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书法家苏金茂&永春民间对联(第一百七十九)



永春民间对联(第一百七十九)

桃源古县千秋史

永春今朝几人知

朝代更迭,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作为今天的永春人对永春县城的历史恐怕多数知之甚少,记录些许片断于此,以助于人们了解永春县城的过去,喻示当今,启迪未来。

众所周处,永春古称桃源。永春置县是从有了“桃源”名号开始的。如今的桃场社区是永春最早的县城所在地。永春境内最早的行政建置是桃林场,场治设于上场(桃场),当时只是乡镇级机构,隶于南安县。其建场时间,据传是隋开皇九年(589年)。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永春第一位进士盛均撰写了《桃林场记》,遗墨至今,是最早关于桃林场的记述,当时尚未“撤场建县”。至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桃林场才得以升置为桃源县。因此,永春县史是应该从公元933年算起的。

至后晋天福三年,即闽通文三年(938年),更名为永春县。桃源县仅存名5年。从桃源县算起至今(2022年),永春置县已有1089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虽然桃源县名仅存在5年,但其影响却非常深远。如今,永春人写介绍永春的官样文章,都喜欢以“永春,古称桃源”开篇,口头介绍亦然,自豪感溢于言表。

关于“桃源”与“永春”名称,寓意皆十分美好,且反映永春的县情实际。名称的由来,历代都有加以诠释,大同小异。我觉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考取进士的永春人周凤翔在《永春人物风土记》所说:“永春古称“桃源’,以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曰'桃源’。山川缭绕,丽若图画,淡烟积蔼,悠扬晴空,四时多燠,故曰'永春’。”此说,较为客观全面。“桃源”得名于水,“永春”得名于山,可见,永春自古以来山水风光之秀美。

桃场又称“上场”,既是桃林场乡镇级机构所在地,也是永春最早的县城所在地。到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时任永春知县林滂,将县衙迁移到大鹏山南麓的桃城,即现在县政府所在地。桃场作为古县城所在地的时间仅有37年。

永春历代官吏和文人墨客对永春具城从桃场迁至桃城,都是赞赏有加的。如南宋著名理学家陈知柔(永春人)在《永春县治记略》中说:“县治上鹏山,由大羽峰,下临长溪,值子年,水流巽,阴阳家以为最胜。”元代县尹卢琦在《永春县治记略》中说:“永春山永之为,视他县为最……县治背大羽而面象山,下临长溪,阴阳家(以)为最胜者”。确实,大鹏山耸立于桃城北方,使永春县城有了坚实的倚靠,又与桃溪水遥相呼应,使县城正位于古人所谓“山南水北”的阳地吉地上。

在一千多年的时光里,伴随着朝代的不断更选,战乱与和平的不断交替,永春县署也经历了数度兴废,实难一一记述。但却流传下来了或可歌可颂或可耻可恨的历史事件。

例如,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由于大饥荒,“安溪寇发、万余袭永春”,县署“所在焚荡”,时任县尹卢琦召集乡绅丁壮说:” 无城、我为国家命吏,不可徒死于贼。今日之事,护能御之、拼死与之战;不能,则我先死以谢我父老子弟。” 极大地鼓舞众志,第二年平定了流寇之乱。古代官员具有这种守土有责、临危不惧、身先士率、不怕牺牲的品质,实属难能可贵!

反面例子也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五月初一日,倭寇五千余人从仙游流窜永春,攻入县城,知县万以忠弃城逃跑。倭寇人城抢掠后又转至上场、达埔、蓬壶抢掠。六月十三日,又有数千人从南安诗山窜入永春,典史侯爵统兵力拒,兵少不支,六月十五日县城陷落,倭寇据城抢掠30多天。万以忠以失守之责调离永春。相比之卢琦,万以忠贪生怕死,置民众生命安危于不顾,则为后人所不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县升格为直隶永春州,辖德化、大田二县,原县城改称州城,县治改称州治,首任知州杜昌丁治州有方,颇树正绩,为史书和后人所称赞。

民国2年(1913年),永春废州复县,至此,永春州存在

279年之久。

民国20年(1931年),地方军阀陈国辉(南安人)占据永春时,任命其亲信陈维垣(南安人)为县长,首次采用了新材料钢筋混凝土建设县城。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共出动飞机27架次,6次轰炸永春县城及五里街与附城一带,投弹约60枚。1939年9月,县署被日机投下的炸弹部分毁坏。次年,县长黄恺元筹资进行修建。

新中国成立以后,县政府机构不断扩大,进行了多次扩建、改建和重建,旧貌换了新颜。

有人问,永春县城在史上建有城墙吗?自宋朝至明朝前期的500多年间,永春县城一直未建城墙,只有西、南、北三门,但亦很快废圮。明嘉靖元年(1522年),获悉汀(龙岩)漳(漳州)流民武装即将袭扰永春,知县柴镳发动民众复建三门,各称“永辉”“永丰”“永薰”,以备防守。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入侵,烧杀掠夺,鉴于无城可据险的惨痛教训,上级官府委派德化知县张大纲督建永春县城,“仅砌顽石,周围高丈许”(清康熙二十三年《永春县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知县林万春完修四城门:东曰“迎晖”,西曰“来德”,南曰“文明”,北曰“拱极”。城墙墙址东、西、北面即在现环城路一带。墙面及里砌以石块,中填沙黏土,周长518丈2尺,宽8尺,高连城腰1丈9尺。城墙外东、西、北三面为壕沟环绕,南面临桃溪。从此,永春县城有了防御城墙。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底,郑成功军队占据永春县城。第二年四月,清军大举来袭,郑成功军队在退出永春县城之前将四面城墙夷为平地,并火烧各城楼。清知县王共瞻完成城墙重建

直至民国9年(1920年),福建护法军军长王荣光(永春石鼓人)率部进驻永春,成立县议会,执掌本县军政大权。他下令“堕城夷堑、桥川通隘”(民国郑翘松撰《王司令荣光别传》),拆城墙,开公路,建街道,县城城墙于是逐渐被拆掉。到民国15、16年(1926、1927年)就几乎掘完了。永春古城墙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了。

从1562年知县林万春修筑城墙,至 1654年郑成功兵毁城墙,翌卑永春知县王共瞻重建,直至1927年王荣光拆城墙建街道,永春县城大约存在360年左右。

永春县城曾建“五巷”“七星池”“五星井”。根据民间传说,永春县城形如一张渔网,这张网的网蒂就是县城北面的主山大鹏山的“大尖”。永春旧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永春人郑思铨,精于相地之术,人称“龙卷仙”,时永春县城筑城围,郑思铨“叹曰不以为‘渔翁撒网’,乃作‘池螺暴肉’,惜哉,乃言于当事者,开五巷凿七池以调剂之”。所谓“五巷”,即边芝巷、文昌庙巷、巡更巷、五巷头、水门巷。边芝巷,现文庙与桃城中心小学之间的通道,因文庙内原种有四株攀枝(俗呼边芝)树,枝干高大,花朵红艳而得名;文昌庙巷,即通文昌庙右畔的巷道;巡更巷,环绕县衙四周,用于巡更敲鼓所通之道;五巷头,连接鹏翔路的狭短巷道;水门巷,连接鹏翔路与城南。“七池”又称“七星池”,即泮池二池、后田池二池、大掘池二池、明伦堂后一池。其泮池在文庙内之二池,中以两墩三孔石拱桥相间广;后田池两穴,大堀池两池,均为一大一小,水可连通;明伦堂后单掘一池。传说“五巷”能消煞,可纠正“水出东门”之偏;“七星池”则象形北斗七星。由于县城原来的地势四周高而中间低,“七星池”在雨涝时节还起泄水的作用。 “五星井”,县城有记载的第一口水井是北宋宣和八年(1126年)在旧城西南隅城隍口挖凿的玉井,随后各角落相继凿井取水,较著者有衙口街的金井、水门巷的银井、龙井宫畔的龙井、旧县衙口内的虎井,此五井合称“五星井”。

永春县城面积虽不大,但在封建时代,一些公共建筑和宫殿庙堂却是密集分布,如县公署、考棚、文庙、武庙、明伦堂、城隍庙、文昌庙等; 有各地乡村在县城建造的作为读书人至县城考试或乡人到县办事的住宿之地,如湖洋馆、锦斗馆、凤山康馆、魁斗谢馆等;有郑氏、王氏、刘氏、方氏等祠堂。还有东西南北中各境的宫庙,如东门桃源殿,西门广泽尊王宫,南门、水门土地宫。河通门天妃宫,北门法师宫,中境龙井宫。最值得一提的是天妃宫,宫内塑海上保护神天后像,以祈水上平安,见证了永春桃溪曾经的水运繁忙的景象。其1974年拆除,改建县文化馆大楼。

随着时代的变迁,永春县城早已旧貌变新颜。除了文庙、泮池、文公祠、边芝巷等基本保存旧貌外,其余多已圮废消失,或拆除,或移建,或改建翻新了。

了解桑梓的过去,知道一些历过的传承,记住美好的,有助于增进乡情,有助于奋进来来!

2022年12月18日于厦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永春   永春县   桃源县   文昌   南安   桃源   文庙   知县   书法家   对联   城墙   县城   民间   作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