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使用互联网能否增加生活满意度,提升主观幸福感?

老龄化现象最早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发达国家,从20世纪后期开始逐渐蔓延成全球性社会现象。

根据国际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率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率超过7%。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进入老龄化,现已成为主要社会发展趋势。

我国老龄化高速发展主要原因是出生人口的减少和高龄人口的增多。近些年,我国出生率减少主要是育龄妇女人口数的持续下降,当前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同时,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老年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高龄化问题也尤为突出。

老龄化带来的其实是正反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对于全球经济和政治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我国正处在老年人口迅猛增长时期,老龄化挑战更为严峻。

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

对国家而言,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引起了诸如劳动力比例下降、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和老年群体占用各项社会资源的份额增加等问题,使我国逐渐丧失人口竞争优势。

对社会而言,未富先老的人口转变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社会经济增长造成潜在不利影响。对家庭而言,我国一直以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家庭中子女数量都比较少,再者社会压力加大,导致家庭的养老负担逐渐加重。

但我国老年群体也经历过时代转变,他们自身积累的丰富社会经验、知识技能和良好精神品质,都蕴含着非常多的潜在社会价值,能通过再就业、参加志愿者活动和家务劳动等生产性活动,同样可以继续创造物质和精神价值。

老龄化时代到来的同时,网络化时代也迅猛而来,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网络接触机会。我国的网络化程度已相当可观。

老年人因各方面限制对互联网技术还没有充分掌握,老年网民数量相对较少,但该现象随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得到改善。目前我国老年网民增长率已超过总网民增长率,并且该比例还在不断上升过程中。

我国正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推进作用。方兴东等提出,互联网使中国从过去的短距离交流转变为现在的远距离交流。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结构、运行方式以及动力机制,带动了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向智慧化方向转变。

互联网对老年个体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赵建国等提出老年人通过使用互联网能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助于改善其认知功能,降低老年群体的痴呆和精神疾病患病率。

屠玥则指出互联网能为以后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和智慧化养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和便利性等特征,能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但由于老年人缺乏认知能力和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上显然不足,使老年人在运用互联网智能技术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老年人极易出现“数字鸿沟”现象。

“数字鸿沟”是指不同代际群体间在信息技术接纳、信息使用能力和信息偏好方面存在差距。

胡晓静研究指出,疫情期间的老年人会遇到诸如无法扫描自己的健康码进出小区和超市、乘坐公交、在线挂号和在线办事等困难,导致这期间的很多老年人普遍面临不同程度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危机。

因此,急需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网络使用率。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各方面都随年龄增长呈直线下降趋势,且我国老年人多经历过穷苦年代,在饮食习惯和健康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众多问题。

随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导致老年人因缺乏日常照护和社会支持而容易出现孤独和沮丧等不良情绪。目前中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的形势并不乐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世界上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约15%患有心理问题,例如孤独、抑郁情绪以及心理压力等。可见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全球老年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怎样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性问题。

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不仅能反映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也能用作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以孤独感作为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负向指标,以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作为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正向指标。

同时调查这三个心理变量,可以从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衡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进入迅速老龄化阶段,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及需求的积极关注,渗透入老年人的主观心理世界,也是目前老龄化研究的重要议题。

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是两个既相似又易混淆的概念,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从相同点来说,它们都是以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都是受到老年人的思想和观念所限制的主观感受,都能反映出老年人生活中的整体精神状况。

从不同点来说,生活满意度主要是从认知水平上研究,反映出老年人对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意程度,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和长期的态度;主观幸福感主要从情感水平上研究,反映老人对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幸福感受,是一种短暂的情感体验。

总结而言,生活满意度是认知维度,主观幸福感是情感维度,两者结合研究可以对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网络化时代,但我国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并不乐观,因此,如何将网络化与老龄化相结合,并最大可能的发挥老龄化的积极作用,对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尤为重要。

研究从互联网角度研究老龄化问题,探究老年人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健康领域的相关问题,主要是为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积极老龄化。

以此加强国家、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关注度,提高老年人的网络使用率。对个体而言,能减缓脑力衰退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拉近老年群体与社会群体间的距离。

对社会而言,能化社会负担为社会动力,减轻社会压力。对国家而言,能减缓“银发浪潮”带来的生产力和经济危机。

分析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行为,能为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行为提供健康积极的引导。深入了解老年群体互联网接触情况和对网络的态度,能找到帮助老年人更好接触和应对互联网的策略,使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互联网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还能为当地政府创建新型的养老保障制度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促进各地政府和社区更加注重对老年群体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教育。也在以后面对类似于新冠肺炎这类突发性传染疾病时,降低老年人因不会使用网络给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同时,加速“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促进老年人网络的积极使用,充分享受信息化背景下的智能快捷,使老年人的生活得到多重保障。

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老年人互联网使用与情感孤独、社交孤独及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即老年人网络使用能降低其情感和社交孤独和总体孤独感水平。老年人互联网使用与负性情感(PE)和负性体验(NE)呈显著负相关,即网络使用能负向预测老年人的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

但与正性体验(PA)及主观幸福感总分和生活满意度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即通过网络使用能给老年个体带来积极正向地体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这与“脱离理论”提出的老年群体因身心脆弱不宜担任多种社会角色而应退出社会,所以老年人不使用网络可以降低社会参与度和承担少量社会角色,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结论不一致。

而与“活动理论”结论一致,即老年人使用网络能维护和拓展其社交网络,避免因退休和生理机能下降出现角色中断,以此获得新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老年人孤独感各维度及总分与主观幸福感量表的正性情感(PA)和正性体验(PE)维度及总分和生活满意度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即孤独感可以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降低孤独感可以提高老年个体的积极情感和体验。

研究者认为孤独感低的老年人,大多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能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心理状态较好,对消极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较高,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正向积极,因此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老年人   主观   幸福感   老年   群体   人口   孤独   我国   社会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