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拒娶宋美龄,拒当黄埔军校校长,把江山与美人都让给蒋介石

文|史料侦探社A

编辑|史料侦探社A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民国时期大战不断,大小军阀之间也冲突不断,而老蒋从一个懵懂青年一步步在诸多势力中站稳脚步,离不开这两个方面。那就是他黄埔军校校长的位置和成功迎娶宋美龄为妻。让老蒋军权在手的同时,还获得了宋家的资源支持。

而上面说的这两项对于老蒋来说极其重要的事,都是另外一个人拱手相让给老蒋的。这个人原本是国父指定的黄埔军校校长和最满意的妹夫人选,但他却直接拒绝了国父的“一番心意”,并且助力老蒋成为宋家女婿。

他就是“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那么他为何要将黄埔军校校长的位置和成为宋家女婿的机会拱手相让给老蒋呢?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他又是如何拒绝国父的呢?

01

老蒋和宋美龄的婚礼

1927年的冬月初八,上海大华饭店的礼堂可谓是“星光熠熠”,只见蔡元培、谭延闿等人纷纷聚集在此,见证一场特殊又隆重的婚礼。

这场婚礼的两个主角就是四十岁的老蒋和三十岁的宋美龄。在1000名来宾的注视下,宋美龄挽着老蒋的胳膊,缓缓走到了一个大钟下面。

而这个大钟就是老蒋为宋美龄精心准备的,随着大钟的摇动,无数的玫瑰花瓣落在这对新人身上。看着怀里娇羞的新娘,老蒋的心里也如愿以偿。

激动的老蒋随后就都发布了声明,他终于娶到了最爱的女人,他还将两人的婚事看做是他此生最光荣、最开心的事情。随后两人就去美国度蜜月去了。

但这场婚姻在一开始却遭到了宋家人强烈反对。

彼时的宋家在上海滩可谓是风光无限,而老蒋恰恰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正值他第一次下野的暗淡时期,而且老蒋在此之前已经不止结过一次婚。

宋美龄作为宋家的小女儿,不仅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且曾去往国外留学,可以说是不仅有才,而且有貌。

从两人的结合来看,老蒋显然是“柳树梢的喜鹊,攀上了高枝”。

而在宋家人的心目中,自家宝贝女儿最好的归宿,应该是那个既有学问、又有前途的谭延闿。

02

谭延闿显赫的出身

那么谭延闿究竟有何魅力竟让宋家人如此看重呢?

首当其冲的,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家世了。在当时得中国,谭延闿可谓是一个“大人物”。

他于清光绪五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父亲是清朝响当当的封疆大吏。

在清光绪二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谭父就专门负责前线战士的粮草补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后勤总管”。要这么算下来,当年收复新疆,谭父也是个“大功臣”,毕竟“两军交战,粮草先行”。

出身名门之后得谭延闿,并没有过多享受“少爷”的待遇,反而是打小就在父亲的厉管教下成长。

谭父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在谭延闿5岁时就将其送去私塾读书。并且要求他三天一篇文,五天一首诗。

除此之外,父亲还为谭家兄弟几个请来了大文豪王闿运教其读书,而这个王闿运就是当年船山书院的院长。也正是在他的淳淳教诲下,谭延闿的文学天赋很快就被激发了出来。

在他十一岁的时候,便被父亲送去学习八股文,因其书法文章之精妙,就连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都连连称赞为书法奇才。

更是在13岁参加童子试时,一举考中秀才。而就在他24岁那年,他更是打破了湖南省的一个记录。当时的谭家早在多年前,谭父辞职后就已经移居到了湖南。

03

错失状元

在他24岁时,参加甲辰会试,荣得第一名会元。这也是湖南省200年来的第一个会元,他也一战成名,在湘江一带,成为了响当当的大人物。

有传言说,在之后得殿试中,本来他应是当年的状元的。因为他不仅写得一手好书法,就连文章写的也是行云流水。

但就在最后慈禧太后审阅时,突然想到谭延闿和谭嗣同都姓谭,两人之间是否有沾亲带故的的关系,她怕如果谭延闿成为状元后,会再次壮大谭氏家族的势力,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她便顺手一划改点刘春林为状元。

于是谭延闿便从状元变成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也是在此,他再次遇到了翁同龢,在翁老的指导下,他的文学造诣又上了一个台阶。

翁老曾问过他,为何如此努力的读书,你本是名门之后,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做一个少爷。

谭延闿闻言,答道:“一切为了我的母亲”。

原来他的母亲是一个妾室,在谭家的地位并不高,看着母亲每次伺候完主母,站在饭桌前吃饭的模样,他就在心里暗暗发誓,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改变母亲在家里的地位。

也正是在他24岁考中会元那天,母亲终于可以与大家一起坐在饭桌前吃饭。

进入翰林院不久,谭延闿就敏锐的察觉到自己并不受重用。于是他便告假返乡,成为了湖南明德校堂的校董。

也正是在此期间,因为慈禧对自己殿试成绩的修改,让他对清王朝腐朽的统治越发失望。他便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成为湖南的首领人物。

04

初识孙中山

1911年,国父发动辛亥革命,掀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次年,谭延闿与国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相遇。

此时的谭延闿,虽已加入国军,但他对于国父的印象比较“片面”,他觉得“三民主义”只是一纸空文,甚至还称国父为“孙大炮”。

但在之后两人的谈话中,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以前的片面认识好像“井底之蛙”。

他发现国父与自己的诸多想法都一致,尤其是对于推翻清朝统治方面,而且国父是真正的为民担忧,为其付出自己的行动,并不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国父有勇有谋,敢想敢做敢反抗,这都是他想做而不敢做的。

国父在与谭延闿聊天时发现,他虽是清朝官宦家庭出身,但丝毫没有旧官僚的作风与习气。他爱读书,但丝毫没有死气沉沉的书呆子模样。最重要的是,他还十分擅于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当下的时局变化,这正是他最得国父赏识的地方。

两人相谈甚欢,呈现了一番“卿可知,识虽短,相见恨晚 ”的场景。

经过此次会面,他对国父彻底信服,化身成为了国父忠实的“小跟班”,无条件支持国父的决定。

谭延闿深知自己一介读书人,在领军打仗这方面并无优势,便充分利用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成为国父的“智囊团”,为国父出谋划策。

除此之外,谭延闿还在国军军费吃紧时,将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拿出来,还变卖自己的房产和家当。为了让国父接受自己的这番心意,他说这笔钱是他的党费,是为了理想事业贡献的一份力量。

可以说,为了支持国父顺利进行理想事业,谭延闿不管是在智力和财力上都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5

不爱美人

1918年,谭延闿的妻子因病去世。自妻子去世后,他就一心扑在理想事业上,对自己个人方面不甚在意。

那段时间的他,经常穿着不怎么合身的衣服奔走忙碌。国父每每见到“衣衫不整”的他,很是担心他一人带着孩子生活辛苦,便决定给他介绍一个结婚对象。

恰巧此时,宋美龄结束了十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国内。

国父便与妻子商量,将其介绍给谭延闿。国父深知谭延闿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文学水平高,而且气量也很大,自己也很了解他的为人,他绝对会是妹妹的“良配”。

但令国父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个提议刚一说出来,就被谭延闿直接拒绝了。

看着国父欲言又止的表情,他赶忙岔开话题聊起了理想事业。

随后他便提着礼物去往宋家登门拜访,一进门他先是给宋老太太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就要认其为干妈。这样一来,他和宋美龄就成为了兄妹,国父也就没发再撮合两人了。

而让谭延闿如此这般的原因在于他对亡妻的承诺,他答应过妻子不再续弦,独自将孩子养大成人。而且他与宋美龄的年龄相差过大,他不想就此耽误一个花样年华的少女。

最重要的是,他已看出老蒋对宋美龄的情意。他便做了个顺水人情,给两人牵了个线。甚至在宋家人极力反对两人婚事时,他找到干妈,多次夸赞老蒋。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老蒋才抱得美人归。

此时的谭延闿表现出了他的才智过人,既过了这道美人关,又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在后期国父去世后,掌握大权的老蒋,不仅对其网开一面,还让他坐上了代理主席的位置。

06

不爱江山

1924年,为了给理想事业培养人才,国父决定创办一所专业学校来培养军官,也就是“黄埔军校”。

恰巧当时谭延闿撮合了蒋宋两人,眼看自己和谭延闿这连襟没法做了,国父便想着让他来做这军校校长。

一来这谭延闿之间就有过办学校的经验,对于教育很是精通。二来他对于工作认真负责,让他来做校长再合适不过了。

但令国父没想到的是,他再一次被谭延闿拒绝了。他之前做的都是文化教育,对于军事学校,他是一窍不通,自己一介儒生,恐怕无法担此重任。

谭延闿看出老蒋对这个位置十分渴望,他便主动向国父推荐其为军校校长。

老蒋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可以说谭延闿不仅推了老蒋一把,还拱手将江山给了老蒋。

在国父去世后,谭延闿也渐渐看出了老蒋的野心。他很清楚自己一个手里无兵的读书人,如果和老蒋硬碰硬,肯定没什么好下场。

于是他对于政务上的事很少过问,虽然在老蒋走上政治巅峰后,给了他一个代理主席的名头。

但他坚持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谏言、不得罪人,这也让老蒋对他十分放心。

07

因鱼翅殒命于世

闲来无事的谭延闿将自己的时间都放在了美食上面。可以说,南京所有的名店都被他吃了个遍,要想知道南京最好吃的是什么,问他准没错。

谭父本身也是个美食家,所以谭家家里的厨师也是从各地寻来的名家。

为了能吃到更多的美食,谭延闿还和家里的厨师一起研制出了一个新菜系—组庵湘菜,被后人称作湘菜之源。

而谭延闿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食家。

除了美食,谭延闿还十分喜欢书法。他的字沉着稳重、顿挫有力,被称为民国书法第一人。

而军校门口的“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字都是由他题的,就连国民党后来定都南京时,门楼上的“国民政府”四字也是由他所写。

1930年9月,谭延闿听闻南京城内有家鱼翅做的极好,便前往品尝,席间他一边吃,一边称赞味道极好,准备自己回家尝试做做。

饭后回家的途中他突然头痛欲裂,司机赶忙将其送往医院,但最后还是因突发脑溢血而去世。

而在他死后,老蒋下令为其举办国葬,就下葬在他最崇拜的国父旁边。

虽然他并没有像老蒋那般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甚至在后期慢慢被边缘化。

但他心中依旧没有忘记自己投身理想事业的初衷,在他晚年时期,也正好是我国全民抗战时期,他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抗战筹款,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黄埔军校   翰林院   会元   校长   江山   国父   南京   蒋介石   状元   书法   美人   理想   事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