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骑射传统形成考略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是由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只不过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之中,多以中原地区所建立的汉族正统王朝为主,少数民族常处于偏远地区,所以历史地位并不是很高。

早在西周时期,这些少数民族就被区别于中原汉族划分为三六九等,中原地带称“中国”,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则成为“蛮夷之地”,这种带有歧视性的“蛮夷之辩”一直持续到了封建社会时期。

即使后来有少数民族执掌中原,依然很难得到汉族的认同。虽然古代之时我们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并不是很友好,但不可否认它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在某些文化和技术上要远远超过中原地区,形成了民族独有的特色。

比如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传统,这种远胜中原的马上技术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一、骑射前传,弓马文化的缘起

1.特定环境下的独特生活方式

欲谈论骑射,首先应该清楚弓马文化,因为这两者是骑射的载体,也是骑射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为例,弓马文化的产生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极北地区与中原的气候和地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首先从北方少数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看,主要表现为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当地的主要地形为一望无际的平原,类似中原那样的沟壑与山脉非常少,这种一马平川的地形极易发生风沙灾害,所以完全不可能产生固定的居住地。

除了夏秋季节常年持续的风沙灾害之外,极北地区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冬天寒冷,虽然长时间以来当地的居民已经逐渐想出相应的对策来抵抗严寒,却无法改变严冬所带来的自然资源匮乏。

赖以生存的需要,他们必须在入冬之前就存储足够的生活资源。基于上述的自然环境,北方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主要特点就是“居无定所”。

由于风沙灾害对居住地的不断破坏,他们并不会太过注重房屋住所,基本都是临时搭建居住地,这种做法能够同时应对自然资源不足这一劣势。

他们可以随时搬家,寻找水草等资源丰富的地方再次落脚,这种常年频繁的搬迁并非人力所能满足。

为了提高移动效率,更快占据资源丰富地段,少数民族开始驯化一些动物来辅助运输,经过长时间的选择和淘汰,马匹这种移动速度快,耐力强的动物成了最佳的选择。

2.弓与马的结合

马匹的驯化和使用更加体现了少数民族“游牧”这一特点,但最初的马匹只是单纯用来运输,并未涉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弓与马的结合是在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由于聚居地环境的恶劣,能够在这种环境之下成长的农作物也非常有限。

为了满足生活所需,少数民族除了有限的农业种植以外,还采用狩猎的方式捕获一些野生动物。

按照最初的能力,只能使用一些陷阱来捕捉一些野兔等小体型动物,但这种等待猎物自投罗网的狩猎方式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发明了弓弩,主动出击。

很快新的问题就出现了,无论是兔子这种小型动物,还是鹿,貂等大中型动物,移动速度都远超人类。即使有弓箭这种远距离武器也很难命中,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一部分人想出了一个独特的方法,“用搬运货物的马匹载人,追上猎物,完成射杀。”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实现,一种新的捕猎方式开始出现,利用马匹的超强耐力追赶猎物,待其筋疲力尽之时再射杀,有时甚至能够实现活捉和驯化,至此,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马文化正式产生,出于生产生活所需,产生了弓马结合的捕猎方式。

这种弓马文化后来甚至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独有特征。

二、从弓马到骑射,文化的发展和转型

1.侧重点的偏离,弓马文化的深入和发展

弓马推广所带来的广泛效果,游牧民族的各大首领都看在眼里,所以对这种方式越发的尊重和普及。

很快,弓马文化就不止被运用在平常的生活中,根据史书记载,东北的一些游牧民族在后来出现的一些节日与庆典和活动,大多与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如“套马杆”,“跑马拾元宝”等等活动,都是民族节日之中不可缺少的流程,这些活动的顺利完成和人与马的配合直接挂钩。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少数民族已经开始注重高超的骑术,从这时候开始,弓马的载体需求已经开始转向骑射的结果需求。

2.战争对骑射的推进

如果说从弓马到骑射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那么战争就是对骑射的进一步推广。即使是少数民族也不可能一直停留于温饱阶段,他们和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原汉族一样,在对生活物质的追求得到满足之后,便开始居住地的争夺。

当然,少数民族之间也会存在争夺,并且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这种领地的争夺往往更加激烈。和中原地区一样,游牧民族聚居地的形成也是靠血缘关系,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成熟,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会根据家族而划分。

同一个或邻近的部落由直系或旁系亲属组成,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婚姻或合作的可能。

在这些部落之中,一旦没有血缘关系就是敌对的存在,由于生存条件苛刻,彼此之间经常会爆发地盘和资源的争夺战争,主要作战方式就是骑射。

地区的争夺战争,代表着弓马不再针对动物,而是指向敌人。在战争之中,越发高超的骑术,越发精准的射箭能力,就代表着越多生存的可能。

因为此时已经不再是打猎,自己的一个失误就可能造成同伴丧失生命,严重还会导致部落分散,族人流离失所。

所以从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开始之后,对骑射更加看重,人们对精准度和力度也不断进行强化训练,从这时候开始,少数民族的骑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作战效率,少数民族开始扩充骑射的涵盖范围,比如行进中射杀,上下坡射杀,以及跳跃式骑射,移动靶的预判射杀等等,将运用于作战的骑射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3.沿用和发展传播

改良之后的骑射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很快被大漠地区的少数民族广泛应用和改进,并且利用这项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最典型的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

同样作为游牧民族首领,铁木真非常注重士兵骑射能力的培养,并且着重强调射击精准度,因为他在对士兵的骑射训练之中发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通病,那就是太过依赖部落首领的指挥,一旦群龙无首就没有任何作战能力。

有了这个认识,铁木真在后来进攻乃蛮族的时候就采用了远距离骑射。首先杀死乃蛮部落的首领,而后再发起进攻,事半功倍的完成了任务,后来成吉思汗凭借骑射技术强大的士兵,统一了蒙古各大部落,甚至一路打到国外。

波斯,日本等地都有蒙古大军的足迹,并且凭借骑射这种高超精准的远距离战术获得了大量的国外领土,比如其后人忽必烈在下令攻打日本的时候,首先采用的都是弓箭战术,并且获得了胜利。

由于骑射文化的先进性,连早年自恃优越的中原汉族也曾对其进行过传播,早在东周的大分裂时期,赵武灵王就看中了少数民族优越的骑射之术,便下令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主要是虚心学习包括骑射技术在内的游牧民族文化。

从提倡少数民族服装,到学习其作战风格,为了更好的培养赵国士兵的骑射作战能力,赵王还特意购买少数民族的战马,这项改革在提高士兵战斗力的同时,也将骑射文化推广到了中原,许多国家都对这种独特的作战方式进行了学习。

到了封建王朝,骑射文化甚至被当成一种固定的技术培养,比如唐朝的武则天时期,科举制衍生出了武举,必考的一科就是骑射技术,并且是从时间,精准度等多方面来考察。

主要包括马上静止射箭,行进中射箭等等,最终,骑射技术变成武将考核的重要标准。

总结

从总体来看,北方民族的骑射传统形成于弓马,而后由于战争的需要逐渐向骑射侧重,因为其显著的作战效果,骑射传统逐渐被普及和学习,甚至在后来开始传播,连中原地区都开始认识到这种游牧民族传统的优点,并不断开始推广和发扬。

为了能将这种优秀的传统延续,在后来将其以武举必考科目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制定相关标准,让骑射技术在武官中上下普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游牧民族   中原地区   汉族   中原   作战   马匹   少数民族   中国北方   传统   战争   文化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