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迁徙方向及特点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多民族的状态,只不过由于各自发展模式的不同,长期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从最早时候开始,汉族就占据了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一种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之下生产发展,社会进步速度较快。

少数民族地区则不同,有了汉族的先入为主,其余的少数民族只能盘踞在东南西北四大边缘地区,作为领土的四大极端。

无论是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还是社会安定程度,都无法与中原地区相比拟,尤其是多发的自然灾害,让这些以部落状态存在的少数民族根本无法立足。

有这一大缺陷在,在社会的发展演进中,这些少数民族的所在地注定不可久居,逐渐有了向内部迁徙的趋势,这是一条少数民族走向进步的道路,以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为例,自古以来,他们的迁徙是什么方向,又具有何种特点呢?

一、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与迁徙方向

1.民族形成与政权出现

中国自从秦朝统一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期间两千多年,每一次的朝代更替基本都是出现在中原地区,但在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状态之下,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也难免会殃及池鱼,而北方多个游牧民族的出现并不比中原地区晚多少。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华裔的论述,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原政权领土的极北地区就已经有少数民族出现了,只因为发展阶段和社会进步程度要比中原差许多,从未得到认可,造成了些许的歧视和对立状态。

这种对立状态演变到封建社会,就是无休止的战争。

秦朝统一之后,就曾对北方的匈奴展开了战争,除去大将军蒙恬的主动进攻之外,甚至修建了长城这种传承千年的防御措施用来抵御少数民族,汉朝时期,卫青霍去病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打击再一次展开,后续许多朝代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北方的少数民族从形成开始就是命途多舛的,战乱之际会受到波及,中原和平之际又会被针对设防,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它们所建立的政权依然接连出现。

当然,这种政权的建立都是趁中原混乱之际,早在战国末年的时候,北方地区就形成了强大的匈奴政权,盘踞在内蒙古和阴山一带,后续凭借优秀的骑兵建立了单于国,这也是后来和中原封建政权针锋相对的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2.影响北方少数民族发展的众多因素

其实影响少数民族发展的诸多因素,也是该地区的部落后来发生迁移的原因,首先就是气候因素,北方地区不同于中原,无论是阴山,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漠,除了是制约其与中原地区的屏障之外,还为北方聚居地带来了酷寒的严冬。

而对于残酷的气候,北方的少数民族并没有多少应对之策,反而是大受其害,在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上,对于以游牧为生的他们来说,丰富的水草就是最好的生活保证,却受到了气候方面的无情制约,成为了他们发展之路上的一大阻碍。

其次是骑术与骑兵的飞速发展为他们今后寻找更优区位所进行的迁徙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从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来看,最初的马匹只是用来应付因受自然灾害而不得不进行的搬迁行动,只用作代步而别无他想。

但后来由于生产需要,马开始变成用于捕猎的载体,高超的骑术成为了捕猎的前提条件,此后,少数民族部落战争的爆发意味着马匹变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而随着骑术的不断成熟,他们也不再拘泥于有限并恶劣的环境,这便是少数民族迁徙的依仗。

3.由北向南流动的迁徙

这便是时机成熟之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迁徙的第一个大方向,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来看,由北向南的迁徙就是从自身的聚居地向中原地区靠拢,主要是匈奴、乌桓、鲜卑、突厥、蒙古等,他们呈现出这种迁徙方向主要有两种状态。

首先是当时中原政权许可下的融入,主要方向是从大兴安岭东部进入阿尔泰山,然后进入到蒙古高原地区,从而向中原的边陲地区靠拢,这种迁移既然是得到当时主要政权支持的,必然是发生在中原的战国时期。

当时正值东周分裂,春秋五霸演变为战国七雄,兼并战争变成了当时的社会主流,当时各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手段尽出,地处边陲的国家所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拉拢周边少数民族,其中一条就是同意和帮助其进行迁徙。

和北方少数民族联系越紧密,关系越融洽,国家实力就越发强大。第二条由北向南的迁徙发生在西晋末年,并且这次迁移的约束力非常小,由北方少数民族主动未知,或者说,当时的政权对这种强制迁徙根本无法约束。

匈奴,鲜卑,羯,氐,羌先后一路向南,进入中原北部,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总之这次迁移相比于此前的南北线路,更加具有选择性和主动性,并且非常稳固。

4.北方自东向西的迁移

除了从北向南的迁徙方向之外,中国古代的大月氏、北匈奴、吐谷浑等少数民族的迁徙方式呈现出一种自东向西的流动方式,这也可以看作是发生在北方少数民族内部的迁徙,主要发生在秦汉时期。

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不仅与中原政权对立,彼此之间在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比如月氏和匈奴之间就曾爆发过战争,前206年之时匈奴从袭击月氏地区,因为月氏在战力方面明显不是匈奴的对手便开始向西迂回,匈奴人见状,加紧逼迫。

月氏不得已继续向西迁移,到前174年的时候,月氏已经被逼迫迁移至准噶尔盆地,也就是在这里,月氏人开始生根发芽,组织生产建设,建立政权并逐渐发展强大,后来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有了自己的独立体系。

但现实的情况似乎不愿意月氏停下迁徙的脚步,随着时间推进,月氏内部发生矛盾并出现了分裂,国家变为大月氏和小月氏两个地区,双方爆发了战争,最终以小月氏的获胜而宣布战争结束。

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获胜的小月氏继续盘踞在此地,战败的大月氏则无奈继续西迁,最后甚至逐渐淡出了国外,到达了中亚的阿姆河流域。而小月氏则是从这时开始,一直停留在我国的甘肃一带。

至于北匈奴迁移的大致方向,则是和大月氏相同,一直向西,91年的时候大致到达了伊犁河地区,因为此间受到了东汉朝廷的打击和追杀,不得已继续西迁,并在后来占领了乌孙地区。

此时与大月氏不同的是,北匈奴迁移到乌孙地区时遭到了当地鲜卑族的针对,无奈之下再次向西偏北的地方迁徙,最后直接进入了中亚地区,这便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的迁徙路线。

二、迁徙中呈现出的特点

1.跨度巨大

巨大的空间和时间跨度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迁徙的第一大特点,从北匈奴的迁徙来看,它完成了从亚洲到欧洲的跨越,从其路线来看,它从蒙古高原出发,跨越锡尔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最终在欧洲多瑙河流域落脚,堪称旷日持久且路线长远。

2.阶段性明显

这一点与方向没有太大的联系,因为无论是从南向北还是自东向西的迁移,都不是一次性完成迁移的过程中的,并且原因各不相同。

以月氏为例,他们是在匈奴的逼迫之下开始自东向西的迁移历程,但第一个阶段就以到达准噶尔盆地而宣告结束了,甚至在当地建立政权和国家进行了发展和休整,此后因为国家发生分裂才被迫进行了第二阶段的迁移。

此外,北匈奴的迁移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原本迁移到西亚就应该完成,但在当地居民的敌对之下不得不进行后续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迁移,因此才进入欧洲。

3.多向性与广泛影响力

其实在北方少数民族的迁移过程中,由于不同阶段所受到的不同影响,并没有从始至终都保持南北与东西的固定迁徙状态,因为后续阶段受到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迁徙的线路也呈现出多向性。

其次就是上述所有迁徙特点带来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在迁徙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对途径地的人文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迁徙路途长,方向朝向较多,这种影响也就更加广泛。

总结

从全局来看,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从方向和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而这漫长的过程,也拥有很多的特点,比如阶段性强,方向演变多,甚至还有广泛的当地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东向   中原地区   少数民族   向南   月氏   方向   中原   匈奴   中国古代   政权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