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世纪欧洲城市卫生状况及应对措施


中世纪,是贵族盛行的时代,是精致生活的重要发展时代。于此同时,中世纪也被称为“最臭”的时期之一。我们看到的,几乎是贵族们光鲜靓丽的一面;

实际上当时的街道是由粪便、腐烂食物、垃圾、未清理的尸体等要素组成。如果有幸穿越回回中世纪的欧洲,那么最让人惊喜的必然是气味

人们对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卫生状况褒贬不一,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或许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答案。

文学作品中的中世纪

在14世纪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作者乔叟把角色身体上丑陋与精神上的丑陋关联,作品中的坏人都是臭的:

道德沦丧的传票送达官身上有大蒜洋葱的味道;被腐化的厨子被描述为“臭猪”,下等人呼吸令人作呕,纨绔上层贵族的则用香水和甘草保持呼吸的清新。

换句话说,如果不借助香水和甘草,纨绔的上层贵族就掩盖不了本身的臭味;

1975年的电影《巨蟒与圣杯》中也有类似的一幕:两个小角色看见亚瑟王本尊,他们已经确定长相,但他们还会说:

他一定是国王,因为他身上没有排泄物

对于这个场景的描述,其实很大程度上证实了: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身上普遍带着异味。上下层阶级相比较,双方都是有异味的。

平民阶级永远都占据人口的大多数,城市异味显然十分明显。中世纪的卫生问题是存在的,但卫生问题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关心恶臭问题。

相反,中世纪已经开始有人认为:臭味是疾病、社会地位地下、道德败坏的标志

洗浴观念

众所周知,罗马人被称为最会享受的洗浴专家,他们建设的豪华浴场和基础设施领先世界。就算是罗马帝国衰败后,公共浴场也不受影响,流行整个欧洲。

但随着基督教势力的不断扩大,公共泡澡被迫中断。基督教与罗马洗浴文化是两个极端,罗马文化认为洗浴能让身体保持干净,心灵干净;

但由于享乐主义最后把罗马推进深渊,所以后面才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则认为,洗浴是享乐主义,并不能得到神的眷顾,虔诚的信徒是不需要通过洗浴获得神眷顾的,神只会眷顾体心灵纯净的人.....

甚至基督教认为臭到天上才能得到神的关注,而虔诚的基督信徒是一辈子都不洗澡的。如圣戈德里克从英格兰走到耶路撒冷,一路上就没换过衣服,也没有洗过澡。

他就是主张把贞操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并且一直对外传播这种思想;

以至于越来越多僧侣和僧人都把洗浴看作一种虚荣且腐败的行为的。只有污秽代表虔诚和谦逊。在基督教思想的传播下,人们对泡澡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是变化。

很多人变得不爱洗澡,还有更极端的德国雷根斯堡的住持乌尔里希,他认为洗澡这种行为实在太陌生了,因为他们一年只洗澡两次,一次是圣诞节,一次是复活节

俗话说物极必反。在流行信条盛行下,一种与之相反的观念渐渐出现。

中世纪的医生十分执着于洗浴的研究,尤其是洗浴好处的研究。他们认为疾病会从毛孔进入人的身体,而洗澡则会让身体的毛孔打开,而且洗浴室内的疾病很容易互相传播。

所以一旦发现流行病,医生们都呼吁人们不要洗澡

但他们也认为沐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疾病,甚至有时候还可以治疗疾病。

所以在中世纪,如果你感冒了,医生会让你晚上去沐浴或者洗脚。如果你不幸得抑郁症,那么医生同样会让你多洗澡。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中世纪时期的“多洗澡”就是如今“多喝热水”的缩影。

但能看医生的一般是中上层阶级,所以下层阶级绝大多数还是遵循基督教信条。上面说过,就是下层人员,身上都是有异味的。

一方面是他们追崇的信仰,另一方面是他们所在阶层决定

当然,并非所有上层阶级都能抛开教条相信科学,因为那是被宗教控制的中世纪。其实有一部分人认为,不洗澡也好,身上有虱子也好,这些不良的个人卫生被视为极为虔诚的生活方式。

典型的例子就是伊莎贝拉女王。她曾对自己一生只洗过两次澡而感到自豪。一次是出生时,一次则是嫁给阿拉贡的费迪南德时。

尽管伊莎贝拉女王对此十分骄傲,但她的女儿并不认可母亲的做法,她的女儿为了保持自身的整洁付出很多努力。

其实菲利普大公也非常担忧妻子的做法,从当时的医学理论上讲,定期沐浴能够使人保持健康。

但过多沐浴会让人变得虚弱,这是卡斯蒂利亚胡安娜的丈夫担心的,因为胡安娜是另外一个极端----经常洗澡

其实不站在上帝视角去看,伊莎贝拉女王为了遵循基督教传统,这是能理解。这种单一的现象不能完全真实反映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更像是极度虔诚的妇女为了对自己严苛要求做的努力罢了。

意大利的神秘主义者,锡耶纳的凯瑟琳常回忆她的十几岁,经常被劝说洗脸梳头吸引追求者。尽管有神父的安慰,她还会经常向母亲妥协,没有把信仰放在首位,以至于她认为年轻时犯下严重的罪行。

虔诚的信徒并不明白,追求个人卫生是一种权利,是一种常识。因为在基督教看来,洗浴是忽视神的表现,是一种个人犯罪行为。

防“臭”应对措施

上述案例是受基督教影响的极个别行为,也许他们不爱洗浴,但人们对臭是实打实嫌弃的,因为臭意味着下层阶级,所以人们会想尽办法隐藏身上的臭味

洗澡

洗澡是许多有钱人为了隐藏身上臭味的行为,也是去除臭味的根本方法。对于有钱人而言,沐浴就是一种享受,他们经常在肥皂中假如芳香油。

所以你会看到,中世纪的有钱人、王室等,他们身上有许多缺点,但他们肯定不会发臭。约翰王甚至在履行时也带着浴缸;他的后代更是把洗浴当成一种“科技”行为。1351年,爱德华三世在威斯敏斯特安装了有流动冷热水的水龙头。

当然,奢华仅限于皇室。普通家庭的沐浴桶一般是木质的,里衬是布料做成的,有的还有华盖等等。穷人则用洗手或者洗脸的大盆。在那个时候,家里有多的大盆或者大水壶,那都是十分重要的家产了。

虽然主流教条下,浴场被误会为享乐的地方,但城市里还是有公共浴场的。12世纪后半期,巴黎就有“热水浴”的叫卖声,当时住在内卡姆的亚历山大常常被叫卖声吵醒。到了12世纪,巴黎城内的公共浴场已经发展成数百个了

医用香水

在中世纪,神职人员普遍认为香水只用于其药用特性,因为健康问题是异味环境造成的,而香味可以驱赶异味,这样就可以治疗疾病。

所以有了“医用香水”这个词。

天天洗浴被认为过度清洁,在当时是极少存在的。如果不是每日洗浴,那么时间一长,人身上也会出现异味,所以人们也会选择穿上有香味的衣服。在一些富裕的家庭中,他们通常会用带香味的植物和香料泡水,最后制成“香水”喷在衣服上。

或者把衣服长时间存放在雪松箱中,亦或是在衣服口袋上放着小香袋,以此起到芳香作用。

勤换衣服

如果说洗澡是治病的根本,那么勤换衣服就是根本中地基。其实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中世纪的人们至少有一套换洗衣服,这也是女人们工作。

到了中世纪后期甚至出现类似的诗句:

“女人是价值就体现在她们清洁和绞干衣服的工作。”

们通常用木灰,结合木棒敲打衣服,或者用脚一直踩,直到洗干净为止。通常女性洗衣服的地方就在河边或溪流边。尽管洗衣服的热情高涨,但每年因为在河边洗衣服失足掉进水坑里意外去世的人就有很多。

所以河边洗衣服也曾被许多文人攻击过。

综上所述,中世纪的欧洲,大体上确实是脏乱差同行的。许是主流教条的影响,人们对于“洗浴”的观点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行为。

所有人都认同的是“臭味”代表不好的品德事物,所以尽管人们还未形成自主卫生观念,、所有人都在想办法摆脱“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卫生观念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欧洲   中世纪   贝拉   基督教   浴场   臭味   异味   洗浴   身上   状况   衣服   卫生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