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私通敌人,为什么曹无伤被杀,刘秀和曹操的手下却没事呢?

单看表面是一样,但是事件背景、涉事人员和事后效果不一样。

左司马(武将)曹无伤是在刘邦攻下咸阳准备做“关中王的时候,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派人向项羽告密“刘邦打算称关中王,让子婴做相国,把珍宝都揣到自己腰包了”,故意制造事端,让刘邦经历“鸿门宴”的惊魂一梦。

不知道项羽是故意玩曹无伤还是脑子进水还是为了甩锅,反正是当着刘邦的面说是“曹无伤告的密”。

危难时刻,刘邦知道了军队里出了一个叛徒,如果此时不诛杀,后果是军队里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武官效仿曹无伤,军心离散。

几百年后,刘秀的邯郸之战和曹操的官渡之战中分别发现了自己队伍中有人私通敌人,却都步调一致地烧掉了来往信件,稳定了军心。

是他们比刘邦仁慈吗?显然不是的。

当时光武被王郎追的东躲西逃,后来他聚集了京津冀的大将,讨伐王郎。幸运的是,光武胜利了,诛杀了王郎。

他来到王郎的办公的地方,发现自己这边“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他没有理会,当着诸将的面给烧了,还说:“令反侧子自安!”就是让那些骑墙派心里安稳。

倘若是他手下的某个大将告密,告密的内容不是谄媚奉承的话而是实质的军事谋划和政治布局,他还会原谅吗?显然不会的。

官渡之战时,曹操以2万对袁绍10万,幸运的是,曹操胜利了。在打扫战场时,曹丕发现很多己方好多私通袁绍的书信,赶忙去向曹操禀报,建议把他们抓起来。曹操看了看,把众人叫到自己营帐,说自己都没看,当着众人面把这些信件都烧了。

别人都退出后,曹丕问为何要烧掉?曹操摇头说,面对袁绍十万大军,自己都没有底气自保,更何况他们,他们只是面对形势做出的选择罢了,人之常情。

后来,那些曾经与袁绍私通过的人惭愧不已,更加坚定追随曹操的决心,于是军中士气大涨,曹操的实力大大增强,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可是,生性多疑的曹操真的会不在意吗?尤其是当时天下敌人有很多,今天他们和袁绍私通,保不齐哪天和其他敌人私通。从后来记录来看,曹操显然没有放过这些人。

《三国志武帝纪》明确记载:“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在该传注引的《魏氏春秋》中,曹操还说了这样一番话:“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三国志《魏略》里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

“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无不私遗笺记,通意於绍者。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俨为陈绍必败意,通乃止。及绍破走,太祖使人搜阅绍记室,惟不见通书疏,阴知俨必为之计,乃曰:‘此必赵伯然也。’”

就是这个意思:

当年曹操与袁绍交战,自己这边有很多人私下给袁绍写信,为袁绍通风报信。当时,赵俨与安阳太守李通一起共事。李通看到大家一齐看好袁绍,也想为自己留条后路,想给袁绍写信,表表忠心。但李通的想法被赵俨制止了。赵俨认为袁绍必然失败。

等到袁绍败走,曹操让人搜查袁绍办公的文件,唯独没看见李通的书信,就知道是赵俨给定的计。

赵俨和李通都是三国里不出名的小人物,曹操尚且知道里面的事。从这里能看出,曹操是看过那批信件的,谁说了什么,泄密到什么程度,他都心如明镜。

虽然这些人阿谀奉承,为了给自己找另一个靠山的行径令人不耻,但是对于胜负没有什么影响,再说自己又胜利了,要是再把他们都一一问罪,好不容易得到的稳定又将不稳定了,何苦呢!

看透了这些,后来赤壁之战时东吴文臣写给的他的信也被他付之一炬,曹操不用看也知道那些人写了些啥。没有实质意义。当形成压倒性胜利姿态时,许多人会主动依附,而胜利不胜利却不是这些人能左右的。显然不值一提。

冯梦龙在《智囊》里还写了这样一段故事:

宋桂阳王休范举兵浔阳,萧道成击斩之。而众贼不知,尚破台军而进。宫中传言休范已在新亭,士庶惶惑,诣垒投名者以千数。及到,乃道成也。道成随得辄烧之,登城谓曰:“刘休范父子已戮死,尸在南冈下,我是萧平南,汝等名字,皆已焚烧,勿惧也!”亦是祖光武之智。

具体是这些主帅的智还是那些骑墙派的智,谁也说不清。战场形势,人员数量,信件内容等都是需要考量的,显然不是一概而论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太守   关中   项羽   骑墙派   敌人   军心   太祖   刘邦   战时   手下   信件   刘秀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