来都是夏侯将军,很不方便,而夏侯惇瞎了一眼,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士兵们悄悄在背后以「盲夏侯」代替惇哥的名字。

《魏略》曰:时夏侯渊与惇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每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夏侯惇甚为厌恶,每次一照镜子就会将镜子丢在地上,不过他的偶像包袱不像孙策那么重(延伸阅读【三国人物】25岁一统江东,遗憾英年早逝,孙策最后的荣光),惇哥重新站了起来,继续为曹操奉献他的一生。

曹操早期常因粮食问题所苦,他听从韩浩的建议,实施屯田。夏侯惇率部众截水修建蓄水湖,「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可以看出惇哥是个能够与部下同甘共苦的长官,他亲自搬运土石,与部众开垦种稻,人民也因此蒙利。

曹操与河北袁绍交战时,夏侯惇负责大军的后援,曹军攻破邺城时,因功迁夏侯惇为伏波将军,续领河南尹,并且「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足见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他在地方行政可以视情况方便直接下命令,不受既有规章所限制。

207年,曹操势力处于颠峰,又为夏侯惇增加食邑,总共可领两千五百户的租税,是同时期中最高的封赏(其后曹仁在魏文帝时期的食邑为三千五百户)。

217年,曹操再次征讨孙吴,孙权于濡须口筑城拒守,在曹军的进攻下退兵,曹操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将领驻军居巢,以拒吴国。「使惇都督二十六军」,东汉兵制一军是一万两千五百人,此时夏侯惇为三十万大军的总都督,曹操还赏赐舞女歌伎给他,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

魏绛是春秋时代晋国重要武将,史称魏昭子(魏庄子),魏绛使少数民族西戎、北狄依附,为晋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受君王赐予钟鼓音乐之乐;曹操以此比喻夏侯惇的重要性犹在魏绛之上,赏赐待遇厚重无比。

219年,曹操与夏侯惇驻军在许都邻近的摩陂,两人都已年过六十,曹操常常主动找夏侯惇聊天,「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惇哥可以跟曹操一起乘车,也能自由进出曹操的卧房,到底为什么曹操这么爱惇哥呢?曹老板用人唯才,但夏侯惇的功绩与地位实在不太相符啊?

让我们看完最后一段记载,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好学清俭,忠心为国

219年,夏侯惇受封为前将军。隔年曹操逝世,曹丕即位,封夏侯惇为大将军,不出几个月,夏侯惇彷彿跟随曹操而去似的,与世长辞。

夏侯惇生前好学,虽长年在军旅之中,仍亲自聘请老师授业,个性清俭,有多余的钱财都会分给将士吏民,不购置私人的产业,死后谥号为忠侯。长子夏侯充继承侯爵之位,次子夏侯楙以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为妻,亦封侯,后来任安西镇东将军,并假节;魏文帝曹丕感念夏侯惇,又让他的其他儿子和两个孙子皆分封为侯。

以上就是魏国大将军夏侯惇的生平故事。

不对呀?我们夏侯大将军配上方天戟、镜铠、玉玺大杀四方的英姿呢?惇哥猛开无双替曹操打下霸业的剧情呢?

其实,陈寿撰写《三国志》的笔法有个特色,在人物的本传中,他会尽量保留比较有利的记载,例如张郃降曹一事,《武帝纪》、《袁绍传》、《张郃传》的叙述皆不相同,在张郃本传中,写他遭到郭图诬陷,迫于无奈才投降曹操,是三个版本中最能够维护他名声的说法。

所以,陈寿几乎没有在夏侯惇本传中提及他打仗的战绩,说起来这算是一种慈悲──

以下,让我们看看惇哥散落在其他传记中的事迹,几乎可以称为一部「常败将军传」。

《三国志‧荀彧传》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兑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这是正面的记录,张邈刚叛变时,荀彧坐镇后方,第一时间便召夏侯惇回来支援,推测这时候惇哥还没有遭到绑架,他也不负使命,连夜赶至鄄城大本营,当场诛杀响应叛乱者数十人,稳住了局面。

然而,吕布虽攻不下鄄城,后来转军濮阳,夏侯惇便接连吃了大亏,还差点被伪降兵卒撕票,前文提过,不再赘述。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

这是举兵讨伐董卓之事,曹操初期兵马不足,夏侯惇协助征得到了四千人,可惜后来许多士卒叛变,募兵失败。

《三国志‧田畴传》畴素与夏侯惇善,太祖语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从君所言,无告吾意也。」惇就畴宿,如太祖所戒。畴揣知其指,不复发言。

田畴为幽州刺史刘虞的从事,刘虞被害后,田畴不受公孙瓒袁绍曹操的胁迫与征招,拒绝为官,夏侯惇与田畴有旧交,曹操请惇哥前往当说客,但夏侯惇没能达成任务,说服失败。

《三国志‧武帝纪》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

战神吕布再次参上,吕布遣部将高顺攻刘备,这时曹操与刘备为友好关系,派出惇哥上演即刻救援,究竟刘备与夏侯惇两个常败将军是否能够负负得正呢?

很可惜,奇迹并没有发生,高顺的陷阵营号称攻无不克,惇哥与刘大哥的豪华共演毫不意外地宣告失败。

《三国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军散退。

刘备与曹操撕破脸后投靠刘表,向北侵略,曹操遣夏侯惇率领于禁、李典迎敌,刘玄德大战夏侯元让,这场战役可说是棋逢敌手,到底谁能够将连败的纪录继续推进下去呢?

结果,惇哥不听李典之劝,没有看出刘备的诱敌之计,执意追击,刘备伏兵大破曹军,夏侯惇再添一败。

这一败,终于让曹操彻底绝望,此后不再使夏侯惇上前线作战,惇哥主要担任统筹督军的任务,或许这也是最适合他的角色,夏侯惇坐镇后方,往后没有出过什么乱子。

看到这边,大家可能会想,夏侯惇几乎没有什么战功可言,他能够一路升迁,官至大将军,应该只是因为他姓夏侯吧?夏侯家跟曹家就像一家人,才造就他的地位吧?

这话说对了一半,假若是另外一个人,生涯缴出这样的成绩单,绝对不可能受曹操如此重用;但换个角度看待,统筹大军并不是容易的事,相较于能攻善守的曹仁、积极勇猛的夏侯渊,夏侯惇的军事能力确实有所不及,不过元让的各项数值大概是最平均的一位,这正是曹操需要而且能够信任的一张万能卡片。

夏侯惇治军严谨,为官清俭,个性忠烈,曹操因自身常常外出征战,他很可能是刻意将夏侯惇推上这个位子,藉由种种礼遇宣告:就算我不在家,元让等同于我的代理人,如果有人想玩什么把戏,他都可以先斩后奏,知道吗?

记载中,夏侯惇并不曾假节,这件事看似匪夷所思,曹仁、夏侯渊、于禁、张辽、乐进都曾受假节,为什么惇哥没有?或许《三国志》没有明写,其实早有假节一事;也或许,夏侯惇根本不需要持节,全世界都知道当曹操不在的时候,听惇哥的话就对了。

《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这段文字亦可以视为佐证,当时曹操诸将皆受魏国官号,只有夏侯惇(与荀彧)为汉官,当荀彧劝阻曹操做魏公引发了空便当盒事件,原本文有文若、武有元让,曹操最后最能够信任的人自然就是夏侯惇了。

依《魏书》所云,惇哥身为汉臣,反而上书请曹操封他为魏官,曹操认为他和惇哥是平起平坐的友臣,先予拒绝,夏侯惇坚决请求,曹操才拜他为前将军。如此忠诚与节操,大概已道尽了曹操敬爱夏侯惇的原因。

如果抛开政治计算,以浪漫的角度想象,曹操当年起兵,势单力薄,若不是曹家、夏侯家这些从兄弟不顾一切跟随他、拥护他,他哪里会有今天呢?曹操与夏侯惇晚年驻军于摩陂,两人同进同出、喝酒谈天,互相笑着说对方的蠢事,笑谈当年的梦想,那肯定是最纯粹的真感情──

「想不到当年喜好飞鹰走狗的小流氓,现在竟然是魏王了,来,我敬你!」

「不、不,想不到当年差点被撕票的家伙,竟然是前将军,来,敬肉票!」

在笔者的想象中,无论牙尖嘴利的曹操如何嘲弄夏侯惇,甚至是提到最应该避讳的眼珠子,惇哥也不会动怒的──

因为,他的一生早就全部奉献给了曹操。

并且,无怨无悔。

酒越陈越香,兄弟之情亦是如此。

两人相视一笑,举起酒杯,那酒喝起来肯定特别醇、特别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鄄城   晋国   魏国   太守   夏侯   田畴   败将   部将   太祖   武将   大将军   将军   厉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