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拓跋珪之母才智过人,以美色救子一命,助子成北魏开国皇帝

林肯说:“我之所以有,我之所以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梁晓声说:“一个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

可见,母亲的伟大力量。从古至今,人们对母亲从不吝惜各种溢美之词,1600多年的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同样如此。

拓跋珪的母亲贺氏,沉敏聪明,勇而有谋,代国灭亡后,她带着儿子四处避难,几经颠覆,多次救儿子于命悬一线之际,最终帮助儿子重整旧河山,也令拓跋珪成为了北魏开国皇帝。

如此谋略过人、颇有胆识又满怀母爱的慈母,的确令人感怀涕零。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非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贺氏的一生

一、因聪慧貌美成为世子之妻,走上不平凡之路

公元315年,鲜卑族索头部首领拓跋猗卢建立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代国,之后代国扫清河朔雄踞中原,历经150年之后,成为魏晋南北朝最为强盛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北魏

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是一位聪慧英武的一代雄主。但是在他小时候,国家衰亡,命悬一线,不得不四处逃亡,16岁时得到旧臣民拥戴,重整旗鼓,复兴代国。

而他的最终成功,大部分应归功于母亲贺氏

贺氏,是代国东部大人贺野干的女儿,长相貌美,雍容大方,少年时被选入代国宫廷,嫁给了世子拓跋实。贺氏仪容美丽,沉敏聪慧,极有谋略,非寻常女子可比,深得丈夫拓跋实与公公-代王什翼犍的喜爱。

后来,贺氏怀了孕。

然而,就在贺氏对未来幸福生活以及小生命满心憧憬时,一场天大的悲剧突然就降临了。

一次,拓跋实同父亲什翼犍去征讨叛臣刘卫辰,途中部下公孙斤突然犯上作乱冲进军帐杀什翼犍。那时只有拓跋实在帐里伺候父亲,见父亲有危险,起身开战不幸被刺中肋部,帐外士兵闻声而入,乱刀砍死了公孙斤。

但是,很不幸的是,拓跋实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受的是致命伤,尽管什翼犍派人多方救治,却都无力回天了,1个月之后就去世了。

贺氏那时身怀六甲,听闻丈夫死去的噩耗后,悲痛欲绝,夫妻俩鹣鲽情深,贺氏腹中又有两人的孩子,这无异于人间悲剧,搁哪个女人身上都会受不了的。

但是为了腹中的孩子,贺氏收拾好心情,坚强地挺了过来。几个月之后,贺氏生下遗腹子-一个大胖儿子,取名为拓跋珪。

也许,但凡不平凡之人,天生就有“异相”。

拓跋珪生下来,体重就比正常婴儿重得多,说话早,额头宽,耳朵大,尤其眼睛炯炯有神,但凡见过的人都说:这孩子将来必有大出息

在古代尤其在皇室,大多时候是母以子贵。那么,贺氏能享受儿子福气吗?没有了父亲,母子两人在凶险万分的宫廷中能安稳度日吗?

二、几经颠覆的岁月,贺氏数次命悬一线救子

拓跋珪一生下来,最疼爱他的是祖父什翼犍。儿子为救自己命丧黄泉令他痛彻心扉,因此对孙子特别疼爱,把全部心血都放在孙子身上,甚至在孙子出生当天,大赦死囚,万民同庆。

但是,好景不长。爷爷的疼爱与保护没能长久

在拓跋珪6岁那年,代国发生了一次更大的叛乱,这次的叛乱对代国来说堪称致命的,可说直接灭了代国,其始作俑者就是代王什翼犍弟弟的儿子-拓跋斤。

也就是说,拓跋斤是什翼犍的亲侄子,他因为丢掉官职而心生怨恨,就想着作乱以报复,加之拓跋实死后,代国没再立世子,觉得有机可乘,因而就想大作文章

很快,他就找到了突破口。

那时,代王什翼犍继妃慕容妃氏生有几个儿子,但都很年幼,什翼犍还有一个贱妾生的儿子拓跋寔君,为人凶残暴虐,不堪为君主,因而被拓跋斤看中加以利用

于是,拓跋斤就去挑拨这个年长的堂兄拓跋寔君:“大王不久就要立慕容妃的儿子了,怕你不服,准备先杀掉你,难道你要等着送命?”

果然,在拓跋斤的一通拱火之下,拓跋寔君大为恼怒,他让拓跋斤帮自己一同犯上作乱,自己则带了几人冲进帐里去杀父亲什翼犍。

这场弑父作乱真是惊世骇俗,代王什翼犍死在了儿子及其亲信的乱刀之下,慕容妃及几个儿子也无一幸免被杀死。拓跋寔君又去找贺氏和拓跋珪,准备一网打尽。

聪明的贺氏,一听说拓跋寔君作乱,立感大事不好,果断带上儿子与亲信,骑马逃回到贺兰部去了。贺兰部落酋长贺讷,正是贺氏的亲哥哥。婆家有事,娘家是最大的靠山。贺讷收留了妹妹母子,准备带兵平叛代国。

没想到,这时半路杀出一个大救星-苻坚

当时,前秦国王苻坚带兵征讨代国边境,数次打败代国,这时忽听说代国内乱代王什翼犍被亲儿子杀死,立即动了仗义之心,马上进军代国讨伐叛臣为什翼犍报仇血恨。

苻坚不趁人之危,也是真英雄!

不久,苻坚还真为什翼犍报了仇,他将拓跋寔君与拓跋斤捉回长安,宣布罪状后,就五马分尸了。如此替天行道,大快人心!

不仅如此,苻坚又动了兴亡继绝恻隐之心。他问众人什翼犍有没有遗嗣,当听说什翼犍还有一个遗孙逃亡在贺兰部时,打算将贺氏母子接回,让他们接管代国。

但身边谋臣告诉他:

“代国刚乱亡,拓跋珪年纪小,不能统辖国家。现代国还有刘库仁部和刘卫辰部。前者骁勇仁智,后者狡猾善变,二人势均力敌,立谁都不安宁,不如让他们各统一部,等拓跋珪长大后再立为王,那时他感念陛下,一定会尽力图报。”

苻坚一听,甚为有理。

苻坚对贺氏母子很照顾,将他们迎回自己部落热情款待,又对自己几个儿子说:“这孩子非同一般,将来必能恢复自己的祖业,你们要像待我一样看待他,不可怠慢。”

之后,再将贺氏母子送回刘库仁部。就这样,母子俩就在刘库仁的保护下生活了10年。

这10年里,贺氏对儿子倾注全部心血,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他,培养他长大,教他读书识礼,给他讲父亲与祖父的英雄事迹,从小就培养儿子的雄心壮志。

三、以美色帮助儿子逃跑,成就北魏一代开国之君

然而,随着拓跋珪渐渐长大,在他15岁时,母子两人所在的刘库仁部发生了变乱。当时的北方也是不太平啊。

刘库仁战死后,他的弟弟刘头眷代统,但不久后刘库仁儿子刘显不服而杀死了叔叔。这位刘显野野心勃勃,早就对代国小主人拓跋珪忌恨在心了,而此刻他大权在握,就想杀掉拓跋珪。

但是,他又有顾虑,毕竟拓跋珪是未来的代王,又是自己的表弟,如果公开除掉他必会让自己大失人心,于是就和弟弟亢埿商量准备趁天黑将拓跋珪偷偷干掉。

凑巧的是,亢埿的妻子正是拓跋实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亲姑姑

话说,鲜卑族在伦理方面太不严谨了,这辈分确实乱哈。而拓跋珪的姑姑与母亲贺氏关系很好,她不愿见拓跋家族绝后,就偷偷把消息告诉给了嫂嫂贺氏

有意思的是,刘显的谋士梁六眷又是拓跋珪爷爷什翼犍的外甥,因此他又把这事儿告诉给了拓跋珪。

这也真是令拓跋家族不该绝啊

拓跋珪那时15岁已长成英武聪颖的少年,他马上与母亲商量一同逃走。但贺氏知道儿子比自己更重要,决定自己留下来给儿子打掩护,让儿子顺利逃走。

母子俩毕竟相依为命十多年,感情十分深厚,拓跋珪怎能放心母亲一人留下呢,他苦苦哀求:

母亲十几年含辛茹苦抚养儿子,儿子怎能抛下母亲一人逃走!我死也不会丢开母亲!

而贺氏坚持说,自己多年辛苦并非为了儿子一人,而是为了复兴代国,儿子性命事小,代国重兴事大。他希望儿子顾全大局,不念私情,还说儿子不听自己话就是不孝,对不起天地祖宗。

其实,在一个母亲心里,一般就是单纯的母爱而已,哪会真牵涉到那么多的什么大义呢。

母亲大义凛然的话,令拓跋珪大为感动,他擦干泪水,拜别母亲,整好行装,在天黑之前就离开了。

当晚,贺氏准备了一桌丰盛晚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派人请刘显赴宴。其实刘显是贺氏的晚辈,只是年龄相仿,刘显与其父刘库仁大为不同,他贪色、轻浮还很有野心,对美貌的表舅母贺氏早已垂涎三尺,聪明的贺氏当然知晓。

但贺氏一向端庄持重,从不屑与刘显这等小人纠缠不清。而在得知刘显要加害儿子时,只得委屈求全。刘显早想将美貌的表舅母据为己有了,这时听到赴宴心花怒放,心想吃了这顿酒宴再杀拓跋珪也不迟。

贺氏为了儿子,在酒席上不断劝酒,还故意对刘显顾盼神飞,满脸羞涩,将刘显迷得魂都快飞了,将正事忘到九霄云外,酒过三巡,便烂醉如泥,不省人事

而此时,拓跋珪早已骑马跑得无影无踪了。

第二天一大早,贺氏故意跑到马厩中弄惊马群,刘显朦胧中惊醒跑出来查看,却被贺氏揪住衣领,大哭大闹:“我儿子夜里还在,早上就不见了,一定是被你杀了,你还我儿子!还我儿子!”

刘显惊愕不已,连忙否认。贺氏哪里肯依,一直闹到天翻地覆、人尽皆知,才被人劝回帐里。而刘显害怕被人怀疑杀未来的小主人,也不敢派人去寻找并追杀拓跋珪。

就这样,在贺氏的一通精心“表演”之下,拓跋珪成功逃离追杀,逃到舅舅贺讷的贺兰部去了。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刘显的几位手下得知拓跋珪逃到贺兰部,也陆续跟过去了,而贺氏放走拓跋珪的事也被刘显知道了。刘显勃然大怒,提刀就要来杀贺氏,贺氏逃到小姑子家里,经亢埿一家劝解才幸免于难。

如此,刘显部人心浮动,后来终于大乱,贺氏就乘乱逃到了儿子拓跋珪的身边。

此后那些流散各地的代国旧臣和各部落大人纷纷前来依附拓跋珪,劝他重整河山。之前母亲尚在敌巢,拓跋珪有所忌惮,如今母亲回来时机成熟。

贺氏看到众心归附,劝儿子马上举事。

但是,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贺氏的弟弟即拓跋珪舅舅染干,因为野心大嫉妒心强,对外甥拓跋珪深得人心十分不满,暗中派人去行刺,不料被代国旧臣尉古知道后告知拓跋珪后躲过一劫。

染干很气愤,将尉士抓起来严刑拷打,甚至将他眼睛弄瞎了,对方都没出卖拓跋珪,染干只得将他放了。但之后怨气难出,就率部包围了拓跋珪帐篷让他出来答话。

贺氏是个思虑周详的人,她回到娘家后,仍感觉危机四伏,一步也不离开儿子,随时准备为儿子挺身而出这次她看到围攻儿子的竟是自己的亲弟弟,奋力冲出帐外:

染干,我是你的弟姐姐,与你何仇?为什么一定要杀我儿子?如果你一定要杀我的儿子,你先把我杀了吧!”

看着姐姐的视死如归,染干羞愧不已,他无话可说,只好带着部众悻悻地走了。

这就是母亲,随时准备为儿子挺身而出的母亲

障碍终于都被扫清了。几十天之后,拓跋珪得代国旧臣等人拥戴,准备重兴代国。

第二年(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登基为代王,重竖代国大旗,同年改称魏王。代国被灭10年后,重新屹立北方。

这一年,拓跋珪16岁。

而他之所以成功,能重整旧河山,全靠了他的母亲贺氏,贺氏为他历尽千难万险,他也回服给母亲一份完美的答卷:励精图治,实行改革,扫清河朔,令北魏逐渐成为最为强盛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公元39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成为北魏的开国皇帝,史称道武帝,母亲贺氏被尊为皇太后

然而就是这一年,贺氏不幸病逝,年仅45岁,拓跋珪追母谥号为献明皇后,配庙太庙,葬于盛乐金陵。

写在最后

对于拓跋珪母亲贺氏,唐代著名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魏诸后妇人之识,无足论者。”

也就是说,北魏后期的女子都不足为提了。这显然是对贺氏的最高赞誉,毕竟北魏著名的妇人还有胡太后、“千古一后”冯太后等。

回顾献明皇后一生,十分令人钦佩,她20岁守寡,年轻美艳而洁身自好,16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培养儿子长大,其间几经颠覆、命悬一线,她又以智谋与胆识多次救子于危难之间,最终令拓跋家族复兴代国,儿子也成为了北魏的开国之君

一个守寡的母亲,能将儿子培养得如此优秀,真应证了梁晓声的那句话:“一个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

有如此伟大的一位母亲,拓跋珪及其拓跋家族,真是太幸运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北魏   表舅母   公孙   孙子   世子   才智   美色   母子   政权   皇帝   父亲   儿子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