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道士丘处机与成吉思汗路

某也东西南北人,

从来失道走风尘。

不堪白发垂垂老,

又踏黄沙远远巡。

这是元代全真派道士长春真人邱处机沿着一代天骄开辟的成吉思汗路晋谒这位世界征服者途中所写的一首诗。


公元13世纪初,一股黄色的狂飚席卷了欧亚大陆。1206 年蒙古雄主铁木真大会诸部首领于斡难河上,建号成吉思汗。1218年,发生了中亚大国花拉子模杀害蒙古使节的事件,导致成吉思汗的西征。1219年,20万蒙古铁骑在他的亲自统率下自蒙古高原出发,自阿尔泰山南下,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腹地。所到之处,摧枯拉朽,灭亡了花拉子模,成吉思汗又渡阿姆河,驻跸于今阿富汗境。这时成吉思汗已年近花甲,在经历了长期征战之后,似已预感到老之将至的威胁,而道教正是以长生为追求目标的宗教,由于一位汉族降臣的举荐,成吉思汗下谕召邱处机万里谒见,并遣使臣往迎,遂使这条古丝绸之路上出现了道士的羽衣神韵。


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小名邱哥,登州栖霞人,出身普通农家,幼亡父母,生活非常贫寒。十九岁皈依全真派道教门下,以其聪颖绝伦成为这一派道教的掌门人。曾主持金世宗万春节醮,事后还山,名声早已斐誉金、宋二国。金宣宗、南宋宁宗都曾先后遣使召其主持法事,都托词不应,但成吉思汗的召谕却不敢拒绝。1220 年率弟子 19 人由燕京出漠北,逾金山,踏上了西去的旅途。这时邱处机已是73岁的老人了。但他面对这次艰险远行,毫无难色,视为一次仙游。沿途赋诗,写出了西域的物产民情,山水壮观。例如他笔下的蒙古族风情诗:

极目山川无尽头,

风烟不断水长流。

如何造物开天地,

到此令人放马牛。

饮毛茹血同上古,

峨冠结发异中州。

圣贤不得垂文化,

历代纵横只自由。

这一民族同中原的汉族比较起来,似乎不免粗犷少文,但却骠悍、威武,无拘无束,豪放自由。正因为如此,才能驰骋流沙东西,葱岭内外,成为世界征服者。


邱处机进入西域以后,就被那里雄浑的气势所征服了。在这里,他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巍峨的金山(今阿尔泰山)、阴山(今天山),其高大、神奇皆非内地的山峰可比。在他笔下的阿尔泰山是:

“金山虽大不孤高,

四面长拖曳脚牢,

横截大山心腹树、

千云日蔽竞呼号”。

他笔下的天山则是:

“高如云气白如沙,

远望那知是眼花,

渐见山头堆玉屑,

近观日脚射银霞,

横空一字长千里,

照地连城及万家,

从古至今常不坏,

吟诗写向直南夸”。

不但写出了天山皑皑的雪冠,而且写出了它横断新疆,长龙般的巨大身躯。他在轮台东(即今米泉、阜康之间)住宿时还看到了那三峰突兀倚天的博格达山奇景,蔚为壮观,写出了语隽意绝的七律一首:

三峰并起插云寒,

四壁横陈绕涧盘

雪岭届天人不到,

冰池耀日俗难观

岩深可避刀兵害,

水众能滋稼穑干

名镇北方为第一,

无人写向画图看。

这也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吟咏博格达山的诗。诗中不仅描写了山的高耸奇秀,而且蕴涵着止戈兴农,救生灵于水火的抱负。事实上,邱处机不辞艰苦,应诏西行,也就是这一抱负使然,这在他的诗中也有明确反映:

十年兵火万民愁,

千万人中无一留。

去岁幸逢慈诏下,

今年须合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

仍念山东二百州。


邱处机一行风餐露宿、夜止晓行,沿途尽览西域风光,“金山东畔阴山西,千岩万壑攒深溪,溪边乱石当道卧,古今不许通轮蹄”。道路诚然艰险,但险中另有神奇“银山铁壁千万重,争头竞角夸清雄”。山中松涛起伏、景物尤为深邃,清幽,“参天松如笔管直,森森动有百余尺。万株相倚郁苍苍,一鸟不鸣空寂寂。”这首诗描写的是穿越果子沟即今伊犁一带的山川景色,其中赛里木湖尤为人间奇观:

天池海在山头上,

万里镜空含万象。

县车束马西下山,

四十八桥低万丈。

通过这次万里西行,他深深赞美边疆山川的壮美:

河南海北山无穷,

千变万化规模同。

未若兹山太奇绝,

磊落峭拔如神功。

我来时当八九月,

半上已上纯为雪。

山前草木暖如春,

山居衣衾冷如铁。

越过伊犁河,进入中亚腹地以后,造化的精奇更加层出不穷,这位七旬老翁已完全忘掉万里劳顿,而是狂吟不胜了:

造化峥嵘不了名,

东西罗列自天成。

南横玉峤连峰拔,

北庄金沙带野草。

下枕泉源无极润,

上通宵汉有余清。

我行万里慵开口,

到此狂吟不胜情。


邱处机一行历尽千难万险,终于1221年(铁木真在位十六年,金宣宗兴定五年、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三月过铁门万关,四月一日渡阿姆河、五日过兴都库什山,在山南大营中进谒了成吉思汗,这位一代天骄召见邱处机的初意本想解决不死之谜。但邱处机很诚实的回答“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并乘机进言“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劝成吉思汗不再扩大战争,以戒杀,保民为务。他这一套虽然同成吉思汗实际奉行的政策相抵触,却仍然待如上宾,留其在河中居住至八月,再次召见、仍然以道教止杀、罢戈之言进谏,兼说养生之道,1222年(铁木真在位十七年,金宣宗元光之年,南宋宁宗嘉定十五年)二月七日最后一次觐见后,邱处机要求还.山。十日辞行,仍取道碎叶川(今楚河)伊丽河(伊犁河)、无池海(赛里木湖),由天山北麓经金山回到蒙古草原,而后南归,途中吟诗,“万里游生界,三年别故乡,回头身已老,过眼梦何长。”他的这次西行壮游历时三年,行程数万里,初播道教于域外,足与唐代西行求法的高僧玄奘比美,前后辉映,为丝绸之路增添了一段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成吉思汗   阿尔泰山   西行   道教   中亚   山川   西域   天山   蒙古   金山   元代   道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