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与廉颇下场实在唏嘘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堪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年间,文臣武将友谊佳话。

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面子又算得了什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赵国于长平之战惨败后,廉颇蔺相如两人的下场,却令人唏嘘感慨。

长平之战

在秦国与赵国的交锋中,长平之战是最重要、最关键也最出名的一场战争。

于秦国而言,长平之战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于赵国而言,长平之战也让原本实力强劲的赵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

战争起因,源于秦国发动对韩、赵、魏三国的整体攻略,即“远交近攻”战略。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便宜要一点一点的占。

统一六国,不可能同时发动对六个国家的进攻,一定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去打。

可就当秦国即将攻下韩国上党郡的时间段,上党郡郡守却不乐意秦国“西戎蛮族”的军国管理模式,于是以十七座城池,换取赵国的支援

两个国家针对此地,展开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后人以长平之战的失败,总结赵王贪图便宜,可谁又能说的准,秦国在上党郡站稳脚跟后,赵国后续的阻拦是否更加有效呢?

赵孝成王

将战场控制在其他国家的土地上,即便不是赵国最优的选择,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赵王挺身而出,于上党郡危难之中,向其他国家展现自身的“仁义”和实力。

后人不妨试想一下,倘若赵国正在长平之战中侥幸获胜,被坑杀的四十万赵卒换成秦军,历史又将如何发展?

当然,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最忌讳“侥幸”二字,当廉颇被换下,赵括纸上谈兵的主动出击后,赵国元气大伤,从此退出争霸天下的舞台。

不过这里又牵扯出另一问题,赵括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或者说廉颇死守,真能守住上党郡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且不谈彼时秦国整体军事实力,已经凌驾于六国之上,单论秦国的后勤补给,赵国都不一定跟得上。

廉颇久守,或许会有变数,但除去让出上党郡外,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是事情已经发生,蔺相如和廉颇两人的人生轨迹,也因一场战争,彻底走向了变化。

蔺相如与廉颇

首先,是蔺相如,在得知赵王换掉廉颇,启用赵括为赵军统帅后,蔺相如不惜触怒君王,也要请求赵王收回旨意。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既是嘲讽赵括不堪大用,也是嘲讽赵王识人不明。

可此时已经被眼前利益蒙蔽的赵王,哪里听得进去蔺相如的劝告。一番肺腑之言,最终也只能换来郁郁而终的结局。

其次,则是廉颇,其实他早已明白长平之战的结局,可天子有命不得不从。廉颇只能尽力做好防守,让秦军久攻不下,缓慢退军。

得知赵括接替主帅的位置,廉颇也曾好言相劝,只能防守,不能冒险。但年轻的将领,哪里听得进去这些言语,主动出击,并在夹缝中寻找机会,这才是赵括的特点。

只可惜赵括面对的是杀神白起,在白起严丝合缝的进攻面前,赵括不仅连一丝一毫的机会都找不到,甚至还因急功近利而落入秦军圈套。

得知赵国战败的消息,廉颇虽然悔恨,又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呢?幸运的是,他的人生并没有因此结束。不幸的是,这也让他晚年更加痛苦。

长平之战结束,赵王再次想起廉颇的好处,当燕国以为赵国元气大伤而对赵国发动进攻后,廉颇披甲上阵,再次告诉六国一个道理:名将便是名将,任何时候都有致命的威胁。

不仅以少胜多,将燕国来犯之敌尽数击败,甚至还领军反攻,将燕国国都给包围。

可等到后续赵悼襄王继位,君王猜忌多疑的毛病再犯,廉颇再一次被冷落。尽管廉颇用反抗来表达不满,却也因此背上叛国罪名,逃亡魏国

像人们现如今听闻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便是发生在魏国之中。彼时秦国卷土重来,赵国无人能敌,只能再次放下成见,请廉颇出山。

廉颇倒是为此高兴好一阵子,还做了积极准备,结果前来“面试”的人,为赵国国相郭开

他可没有蔺相如那样的气度,照例走了过场,便回国复命,廉颇身体岌岌可危。

就这样,赵国回不去,魏国不敢用,最终流落到楚国的廉颇,也于悲愤中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魏国   秦国   楚国   负荆请罪   君王   战后   名将   元气   侥幸   其他国家   后人   下场   世人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