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穷教员

民国时期,尤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战祸频仍,国家财力枯竭,连公教人员的生活也相当清苦。所谓“公教人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与教师吧。当然,公务员只指一般没什么权势的小职员,大官僚显然不在其内。而他们之中,“尤以中小学教员为甚”(喻血轮《绮情楼杂记》)。抗战胜利后,上海有个穷教员,住在一个亭子间里,教书之余,还搞些副业——写写文章投投稿,以获得一些“润笔费”,却仍然不能解决温饱。于是,他便制作了一副对联以自喻苦况:

“伤心亭子间中,黯淡电灯,替学生改么呢的了;

埋首故纸堆里,凄惨稿费,为举家供柴米油盐。”

这副对联用“亭子间”对“故纸堆”,用“黯淡电灯”对“凄惨稿费”,用助词“么呢的了”对名词“柴米油盐”,读着这副对仗工整的写实联,怎不令人叹息!

当时又有个署名“昭陵叟”的作者,以新乐府的形式作了一首《教书苦》:

“教书苦,教书苦,

舌焦唇敝,搜肠枯肚,

兀兀终日,无问寒暑。

一年薪俸几何多,

仰事俯蓄而无补。

既不如老农,

又不如老圃,

复不如行商,

更不如坐贾。

妻寒不能暖,

儿女不能抚。

有钱之人嗤以鼻,

邻里乡村羞与伍。

况复末世趋颓风,

今日人心已不古。

教育居然有派系,

不论人才论门户。

洁身自好遭排挤,

曲事逢迎得称许。

怀才慎勿露锋芒,

恐防校长猜疑汝。

今年未了患明年,

明年教书在何所?

君不见大学教授亦闹穷,

纷纷还闻解聘中。”

平心而论,抗战之前,无论是“公教人员”,还是其中最苦的“中小学教员”,他们的待遇还是过得去的。然而,抗战之后,随着内战的失败、经济的崩溃,他们的生活就苦不堪言了。从这首《新乐府》中,人们看到,中小学教员不但工作辛苦,而且收入极低,甚至不如种田的、种菜的,更别提经商的了!他们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社会地位自然极低,甚至“邻里乡村”都“羞与伍”,如此看来,堂堂教师,与古时候的“九儒十丐”,又有什么区别?再来看看教育内部,他们的工作环境是“不论人才论门户”,是“洁身自好遭排挤”。何况,就是这么一份连养家糊口也很困难的职业,还朝不保夕,必须为“明年教书在何所”而犯愁呢。这些“语语辛酸”、令人“不忍卒读”的字句,不是以吃粉笔灰为生的当事人,怎么写得出来!

其实,随着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的失败,国统区百业凋弊、物价飞涨,经济崩溃已成定局。在那样的大环境中,除了中小学教员,其他行业的芸芸众生,不也在苦难中呻吟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教员   公教人员   亭子间   洁身自好   乐府   养家糊口   柴米油盐   稿费   中小学   电灯   民国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