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 温彬 王静文
12月15日-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有以下八个方面的新动向值得关注:
一、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与12·6政治局会议一致,强调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但在政策定调方面略有不同。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与政治局会议相比,一是补充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这意味着明年的政策取向将更为积极;二是删掉了此前“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弱化了疫情防控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干扰。
我们预计2023年GDP增速目标可能会设定在5.5%左右:一是今年经济增速可能会落在3.0%左右,在低基数映衬下明年同比增速更容易抬升;二是2022年的目标是5.5%左右,如果明年目标下调为5.0%左右,可能难以坚定各方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而且“整体好转”的信号不强;三是只有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才能满足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等综合需要。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加力提效”在关于财政政策的表述中有更为积极的取向。上次提到“加力提效”是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次年两会制定的财政赤字率由2.6%提升至2.8%,新增专项债规模由1.35万亿提升至2.15万亿,均出现了明显上升。今年会议重提“加力提效”,并特别指出“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预计2023年的财政赤字率可能会由上年的2.8%左右上升至3.0%左右。
不过,专项债规模能否在连续两年3.65万亿的基础上增加,尚有不确定性。会议在部署“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时再度强调,“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专项债虽然不计入赤字,但会受到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的约束。截至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率已高于100%,已经达到警戒线水平。而且,2022年专项债规模已经突破20万亿,远高于政府基金预算收入,可持续性也需关注。
此外,此次会议对基建投资的要求与上年不同。去年会议提的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今年则具化为“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即更多发挥政策性金融和民间资本的作用,这也使专项债挑大梁的作用下降。
三、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货币政策的基调为“精准有力”,与近几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不同。
“精准”一词曾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出现,次年货币政策边际收紧,所以此前市场一度有此担忧。但此次会议补充了“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显示政策仍将保持宽松基调。我们认为“精准”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对应的是结构性工具以及PSL等。
“有力”,则意味着央行将通过适时适度降准降息等方式,“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适度提升杠杆率。明年美联储将加息见顶,中美无风险利差将会收窄,同时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大,物价总体温和,货币政策宽松的掣肘将大为减弱。
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
会议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同二十大报告精神一脉相承。具体而言,包括四个要点:
一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从二十大报告来看,传统产业升级的方向聚焦于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眼于“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二是“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工作任务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强调,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三是“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均面临调整,我国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四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随着形势变化,“房地产-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将由“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所替代,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支撑。
五、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今年以来,市场预期有所恶化,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已经降至1990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甚至出现罕见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苗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也降至2020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扩产投资的意愿并不强烈。外资对于进入中国市场也保持犹疑态度。
针对居民,本次会议强调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从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改善居民心理预期。
针对民企,会议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对房地产市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和平台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的政策纠偏,也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民营企业预期。
针对外资,会议要求“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通过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来稳定外资外企信心。
五、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消费是经济的压舱石,对于增长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在2023年全球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外需进一步萎缩的背景下,内需尤其是消费的作用将更为凸显。今年以来,消费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约束:疫情反复限制消费场景、失业率上升限制消费能力、信心不足限制消费意愿。
明年随着疫情流行期结束,疫情对于消费场景的限制将会解除。在度过流行期之后,居民的生活半径扩大、消费场景修复,必然会带动消费增速反弹。但还需指出的是,从几个提前放开的东亚经济体情况看,其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状况。除了疫情反复的担忧之外,疫情冲击可能留下的“疤痕效应”也不容忽视。
明年新增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再度刷新历史新高,就业压力仍然巨大。降低就业压力,一方面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充分发挥平台企业、房地产行业等在创造就业方面的作用。
六、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会议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往年房地产一般是放在民生保障等部分,此次则放在了防风险部分。
今年以来,房地产维稳政策从地方政府因城施策、监管当局推动利率下调,以及由“保项目不保企业”转向“既保项目又保企业”的变化。直到11月份,决策层和市场才终于形成共识,即房地产仍然是支柱产业,稳地产的关键是稳房企,只有房企得到健康发展,整个市场才能重振信心。随后“三箭齐发”,各项金融支持政策接连出台。
但是,从政策底到市场底,从输血到造血,可能仍需要一段过渡期。从供给端来看,随着各项融资渠道的重新开闸,优质房企将重获生机,整个行业可能会迎来一波重组并购潮,行业风险有望进一步缓释。此外,增量资金对于项目端的支持和“保交楼”的落实,将有助于稳定居民预期。
从需求端来看,涉及“四限”、首付比例、二套认定等增量政策有望进一步出台,5年期LPR仍有下调空间。同时,对于存量首套高利率按揭贷款,利率也有望适度下调,以此来减轻按揭早偿压力。
随着政策效力的持续释放,我们倾向于认为,房地产市场最早有望于2023年上半年触底反弹。届时,房地产将从经济增长的拖累因素,重新转为稳定因素。
八、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会议指出,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具体到当下时点,则要“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未来防疫政策可能根据疫情形势进一步优化,以降低感染人次曲线上升的斜率,减轻对于居民心理的压力。预计在一个季度左右的流行期过后,经济社会运行将回归常态,中国将正式步入“后疫情时代”。
更新时间:2024-08-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