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七堂课!

当下,隔代教育在我国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多,让爷爷奶奶参与到照管孩子的大军中来,也能够达到一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从老年人的角度来分析,老人退休后,享受祖孙相伴的天伦之乐,还能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心情更加愉悦。

老年人没有工作压力,再加上隔辈亲,对孩子倾注了真实丰富的感情,对孩子进行的教育督导也比父母更具有耐心。另外,老年人自身还有一种童心,在心态上比年轻父母要平和得多,很容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对祖孙两辈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老年人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上去观察、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特点和动向,并加以鼓励和引导,对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小缺点,也能及时发现并纠正。

第一课:引导孩子自己动手

有一些老年人 “心太软”,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进行 “一条龙”“全方位”“系列化” 的服务。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同温室中的花朵。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应成为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重要的必修课

爷爷奶奶如果想锻炼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该多让孩子 “自己来”,让他们自己面对各种问题,在不断磨炼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引导孩子“自己来”。小孩子很会看大人的眼色,特别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动不动就和爷爷奶奶耍赖,大人一心软,就屈服于孩子的要求,为孩子代劳了。对于孩子能自己做的事,爷爷奶奶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比如说 “奶奶相信你能做好。”“这点小事难不倒你这个男子汉” 等等,让孩子不自觉地受到刺激,积极地去独立完成。

对于那些孩子无意识要去做的事情,爷爷奶奶可以适当启发,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说 “隔壁的妞妞都会叠被子了,你会吗?要不咱们试试?” 这样孩子就会很愉悦地接受自己动手的建议,并逐步形成一系列的好习惯。

如果孩子想自己动手,老年人没必要总是太操心。就算是看到孩子做得不对或是丢了什么东西也可以先不管,放手让孩子去做。这样的做法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在自己动手尝试中获得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经验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它们都会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

另外,爷爷奶奶要尊重孩子的各种正当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看法。遇事多跟孩子商量,多听他们的意见,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放手让孩子接触社会生活,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受各种各样的磨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课: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孩子的思考能力越强,求知欲望也就越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创造力就越突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

爷爷奶奶可以巧妙地提出观点,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据理力争,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看法,强化逻辑,懂得如何真正地、自信地发问。老人可以启发孩子在友好的气氛中阐明他的想法,找出足够的理由来反驳。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孩子是据理力争而不是毫无缘由地吵闹,这样才能合理顺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让孩子养成 “如果……” 的思考习惯,时间长了,他就会在同一时刻考虑几种不同的选择。当孩子冲动地建议一项不太合适的举动时,爷爷奶奶要制止他,让他认真考虑一下如果那么做会发生什么,请孩子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那样做不合适。久而久之,当家人不在身边或是周围没有人帮忙的时候,孩子就会三思而后行,不再莽撞行事。

第三课:引导孩子照顾别人

爷爷奶奶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来照顾自己。当关心和被关心的位置颠倒了以后,两者的关系就会立刻发生质的变化。从让爷爷奶奶关心孩子,演变成孩子关心爷爷奶奶,孩子有了关心照顾的对象,身上担负了责任,自然就会有明显的进步。

家里有老人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机会。不要把孩子交给老人,而是让孩子关心老人,让他们来照顾老人。通过让孩子照顾老人,还可以让孩子设身处地地体会到爷爷奶奶照顾自己时的艰辛,对爷爷奶奶增添更多的关心和感激,祖孙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这些照顾也是对孩子自身能力一个很好的锻炼。

孩子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坚强,克服软弱的坏习惯;当好多孩子还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殊待遇的时候,这样的孩子往往已经开始自己洗衣服做饭了;当不计其数的家长守在学校门口等候娇滴滴的孩子放学的时候,这样的孩子一个人上下学回家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爷爷奶奶自己可以引导孩子来照顾自己,比如在家里做家务的时候有意识让孩子给自己帮忙,递衣架、买东西、搀扶老人等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即使爷爷奶奶自己完全能做的事,也可以交付给孩子,并告诉孩子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这些事做不了,你长大了,肯定会做得很出色的” 等等,通过这样的暗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肩上沉重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让孩子照顾老人的时候,爷爷奶奶要给予恰当的夸奖和赞扬,如果长时间让孩子来照顾自己,却不给孩子一点鼓励、认可和夸奖,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委屈,认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无足轻重,从而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爷爷奶奶要在孩子照顾自己的时候认真地说谢谢,让孩子的努力得到认可。如果孩子做得不够好,爷爷奶奶也要在肯定孩子的同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绝对不能训斥孩子,让孩子觉得受累不讨好。

另外,爸爸妈妈也要看到孩子在照顾爷爷奶奶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看到孩子帮助爷爷奶奶做事要真诚地赞扬,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孩子做出正面积极地评价。让孩子对自己的这些行为有更准确到位的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素养。

第四课:引导孩子学会表达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看法、见解和心事越来越多,倾诉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老年人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倾诉,给孩子认可和接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孩子表达能力比较差,在说自己的想法、需求和见解时,经常会语无伦次。孩子的思维也不具备条理性,因此家长不太容易了解孩子的意图,甚至会不耐烦。如果经常以这种态度对待孩子的倾诉,就会产生反作用,让孩子产生自卑甚至自闭的心理。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必不可缺的条件,爷爷奶奶要通过听孩子讲话,鼓励孩子开口说话,从而使孩子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也让爷孙两代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聪明的爷爷奶奶要表现出你在全神贯注地耐心地听,不管孩子讲的是什么,爷爷奶奶都要表示出喜欢,并从语气、眼神和心态上给予孩子暗示,让孩子知道你是感兴趣的。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其实是对孩子巨大的鼓励。

孩子在发表观点时,如果说的是正确的,爷爷奶奶一定要给予赞扬和肯定,如果有不对的观点和见解,要用合适的方式启发孩子,切忌粗暴地斥责和不耐烦地敷衍。

爷爷奶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讲出他不愿意讲的事,鼓励孩子用心去和自己交流,这样爷爷奶奶能够给孩子建起一个心理疏导和发泄的通道,让孩子把心理的不快和抑郁都发泄出来,帮助孩子的内心世界达到平衡与和谐。

孩子渴望受到大人的关注和尊重,但这种心理渴望往往难以明白无误地向大人们表示,于是他们采用那些较为 “隐讳” 的手段。对爷爷奶奶来说,悟出其 “言外之意”,听出其 “弦外之音”,识别出其 “真情实意”,是非常重要的。爷爷奶奶可以提炼孩子说话的要点,不时地总结、重述或复述孩子的讲话内容,包括他的感受和导致这种感受产生的情境原因。孩子讲话仅仅得到倾听和理解是不够的,他还需要爷爷奶奶用语言对他所说、所想及所感的事情作出全面具体的反应。爷爷奶奶在仔细听取孩子的诉说并观察他的面部表情后,爷爷奶奶要试着对他的感受进行猜测和确认,多测几次也无妨。讲话时要对孩子有足够的尊重,不能颐指气使,要保持冷静,且语速要缓慢。当猜测不正确时,可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行纠正。

讲话中最让孩子扫兴的就是 “我早就知道了”。很多时候孩子才说两句,大人就不耐烦了:“早知道了。别烦我!” 这样孩子肯定会不开心。因此这样的话一定要避免。

第五课: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孩子做事情拖拉磨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爷爷奶奶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孩子改正做事拖拉磨蹭的习惯。动气不如动心,爷爷奶奶要花心思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让孩子不磨蹭,爷爷奶奶自己本身首先应尽量避免拖拉的习惯,如不在厕所里看书报杂志,早上不睡懒觉,不坐在客厅无休止地看电视等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自然也会避免拖拉的坏习惯。

对于做事拖拉的孩子,爷爷奶奶可以先将孩子的毛病一一列出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什么会做事拖拉。再设计一张成绩表,记录孩子做一件事最初时间和完成时间,几天总结一次,孩子有进步要给予表扬和奖励,没进步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这样把拖拉具体化、形象化,孩子更容易改正这个坏习惯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很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老人平时看电视、打电话、聊天等等,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的学习效率降低。因此,爷爷奶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主动缩减看电视时间,打电话的时候控制好声音,防止干扰孩子,奶奶在做家务时也尽量防止发出很响的声音。环境好了,孩子学习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拖拉的现象自然也就减少了。

针对孩子爱拖拉的习惯,可以给他定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如安排的事情没做完不许看电视,家庭作业没按规定完成不许上网,帮父母买东西超过了时间 “功劳” 减半等等。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屡屡 “犯规”,但爷爷奶奶决不能迁就和屈服。小孩子也许嘴上嘟嘟囔囔不高兴,但会逐渐改变拖拉的坏毛病。爷爷奶奶要做到时常关注和督促孩子,让孩子把拖拉的习惯彻底改掉。

有时候对孩子使用硬性规定的办法来达到改掉磨蹭的目的也是很有效的。爷爷奶奶首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某项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孩子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不惜马上停止。比如吃饭,到时间如果孩子还没吃完,爷爷奶奶就把饭菜收起来,并且对孩子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 这样孩子就会形成紧迫感,尽快做完该做的事。

第六课:教会孩子知错就改

孩子难免会犯错,惩罚要适当,爷爷奶奶到底应该怎样适当地惩罚孩子呢?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对孩子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能对孩子起警示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从而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好品质。

惩罚孩子太轻起不到作用,太重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因此爷爷奶奶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敷衍了事,又不能罚得太重

爷爷奶奶可以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明确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爷爷奶奶可以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孩子犯错误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当孩子真正犯了错误的时候,爷爷奶奶一定要按规则上约定的措施对孩子进行惩罚,千万不能手软,这样才能树立爷爷奶奶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惩罚孩子之前先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如孩子乱丢东西,家长就应该先让孩子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让他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怎样做会受到惩罚。爷爷奶奶千万不能说 “自己想去吧” 这样模棱两可的话。

爷爷奶奶要赏罚分明,该奖时就郑重地奖,让孩子体验到喜悦,该罚时要及时果断地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爷爷奶奶总是心疼孙子,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随即又来安慰他,或者用钱物或食品来哄他,也就是俗话说的 “打一棍子再给一个蜜枣”。这样的行为往往会使惩罚前功尽弃,所以爷爷奶奶一定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两者不能混淆

爷爷奶奶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就应立即对他进行相应的惩罚,绝对不能拖延或者事后不予追究。如果当时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方便惩罚的时候,爷爷奶奶可以事后及时地创造条件和情景,和孩子一起总结回顾当时的言行,让孩子正确认识错误并改正

很多爷爷奶奶喜欢没完没了地教训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就一个劲地唠叨。孩子因为害怕家长,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违心地说“听见了”。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爷爷奶奶又会说孩子 “把我的话当耳边风”。家长的唠叨太多会让孩子分不清主次,甚至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惩罚孩子点到为止

很多家长喜欢把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倒出来,训孩子时不忘东拉西扯、横牵竖连,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而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心想反正自己一无是处,感觉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干脆破罐破摔,不改了,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爷爷奶奶惩罚孩子一定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千万不要翻旧账

第七课:消除孩子和父母隔膜

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这段时间父母的爱缺席了,即使后来弥补,双方的关系就算再融洽也都会有点陌生感,甚至等孩子长大了,自己在父母家里也会觉得孩子和爷爷奶奶亲近,自己是个外人。

隔代教育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亲子之间因空间距离而产生了心理距离。早期的亲子关系很重要。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说,早期是亲子之间建立亲密感的最佳时期。孩子正处在最幼小无助的时期,对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来自其照料者,此时谁给予孩子最多的关爱,谁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在完全的隔代教育中,父母很难成为孩子的 “第一位”,如果情况没有及时改善,孩子将在日后与父母的相处中依然处处有所保留。

那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防患于未然呢?

爷爷奶奶平时要多给孩子讲讲父母的故事,包括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对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激发孩子对父母的好奇与尊敬,以便以后的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与亲近。年轻父母也不能松懈,要争取多找机会和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听了爷爷奶奶的话可能会去询问父母,以确认事情的真实性。这时候爸爸妈妈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多多配合爷爷奶奶原来讲的话,给孩子良好的印象。

作者:廖宁燕

本文刊发于《新天地》2022年第5期

编辑:覃文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拖拉   老年人   家长   老人   父母   事情   习惯   能力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