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盘山的摄影业发展脉络

1839 年8月19日,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购买了达盖尔摄影法的专利,并将此工艺公诸于世,宣告了摄影术的诞生。因此这一天被定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墨经》中就纪录了小孔成像现场:“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大概意思是讲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了倒立的影。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对外开放。随后,大批外国商人与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盘锦境内的摄影业还要从民国开始计算,民国十六年(1927年),有一位武姓商人在盘山县县城创办照相馆,取名“义合斋”当时有两间门市房,约有面积80平,有照相机一台,从业人员3名。1944年,赵明买下“义合斋”,更名为“丽荣照相馆”,但仅仅经营两年就转手给尹继德。

1938年伪满时期,张庆珩从营口聘请摄影师尹继德,徒工张德魁在今天双台子区都市医院附近成立了“荣华照相馆”,摄影房间两间,约有80平,设备有木架相机一台,外拍相机一台,生意相比“义合斋”更加兴隆一些。4年后,张庆珩将照相馆卖给张德魁、张潭富经营。

1953年,于春茂、何启田合资在今天的双台子区内开设“洪升照相馆”。当时照相馆内有摄影机两台,外拍机一台。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盘锦境内成立的第一家照相馆。

1956年,公私合营时期,对盘山境内的三家照相馆进行改造,名为光明照相馆。公方代表杨兴华、私方代表为张德魁,1958年,盘山境内照相馆业全部过渡为国营,盘山光明照相馆改名为明大照相馆,1966年又改名为东风照相馆。当时照相馆主要推行和照片上色等工艺。当时除了城里居民在这照片外,还有周边公社的社员、学生来此照相,特别是中学毕业生的集体毕业照都来此拍摄。

70年代,盘锦地区商业局在今天的双台子区内又建立新光照相馆与站前照相馆。1980年至1984年之间,盘山县商业局调整国营照相网点,先后成立了辽河、新工两个照相馆,之后又撤销新光照相馆,成立照相总店,下设站前、东风、辽河、新工共4个照相部,当时有职工110人,照相器材36台,其中国产木制相机8台,外拍机器8台,放大机5台,“135型”“120型”照相机共15台。这些设备在当时不仅很先进,在全省来说也是名列前茅的。

改革开放后以后,特别是盘锦建市后,照相业不仅有国营、集体,个体的发展也从城市慢慢走向乡村,1989年,双台子区饮食服务公司贷款31万用于进口日本产彩色扩印机一台,成立了盘锦市第一家彩色扩印中心,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儿童生日拍摄彩色照片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2000年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件平常事,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在特殊日子才去照相。许多照相馆都是当时的流动照相摄影师们所开。为了弥补室内拍照的不足,摄影师在室内添加了各种各样的风景背景。人们照相时,除了有塑料花、盆景做摆设外,还能自主选择照相用的各种衣服,渐渐地就出现了婚纱照。现在照相机不仅走入了普通人的家庭,连手机也都自带照相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子区   盖尔   辽河   盘锦   新光   盘山县   商业局   东风   小孔   光明   照相馆   台子   脉络   照相机   摄影师   境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