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说新语丨企业跨界锂电须警惕行业过热

市说新语

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夏金彪

持续一年多跨界入局锂电的热潮,仍没有减退的迹象。最近一起跨界锂电收购案是,主营煤炭贸易与医疗服务的未来股份将以33.6亿元的价格收购瑞福锂业70%的股权。据了解,该收购案已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近日,上交所发布关于对上海智汇未来医疗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草案信息披露的问询函,要求*ST未来就收购瑞福锂业的多个事项作进一步说明和补充披露,包括本次交易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标的资产是否存在业绩真实性等问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新型储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锂电产业迅速扩张,引得众多企业按捺不住跨界入局锂电的冲动。原本主营电机业务的江特电机、老本行是特钢新材料业务的永兴材料、主营工程机械制造业务的鞍重股份等闻风而动,纷纷选择跨界入局锂电。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至少已有30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涉足锂电产业链。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放量,供给却很难及时跟上。由于上游锂矿开采建设周期长和受到疫情冲击,相关原材料生产企业的扩产计划被迫搁置或延后,这导致锂电原材料价格暴涨,特别是碳酸锂从每吨5万多元飙升至突破每吨60万元,锂电原材料涨了10多倍。

业内认为,每当锂电行业位于周期高潮时,总会吸引来一批新进入者,其中不乏一些入局者盲目跟风,最终因不具备独特竞争力、不能突破行业壁垒而被淘汰出局。

以上一轮锂电周期为例。当时,在政府补贴之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2015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2016年-2018年产业热度持续提升,在2018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上市时掀起高潮。不过,2019年补贴退坡带来冲击,行业一时间陷入低谷。

据高工锂电统计,2017年锂电产业链并购案例有54起,涉及金额超550亿元;2018年也正好达到54起,涉及金额超过860亿元。而2019年降至20起,金额277亿元,并购热情已经浇灭大半,且单一项目涉及金额有所下降,跨界案例也明显减少。

业内认为,新一轮锂电周期起步于2020年末,引来的跨界入局锂电也持续一年多。与以往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已经由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新能源汽车正加快驶入寻常百姓家。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最新数据:1-11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5%。

目前,我国锂电产业链仍在扩张,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需求。不过,市场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担忧。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份,全国动力及储能电池基地产能规划超过5000GWh,其中动力电池超4800GWh。而按照目前国内各大主流汽车厂商的销量规划,新能源汽车2025年的销量超过1800万台,按单车60kWh的容量配比,一年最多也只需要1080GWh。不难看出,规划的产能得以释放将远远大于现实的需求。

目前,锂电产业链扩张可能带来的市场失序和产能过剩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不久前,工信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各地工信部门要摸清当地锂电池制造及原材料产业现状,指导企业有序扩大生产规模,避免低水平建设和盲目扩张。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马建堂:开放使发展的阳光更加绚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②丨消费优先扩内需 固本强基稳增长

●商道经纬丨开好局起好步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尤为关键

●记者观察丨让1728万货运司机顺畅流动起来

●喜报丨中国经济时报2件作品 荣膺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奖项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中国经济时报   行业   新语   销量   中国经济   新能源   产能   产业链   原材料   周期   金额   未来   我国   业务   汽车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