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以独特优势推进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近年来,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国家和云南省水利水电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漫步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与水有关的元素随处可见,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相得益彰。土石坝和拱坝不仅仅是校园实景,更是学生们的户外实训“课堂”;中国水系图云南水系图,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我国我省大江大河概况;“上善若水知行合一”的校训,凸显了校园文化和办学底色。

66年水利水电办学历史,6年高职快速发展经历,学校始终坚持“面向行业、面向基层、兴水强滇”的办学思路,探索创新“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专业跟着行业走、行业跟着国情走,坚持“围绕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不断提升内涵建设,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以水利电力类为主,土木、管理和人工智能类协同发展的建设、运行、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建设发展需求,先后为国家输送了4万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被誉为“水利水电工程师的摇篮”,以独特的专业优势、行业优势引领推动学校不断迈向新的更高台阶。

党建引领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2016年高职办学以来,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校党委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众志成城、同舟共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引领,把党建引领深入到学校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带领各基层党组织和全校师生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通过党建带团建,提升青年凝聚力。奥运冠军、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全国青联委员、创业能手、党校青年名师、双高名校团学干部等杰出青年代表做客“青年讲坛”,为学生“开讲”,分享他们对于工作、生活和成长的感悟。启动素质能力提升训练营,旨在更好地推动共青团建设,提升青年学子的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每个学期伊始,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讲一堂思政课,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全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寄语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年来,学院党委带领各基层党组织团结全校师生,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完善组织体系,强化政治功能,推动自我革新,突出作用发挥,切实把党支部打造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各级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党建意识进一步增强,自觉融入党的教育事业、融入学校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已然成风。

充分发挥我省优秀资源优势,学校持续筑强战斗堡垒,与省教育厅、省水利厅、省建投、省水利工程行业组织等有关单位开展联学联建活动,与大理大学、楚雄师范学院等学校开展思政工作大手拉小手活动,推动党建、思政工作与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双促进、双提升;组织实施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年、争先晋位年各项活动,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全力推进支部规范建设,构建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突出政治标准,能者居上,逐步优化了学校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干部自身的能力素养,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和教职员工分层分级分类的培养体系。

高质量党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和保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全面化发展筑牢根基,真正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岗课赛证推动内涵建设提质增效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内涵建设不断提质增效。

学校始终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以水利职教集团为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创设实验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举办特色班和技能培训、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建立灵活多样而又切实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积极鼓励支持师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制定学校师生参加专业技能和体育竞技大赛鼓励办法,近三年组织师生上百人次参加专业技能大赛、上万人次参加体育赛项,近百名师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和体育竞技中荣获相应奖项,其中2020年云南省第二届大学生田径竞标赛荣获男子组110米栏第一名、男子组4×400米接力第二名;2021年中国大学生健康校园暨AI体能大赛荣获“全国卓越支持学校奖”“云南赛区一等奖”,云南省拳击锦标赛荣获女子组50公斤级第二名;2022年云南省高等学校线上操类比赛暨云南省操类教学成果展示大赛荣获高职高专组《2020版全国啦啦操规定动作》花球1级第一名,《第三套校园啦啦操示范套路》大学组花球第三名;2022年云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荣获羽毛球项目大学乙组女子团体冠军,混双冠军,女子双打季军,2022年第十五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水利工程成图技术”赛项三等奖,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三等奖。

学校高度重视“1+X”试点工作的推进落实,积极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专业课程未涵盖的内容和需要强化的实训,组织开展针对性培训,开展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识图、测绘地理信息智能应用、10kV不停电作业、装表接电、WPS办公应用、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检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等11种共14个类别的“1+X”证书培训及考证。积极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努力打造“知行合一”的办学特色。

就业是民生之本,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通过集中开展系列招聘、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就业指导、精准帮扶等专项行动,让学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学校还与近百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基地合作协议,并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建投等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

产教融合共育行业优质人才

“十四五”时期,随着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6年来,学校牢固树立“为水利水电行业企业培养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持续深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新途径、好办法,通过不断实践和创新,形成了多种符合学院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富有成效的合作模式。

学校细化落实与“政行企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兼具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功能,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平台。学校与上百家企事业单位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先后与大唐云南发电有限公司在电力工程学院共建“大唐班”,与云南恒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在水利工程学院共建“恒诚班”,此类的“订单班”不仅让学生在就业方面有保障,更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综合素质的提升;与重庆德克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建设人工智能学院,着力培养基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高水平智能化人才;与武汉美和易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管理工程学院共建2个专业。从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等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目前,学校与47家企业签署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建成校内各类专业实训基地31个,校外实训基地64个。

学校还依托滇中引水工程,邀请“院士”“大师”进校园,开设“滇中引水大讲堂”,开拓师生视野,为云南水利水电人才培养发挥引领作用。

五育并举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近年来,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学生综合素质积分评价体系建设,全方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建设;在全省高职院校率先成立国防教育学院,建设国防教育展厅、校内射击训练馆、素质拓展基地,推进国防教育,征兵工作获得省级表彰;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若水讲堂”、精品课程打造等,加强思政课建设;建成省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积极建设“国家健康学校”,营造健康阳光学习环境,全面打造健康育人体系,推进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推动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落地,与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勤工助学相结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艺术节、运动会等,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通过各类文化阵地建设,学校环境育人氛围显著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得以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的发展理念和“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和凝聚起学校育人资源和力量,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优质人才。

勇担使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一个以水利水电为特色的职业院校,自成立以来,学校即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地方水网、生态文明等建设,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兴水润滇”“湖泊革命”攻坚战等重大战略部署和发展规划,在云南省水利厅主导下积极参与和推动云南省“河湖长学院”建设;以服务云南“三个定位”和“五网”建设为导向,结合行业需求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水利水电行业发展;挂牌“农民业校”举办水利水电行业在职人员各类进修和培训班,用知识回馈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完成32户建档立卡户脱贫攻坚任务实现户户建新房,资助育人实施“励行工程”,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设立“大唐”“华昆”“滇沣”等奖学金,帮助困难学子圆梦。

专兼结合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团队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作来抓,采取“走出去、引进来”、专家送培进校、企业实践锻炼、清华浙大专题培训班、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流互鉴、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教学团队,一支具有先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管理队伍,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结构合理的学生辅导员队伍。

目前,学校师资涵盖事业编制、劳务派遣、企业专业人员、企事业单位柔性引入等类别人员,人员总数较2016年增加220%以上,极大地增强了教育教学力量,为高质量学生培养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凝心聚力团结拼搏交出崭新答卷

六十余载滋兰树蕙,六年高职筚路蓝缕。学校党委充分依靠师生员工,团结带领全体师生直面挑战,苦干实干,克服困难,迎难而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向国家向社会交出了一份崭新答卷。

从2016年的水利、电力2个系5个专业470余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水利工程、电力工程、土木工程、管理工程和人工智能5个二级学院34个专业1万余名学生,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办学规模实现新突破。

经过6年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加大硬件建设,富民校区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富民校区与蓝龙潭校区占地面积近700亩,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0.6亿元,投入实验实训、提质增效的预算逐年增加,先后预算投入水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智慧教室、施工安全实训室、水质监测实验室等建设,同步推进党建思政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禁毒防艾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硬件基础保障。

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学校成绩可圈可点。从2016年高职招生办学至今,每一届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均在95%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列,人均可选择专业对口岗位4个以上。2022年学校去向落实率再创新高,毕业生双选会,230余家企业前来揽才,为2022届毕业生和岗位实习生提供了近9000个工作岗位。在就业中,他们多数投身于滇中引水、“兴水润滇”工程和“湖泊革命”攻坚战的第一线。

学校高职办学起步晚但起点高,充分总结我国我省高职院校多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形成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先后制定出台100余项制度,形成一系列具有水院特色的工作机制,为高质量推进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社会服务等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大机构改革力度,两次调整优化机构设置,构建了职责明晰、精简高效、政令畅通、运转协调的管理与服务体系。

锚定目标携全校之力谱写未来发展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一系列重大职教政策文件的出台,绘制了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作战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进一步为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和良好机遇。

学校将锚定目标,踔厉前行,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着力构建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高职学校,向建成职业本科学校奋进。

为此,学校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2022年到2026年,学校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类型特色基本形成,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进入省域“双高”行列,整体发展水平力争达到西部同类型院校先进行列,在建校七十周年时,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行业服务型高职学校。

第二步,从2026年到2035年,学校整体水平稳居西部同类型院校先进行列,进入国家“双高”计划,办学质量持续提升,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在即将建校八十周年时,努力建成职业本科学校。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奋进的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心之所向,未来可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云南   水利水电   云南省   师生员工   学校   区域性   人才培养   党建   全校   职业教育   职业学院   师生   鲜明   独特   技能   优势   特色   人才   学生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