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恶毒点,她就封神了


最近在看《风吹半夏》,不多见的90年代女商人奋斗题材,电视剧的质感还不错。


剧情设计侧重凸显主角有韧性、有闯劲的一面。


赵丽颖饰演的女主许半夏,北上尝试倒卖钢铁,却遇上钢价大跌。


许半夏在90年代背上了几千万的债,硬是强撑住没有精神崩溃,苦熬许久,等来了钢价上涨。



剧里的90年代看起来金光熠熠,时代是最有力的风口,能把一个个拼闯的小人物捧成大老板。


拍出了原著《不得往生》中光明、给人希望的一面。


却隐去了,书中阴暗的另一面:


90年代机遇遍地没错,可往往是与混乱风险并行。


对那时的女老板来说,时代不只是风口,也是压在她们肩头的一担巨石。


要想在男性为主的商海里生存,她们不止要付出同等的拼、闯、意气。


还得付出更多的委屈、筹谋乃至阴狠的算计。


《征服》中的女企业家李丽


01

外貌是她们的武器,这不丢人


原著里的女主许半夏,与电视剧里的版本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


外形。


电视剧版里的许半夏,大红唇大耳环配着一头卷发,着装时髦鲜艳,妆造上是典型的复古豪爽美女。



而原著中的许半夏却是胖乎乎,坐进小轿车时要用上“挤”“塞进去”的动词,外号就是“胖子”。


许半夏原本不胖,但在做钢材生意、操劳起来后身材却越来越膨胀。


一半或许是因为过劳肥,一半是她自己选的。


90年代的钢材生意场里充满了三教九流,且大多数是低学历男性。


大学生毕业的许半夏若是顶着一张温和、书生气的外壳,旁人只会讥讽她不属于这个圈子,不愿与她做生意。


许半夏只能又隐瞒学历,又把自己吃得白白胖胖,这才好与那些粗鲁汉子称兄道弟。



事实证明,这招很有用。


白白胖胖的许半夏,不仅厂长夫人们毫无警惕、邀请她在家里和拆谈生意,夸她笑容可掬、泼辣可亲。


还不会让那些羞于接触女人的技术人员感到腼腆、不肯说话,许半夏交上了好几个工程师朋友,得到了宝贵的经验。


对90年代的女商人们来说,容貌是一项毋庸置疑的资源,且是项因地制宜的资源。


长着和蔼可亲的外形,便走实诚大姐的风格;长着严肃精明的外形,便走实干威严的风格。


via 《红蜘蛛》


有许半夏这种,削弱自己性别特征混入男人帮中打成一团的;


便也会有《红蜘蛛》中的女销售那般,放大自己的外貌特点,不惜把自身纳入谈判条件的。


via 《红蜘蛛》 via 《红蜘蛛》


这是她们特有的筹谋,但却是受外界所迫、不得不为之的筹谋。


在90年代,一个男人去跑生意,不会有人在乎他丑或美、外貌不会影响任何判断,一切都很理所应当。


《风吹半夏》中有位叫冯遇的企业家,外强中干。


明明他是靠结婚,从妻子田玲那接手了老丈人的厂子;明明他对厂务一窍不通,厂子里都靠田玲操持着,生意才越做越好。


可在大众眼中,风光依旧是冯遇的、他才是那个在外应酬的老板,而田玲只算是“贤内助”。


到最后,甚至嫌弃起田玲人老珠黄,劳累苦干不懂爱情,要与她离婚。



如果论才干,当然是田玲更配得上“老板”“企业家”的名号。


但在那个年代,不是每一个有想法、有能力的女人,都有足够的胆量去对抗时代的压力。


一个女人去跑生意,哪怕她们不愿意,基于外貌的刻板标签也会从围观人群的口中飞出来,像苍耳一样粘在她们身上。


《征服》里李丽开高价请刘华强办事,让他去砸一个游戏厅。


刘华强收了钱,却还提出要求,要让身为女企业家的李丽陪他一晚。


李丽冷淡、毫无波澜地接受了这一要求,然后抛之脑后、继续自己的工程。



这个要求对于他们之间的合作来说,其实根本不必要、也不重要。


刘华强并非是有多迷恋李丽的美貌,在这之后没多久,身为地痞的他立刻搭上别的女人。


他提出这一羞辱性质的要求,无非是拿捏准了李丽的弱势地位。


她找不到更公开、专业的商业手段去对付自己的对手,也没有足够完善的法律法规去保护自身。


在那个行业混乱、权钱交易、暴力交易交织在一块的时代里,谁也没有理由宽容谁、放过谁。


少有彼此通融,多是互相为难。


那些能把外貌变成资源、加以利用实现目标的女老板们,且不论她们的行为道德与否、合规与否。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她们都付出了豁出一切、博取利益的决心。



02

她们有狠辣手段,才正常

其实早年间世纪初的影视剧里,女老板、女商人的形象非常常见。


《红蜘蛛》中继承父亲事业,一己之力支撑起剑飞集团的李剑飞。



苦情戏《女人不哭》中的章子君,从柔弱少女一路开起饭店酒店。



乃至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都要安排一个通过经商、翻身成功的小保姆。


靠着勤劳肯干攒钱开了个小饭馆,而后她又把小饭馆改成小杂货铺,再把小杂货铺变成麻绳厂,之后麻绳厂变成工艺美术大楼,而工艺美术大楼后来又变成了垃圾处理中心。


毕竟下海经商,是90年代到世纪初的时代命题。



然而不管是早年的大部分国产剧,还是近几年的《鸡毛飞上天》、《风吹半夏》,都有意无意地藏着一个问题:


把90年代的商海想象得太规整有序。


同时也就把女商人群体的处境,想象得有些轻易。


像《女人不哭》中,剧情原本给女主章子君安排了极为蹉跎、困顿的身世经历。


她被人卖过、进过监狱,18岁时被要求嫁给60多岁的老头。开饭店时多次被人陷害,还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男性欺骗了感情。


历经了这么多人情冷暖、看到过人性最丑恶一面,结果剧本给章子君选的结局是:


“凭借着善良爱心、坚韧自强走向幸福”。


打着女商人的旗号,最终塑造出来的却是个中国版大长今的故事,想象中钢铁心志、决策果断的女商人形象没有出现。


但不可否认的是,章子君被美化成历经劫难、最后却原谅一切的高尚形象,确实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朴素向善价值观。



现实中倘若真有章子君般的人物,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却始终怀有仁善、温柔、公正之心,我一定为她唱赞歌、歌颂这高贵的品质。


但你我都清楚,章子君终究是理想主义的构想。


电视剧《风吹半夏》在改编原著《不得往生》时,不仅改了名字,也隐去了女主许半夏狠辣手腕、不管不顾的一面。


原著名“不得往生”,来源于一位老人对许半夏恶狠狠的诅咒。


当时她做废钢生意,需要一块堆场,也就是堆放、存储钢材的场地。


她看上了一片未开发的滩涂地,原本是诚心去谈价格,没想到对方在猛然意识到这片滩涂的价值后坐地起价。


“少有彼此通融,多是互相为难”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许半夏看中滩涂,本就抱着村里人不懂价值、租金低的期望;村里人坐地起价,打的是能敲一笔是一笔的不体面算盘。


都是为了利益,双方都不够光明磊落。



在这样的情形下,许半夏愤懑地提了个建议:


“我还真想刻毒一下,雇人往泥涂上浇上些什么,废了这片滩涂,叫他们算盘子打不成。”


听说朋友有渠道搞到废油后,许半夏立刻拍桌叫好,吩咐对方赶紧动手。


没过几天,许半夏就接到了村里人哭天喊地、说滩涂被毁了的电话。



现场整个滩涂都被染成了黑色,远近一片死寂,海鸟在滩涂上跌跌撞撞。


许半夏的提议,造成了一场局部的生态大劫难。


一位老太太颤颤巍巍地立在一边,念念有词地咒着“不得往生”。


许半夏看到惨状后心中内疚,回家后搜了“不得往生”什么意思,发现是比“不得好死”还厉害的诅咒后,反而哑然失笑。


“海滩毁都毁了……她许半夏又不信佛,咒她活着时断子绝孙她还会震动一下,往生?今生还顾不过来呢。”



这段十分能体现许半夏阴狠商人一面的剧情,在电视剧里被改成了她毫不知情。


两位死党背着她污染了滩涂,许半夏并未沾手,并在时候大发雷霆、斥责死党。


我可以理解电视剧如此改动的原因,比如它或许能让许半夏这个角色纯粹、讨人爱,整体更正向完整。


但同时也遗憾于,它没有体现出角色本身、以及时代本身更复杂的一面。




03

野蛮本身,也是一种魅力


《风吹半夏》经历过两次改名,一次是改掉原著《不得往生》的名字,改成了《野蛮生长》。


后来最终定档,又改成了《风吹半夏》。


在网上看到一句影评,对此分析归纳的很有道理:


站在底层劳动者的角度,是“不得往生”;

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是“野蛮生长”;

站在时代的角度,是“风吹半夏”。


而这三个角度不论缺失哪一个,都无法完整地构建、还原出混乱但充满机遇的90年代。


以一个极端例子,《征服》里的李丽来说。


她原本在派出所里当临时工,眼看着拿不到正式编织,干脆下海经商。


心细胆大,小职员却看中了房地产的大生意。


善交际、会说话,见了政府内的领导后露出端庄笑容,拿下体制内的工程项目。



同时又黑白通吃,敢单刀赴会一个人去和黑帮小混混谈判。


这是她作为一个女企业家的“野蛮生长”。



但同时,她为了获得贷款,不惜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了身体心智有残缺的石亮。


只因石亮是银行副行长的儿子,能为自己搭桥牵线。


而李丽私下寻仇报复,找人把刘华强的弟弟砍成重伤,最后也成了刘华强犯下多起命案、牵扯无辜的导火索。


这些,是那些小喽啰、小人物视角内的“不得往生”。



而把视野从李丽、许半夏这些具体的商人角色上抽出来,你又能看到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板。


她们“野蛮生长”的背后,是常处于浮躁急切阶段的中国商海。


在被重农抑商的思维压制千年后,中国商人在极短的几十年时间内,被骤然推上了资本市场并开始与国际商人进行鏖战。


谁也算不清楚,在一个秩序尚未建立的市场上,会出现多少黑色、灰色或其他种类的交易与磨难。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环境里,许多人凭借着本能、追求着直接目的。



举个真实的例子,90年代发生在郑州二七商圈的“中原商战”。


说是“商战”,但内里剖开讲述出来,或许不少人会产生“就这”的怀疑。


起因,是郑州彼时的六大商场之一,亚细亚商场投资了几十万做广告,相当于当时其他商场全年广告费之和。


第一个喊响“顾客至上”的营销话术,请来众多美貌少女担任售货员,还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琴台等等。


甚至雇用飞机来撒彩券,营销大获成功。


亚细亚商场人多到被迫提前关闭,90%以上的货物已经售出。



当时为了应对亚细亚,郑州的另外五家商场决定联手对抗。


二七商圈上演了不计成本的价格战,售价比进价还低、亏本卖货;


又掀起服务内卷,你有仪仗队我有歌舞队,你的售货员要懂营养学,我的也不甘示弱。


而亚细亚也不服软,声称让利50万拉开商战。


以至于央视都特意为此拍摄了纪录片,轰轰烈烈闹了7年。



如今我们置身事外,很轻易就能看出当年这场商战的不合理之处:


毫无底线、简单粗暴的价格战怎么会长远?


90年代大家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整体有限,哪有那么大的消费市场?


这场商战的过程,缺少精细、专业化的市场调研与盘算,更多是直接粗暴地对抗,侧面反映出当年企业管理的粗糙。


最后1998年,亚细亚就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其他几家商场也逐渐衰落。


“野蛮生长”的商战没有赢家,但后来,却被无数学者视为研究案例,认为它奠定了我国现代商业发展的基础,是个里程碑事件。


这便是时代视角里的“风吹半夏”。


一个匆忙混乱、充斥物欲机遇的90年代,最后留给我们的东西。



原著里的《不得往生》其实不只是一句诅咒,同时也是线索,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注脚。


许半夏盘下滩涂后,她的好友小陈为她打理,却因为长期生活在受到污染的环境中诱发绝症。


她第一次痛彻心扉地为自己犯下的错后悔,“不得往生”的诅咒落在了好友身上。


后来许半夏发达了、在这建起大工厂,她请全村人吃酒席,还承诺赡养所有孤寡老人,以此在内心赎罪。


许半夏特意在酒席上去找当年那个诅咒的老太太,这一次,那位老太太说听说了她做的大好事,每天都为她在菩萨面前念经。


“保佑你发财利市,长命百岁。”


终究,是与许半夏彼此和解了。


处在那个时代里的人,不管是底层劳动者还是许半夏们。


每个人都经受了混乱的折磨、巨石的重压,同时又乘着东风摇摆直上。


如今我们回忆90年代,觉得它野性而富有魅力、处处是黄金,是因为混乱最终带来了好归宿。


可那个时代富有魅力的不只是黄金,还有“野蛮生长”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滩涂   亚细亚   章子   红蜘蛛   半夏   商战   原著   恶毒   外貌   野蛮   商人   生长   混乱   生意   年代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