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景泰古寺:元代“羊城八景”之一,遗存的一口千年古井很灵

【探寻广州古迹,挖掘人文故事】

白云山自古就是广州的风景名胜和风水宝地,旧“羊城八景”白云山独占三个,即“白云晚望”、“蒲涧濂泉”、“景泰僧归”。“白云晚望”是自然风光,而“景泰僧归”是人文景观,源自景泰古寺。如今“白云晚望”犹在,而“景泰僧归”却不存,仅遗留一口千年古井,传说很灵。

先有景泰寺,后有僧归

在今天白云山西南麓景泰坑的地方,古时这里有一座景泰古寺,旧“羊城八景”之一的“景泰僧归”就是出自这里。

据传,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有个被当时人们称为“圣僧”的景泰禅师因为这位景泰禅师能与鬼神相通,有奇异法术。他原来住在罗浮山上,能够白天来到广州城,黄昏时就回到几百里外的罗浮山。

那时佛教盛行,广州刺史萧昂就把他请到白云山来建寺供佛,但苦于找不到水源。景泰禅师在白云山找水,来到白云山西南麓的地方用禅杖竟然点出泉水。古籍记为“卓锡得泉”,意为直立锡杖于地,地下便涌出了泉水来,后人称为“景泰泉”或“泰泉”。

原本景泰坑这一带没有水源,但自从有了景泰泉后,就在这里建了一个庙宇,称为“景泰寺”,景泰泉水流成的坑便叫“景泰坑”。相传景泰泉很灵验,喝了此泉水后神清气爽,万事顺遂,很多香客慕名前来一尝“神泉”。

“景泰僧归”入选“羊城八景”

自景泰寺创建后,白云山西南麓一带渐渐就成了广州一处游览胜地。当时景泰坑一带,流水潺潺,树木葱茏,古树参天,悬泉飞瀑,山上有景泰寺,半山有僧归亭,深山名刹,清幽绝俗,文人墨客,常常到此寻幽探胜。

每当夕阳西下,在景泰寺或在僧归亭凭栏远眺,只见广州城缕缕炊烟、高楼朦胧、珠江如碧,近看山间曲径通幽,僧人陆续来归,影影绰绰,各有一番情趣。至元代时,景泰寺一带的景色被文人骚客奉为“羊城八景”,名曰“景泰僧归”。

据说,景泰寺山门曾有一幅对联,写得非常有韵味:“烟锁断桥留客立,云封古寺待僧归。”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还有很多描写得惟妙惟肖的古诗句,如“月移云影,足似僧归。”“低头番自望,云送泰僧归。”都是描写寺僧风清月朗之夜归来时情景。

更是有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郑懋纬,他曾写有一首《景泰僧归》诗,诗曰:“山寺净竹筠,藤萝蔓径路。云深僧始归,长啸空林暮。”不仅写出了景泰古寺的清幽,还写出了寺僧在茫茫雾霭之中归来的意境。

景泰古寺已不存,景泰泉犹在

然而,在一百多年后,景泰古寺已近处于荒废状态。至明代时,“景泰僧归”一景也就被踢出了“羊城八景”之外。到明正统十三年(1448),当时的住持德存法师对景泰寺作了修缮,之后景泰寺被更名为“广趣寺”。

到了嘉靖二年(1523),当时的羊城大儒黄佐改寺为书院,曰“景泰书院”。当时的寺僧就迁到光孝寺去了,“景泰僧归”之景也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好在景泰书院随后声名远播,一时间远近才俊之士都来向黄佐拜师,此地也成了岭南有名的书院之一。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黄佐死后,就埋在了书院里面。没有了黄佐,景泰书院随之衰落。

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有位叫正裔的寺僧又把景泰书院还建为寺庙,复名景泰寺。二十多年后,到了崇祯六年(1633),一位乐善好施的乡贤,名叫黄思岩,他把古寺下方的七亩地捐了出来,增建了一座“新景泰寺”(因在景泰古寺下方,故又称“下景泰寺”)。

上‬景泰古‬寺和下‬景泰新‬寺在清代嘉庆年间仍然存在,但到清代末年时,因战乱等原因,两寺相继坍塌损毁,寺破山空,从此湮没。而寺‬中‬那‬口‬很灵验‬的“景‬泰‬泉‬”却‬保‬留‬至今,‬被‬过‬往‬游客奉‬若‬神明,‬顶‬礼膜拜。‬

景泰寺遗址位于景泰坑以北、白云山南坡。自白云山西南门景泰坑柯子岭上山,沿山势东行三公里左右山路可到达景泰寺遗址。此处草木繁茂,杂草丛生,是一处清幽之地,已难觅当年“景泰僧归”之景,但尚存有部分景泰寺建筑地基以及一口“锡泉古井”,大概就是景泰禅师“卓锡得泉”之地。

本文为慕遇城迹作者郑望学原创作品,今‬日头‬条‬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人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景泰   古井   羊城   遗存   禅师   元代   山西   清幽   广州   泉水   书院   年间   千年   白云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