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行长落马记:违规批贷40亿、贪9.7亿,从不收现金,嫌太低端

“有些事做得太不应当了,真是太不应当了......”说完,一名60多岁的男子把脸扭在一边,始终不敢直视摄像机。

他叫孙德顺,说话时正在录制一档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联合央视出品的专题片。

作为前中信银行执行董事兼行长,孙德顺受贿金额高达9.7亿余元。令人发指的是,他曾经为了贪1个亿,违规审批了40亿元的贷款。

这让人不禁感到好奇,这么多钱当时就没有人发现吗?

说到这,就必须要说一下,他从小最擅长的学科,恰恰就是数学。他躲避调查的手法,就跟他的专业知识有关。

对数字敏感的“财迷”

出生于1958年的孙德顺,从小就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去琢磨一些复杂的公式,也喜欢自己出一些数学题。

当别的孩子梦想是当医生、当科学家的时候,他想的却是去银行上班,因为每天都能和数字打交道。最关键的是,在银行上班每天都能摸到钱。

孙德顺对钱有一种近乎扭曲的狂热,这种心理源自于他的成长环境。他一出生就赶上严重旱灾,小时候经常挨饿,饥饿和贫寒既是他读书的动力,也是他腐化的伏笔。

1977年恢复高考后,孙德顺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学的是自己喜欢的经济学,后来他还在工作期间获得了硕士学位。

1981年,孙德顺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担任某网点的柜面出纳。孙德顺并不满足于做个基层人员,他的目标是爬到银行的顶点。

靠着天赋和专业水平,孙德顺此后一步步升职,当过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副行长,也当过交通银行北京管理部的副总裁,他几乎把银行里所有部门待了一圈。

2011年,孙德顺出任中信银行的党委副书记,并用了5年时间升任为执行董事兼行长。

这时的孙德顺,是当时首个从银行网点最基层的柜面出纳,一路升到国有银行总行行长的人,被领导和组织寄予厚望。

花了35年时间,终于从基层爬到管理层顶点的孙德顺,内心不免有些飘飘然。

他觉得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行业里是数一数二的,对银行的各个岗位也都门清,自认为全中国没几个人比他更懂银行了。

在狂妄的同时,孙德顺内心的贪欲也随之被进一步放大,准备把聪明劲用在邪门歪道上。

吹泡泡的人

其实早在2014年年底,孙德顺还只是副行长时就已经腐化了。当时有家出现债务危机的能源公司,又向中信银行申请了贷款。

按理说,银行不会冒险给这类高负债的企业贷款。但这家能源公司的老板私下找到了孙德顺,与孙德顺暗中签订了股权投资协议。

很快,孙德顺利用职权,给那家能源公司违规审批了40亿元的贷款,同时他也从股权协议中获得了1个亿的“好处费”。

动动手就能赚1个亿,连孙德顺自己也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不过后来这种事干多了,他也就对“亿”这个单位麻木了。

2016年,孙德顺当上中信“一把手”后,对放贷这件事更加情有独钟。一方面他刚上任,迫切需要做出成绩服众;另一方面,尝到甜头的他准备利用职权贪腐受贿。

正巧,那两年房价突然开始暴涨,投资房地产就像拿石头砸水花,石头越大水花越大,而且收益周期也短。

相反,中信此前重视的制造业则是长期投资,对于孙德顺来说是“赔本买卖”。

因此,他一改中信此前支持制造业的大方向,转而带着全银行去投资房地产。

不久,中信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压缩幅度达30%,房地产贷款增长幅度则提高了40%。

此外,在主持行长办公会时,孙德顺甚至还急不可耐地命令道:“一定要立刻把制造业贷款停下来,即便有100%的抵押也不行!”

要知道,国家一直主张大力支持制造业,同时防止信贷资金过度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可孙德顺的做法,分明就是在唱反调。

正所谓“钱壮怂人胆”,孙德顺之所以敢这么做,主要还是从房地产商那赚的钱太多了。

房地产商最怕的就是资金链断裂,银行的贷款对于他们来说格外重要,因此孙德顺一直被一众房地产商“围猎”。

其中有家房地产企业隔三差五就给孙德顺送钱,单笔金额基本没有低于1000万的。孙德顺收了钱后,也陆陆续续给这家公司批了共计40多亿元的贷款。

在大力鼓吹房产泡沫的同时,中信银行因为孙德顺的独断专行也没少挨罚。

甚至就在孙德顺落马前一个月,银监会还向中信银行开出了2200万元的巨额罚单,其中19个处罚事项中有13个都涉及房地产,令人触目惊心。

这张巨额罚单,其实也是孙德顺的“催命符”。组织正是通过调查中信银行的贷款项目,才识破了孙德顺的伪装。但这个过程,却并不容易。

三层影子公司,层层把关

在银行干了半辈子的孙德顺,知道如何尽可能躲避调查。他和大多数贪官不同,他受贿从不收现金,因为他认为收现金“太低端”、风险也高。

作为“专业人士”的他,喜欢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钻漏洞,通过签订合同及一些产品项目敛财。

为了一步步把钱“洗干净”,孙德顺费尽心思布置了一个三层结构、环环相扣的“影子公司”体系。

他先是安排了两个跟随他多年的亲信,分别开两家投资平台公司,作为第一层的影子公司。

明面上他们是老板,其实他们都是孙德顺的傀儡。其中一个亲信后来坦白道:

“我就是前台的一个发声者,我后面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孙德顺。主管人员的工资、公司的核心业务等方方面面都是由他来决定,细到相应的份额怎么分配。”

除了这两家投资平台公司外,他还创办了十几家项目公司,即第二层的影子公司。

投资平台公司与项目公司并不会直接进行利益输送,而是各自再开一个空壳公司,通过空壳公司交易。这些空壳公司,就是第三层的影子公司。

这三层影子公司庞大且复杂,孙德顺与不法商人约定好后,钱就会按照计划好的步骤在这三层影子公司中过上几遍。

此外,孙德顺不光用这三层影子公司受贿,还会把行贿的钱,包装成一些合法的金融产品再“投资”回去。

这个手法,就是孙德顺后来为了以防万一,在“影子公司”之上设计的“影子交易”。

不光能进一步从不法商人那获取分红,还能进一步提高整个受贿流程的隐蔽性。

通过影子公司和影子交易,孙德顺频繁与不法商人互通利益,个人账户上却一直干干净净的,看起来毫无疑点。

同样看起来干净的,还有那些影子公司,虽然账面庞大复杂,但上面都是合规合法的正常投资。

孙德顺的故布疑阵,确实给后来的调查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为了揪出孙德顺的狐狸尾巴,办案人员费了不少心力。

“还是你自己有贪心”

事实上,孙德顺低估了办案人员的能力。他精心布置的迷局,其实不过是“马奇诺防线”罢了。

因为办案人员很快就调整了方向,不再跟着他绕弯子,把调查重心从排查账目转为“直捣黄龙”。

办案人员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涉及的账目庞大复杂,但有一个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的致命问题:投资对象中除去大量空壳公司外,基本都是出现过债务危机的公司。

这些公司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在高负债的情况下,从中信银行获得了巨额贷款。

通过这个破绽,办案人员顺藤摸瓜,掌握了孙德顺一系列的犯罪证据。

2019年2月,孙德顺因年纪原因离任退休。但在同年9月,有媒体爆出孙德顺已经失联了。

正当一些知情人以为孙德顺已经携款潜逃时,2020年3月2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了一则消息,决定给予孙德顺开除党籍的处分并将他移交至检察机关。

如此看来,孙德顺在“失联”的那段时间里,其实是被采取留置措施并接受调查了。

2021年2月,随着孙德顺一案愈加明朗,中国人民银行对中信银行开出了该年第一张罚单,中信银行因违反洗钱相关规定,被罚了2890万元。

罚单中的四项违法行为,直指孙德顺受贿洗钱的犯罪事实。

根据调查,孙德顺利用职务便利,多次违纪违法审批贷款,非法收受财物共计9.7亿余元,给中信银行和国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今年2月,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孙德顺一案。

庭审期间,64岁的孙德顺当着庭审人员和30多名旁听群众的面,表示认罪悔罪。最终,法庭宣布此案择期宣判。

值得一提的是,孙德顺今年1月还“上电视”了。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制作的专题片《零容忍》中,孙德顺面对镜头忏悔道:

“从自己所触犯的法律来看,还是自己有贪心,自己也特别会很,可再怎么会很也没有后悔药......”

一审过后,有些网友担心孙德顺会被“轻判”。其实组织在那份通报中,已经表明了对此案的态度:

“系金融领域腐败问题特别严重、性质特别恶劣、数额特别巨大的典型,应予严肃处理。”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孙德顺一案暴露出的问题,也引起了组织的警惕。经过讨论和分析,组织研究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授信管理和风险管理程序,通过专业分析和讨论后,才会审批贷款。

比如中信银行也有贷审会,由贷审会主任领导工作,而贷审会主任必须最后一个发言。

这是为了防止贷审会变成“一言堂”,被贷审会主任暗中操纵、以权谋私,给银行和国家带来损失。

不过这里有个不起眼却致命的漏洞,当时中信银行并没有规定行长不能兼任贷审会主任,因为行长在贷审会中没有审批权,只有一票否决权。

可身为行长兼贷审会主任的孙德顺,无视银行中的规定,不光违规审批,还把贷审会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只要有人对他的审批提出质疑,他就会气势汹汹地打断道:“怎么就不行了?你说不行就不行了?”

如果那人仍“不听话”,孙德顺便会把他调离贷审会,换上自己的亲信。

后来的贷审会,几乎都是走个过场罢了,因为当时银行绝大多数程序都被孙德顺及其爪牙渗透和控制了。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也想出了不少对策。首先,组织明令禁止行长兼任贷审会主任一职,同时不允许行长直接进行干预。

同时,对授信管理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授信、审批等环节由不同的人担任。并且由之前那种行政性质的审批制度,向专家型转变,降低授信风险。

此外,组织还进一步严防死守,进行了派驻机构改革,首当其冲接受改革的就是中信银行。

事实证明这项改革非常有效,纪检监察组短短两年就揪出了81个害群之马。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组织一直在深化派驻机制改革。

客观来说,孙德顺一案促进了金融和司法等领域的改革,使得相关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

但他犯下的罪行不会被这些“功”抵掉,接下来等待他的,必然是冷冰冰的铁窗。

参考资料

[1]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2年01月18日,《孙德顺违规为高负债公司放贷40亿 被质疑后直斥“你说不行,怎么不行了”》

[2]中国青年网,022-01-19,《违规批贷40亿自己获利1亿!孙德顺案重重迷雾拨开》

[3]《环球时报》,2022-02-22,《受贿近10亿!孙德顺受审》

[4]《零容忍》,2022年1月18日,第四集《系统施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中信   行长   中央纪委   亲信   罚单   空壳   低端   制造业   贷款   现金   影子   主任   组织   人员   银行   国家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