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旗 袍,不 为 人 知 的 一 面

中 国 旗 袍,不 为 人 知 的 一 面

我们对旗袍有一种浓厚的情结。


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服装,那么,民国女性的衣柜里一定少不了这一件旗袍。



今天,跟小印一起来了解一下旗袍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吧。





旗袍其实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旗袍可谓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服装。


当时几乎人手一件,为了交际需要,还要经常更新旗袍款式。




宋美龄赴美国寻求抗战支持,全程穿旗袍,特别是在美国国会演讲时,一袭黑色缎面旗袍的形象,登上了美国各大杂志,让欧美大开眼界。



旗袍有何魅力,能在民国时爆火,甚至走向世界?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旗袍成功的融入了实用的西方元素,又没有丢掉自己的传统特色。


虽然被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但旗袍实际上是一种中式外表下的西式穿用。




1914年协和贸易公司广告


外表上,旗袍仍坚持了廓形、盘扣、立领等中国传统要素,“开右衽”的习惯也被保留下来,构成了旗袍独特的审美形式。


盘扣和旗袍上的花纹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琵琶扣,刺绣、钉珠、镶、嵌、滚等传统工艺。



同时,开衩带来的时隐时现的效果还是中国所讲究的含蓄美。



结构上,旗袍引入了西方的胸省、腰省、肩缝和装袖,更加立体。


中国服装重视二维结构,也就是以人体站立时的静态姿势为设计标准。


所以中国服装不强调款式,而是强调精细的工艺,人和衣服之间空隙大而显得宽松。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的衣服大多是宽袍大袖和裙子,并且向下垂。



而西方服装注重和人体的完美结合,因而经常通过复杂的结构突出人体曲线和三维效果。


“省”就是把平面布料包裹立体的人体产生的多余的量去掉,引入这个可以让衣服更贴合人体曲线。


装袖意味着衣服和袖子不再来源于同一块布料,要分别做好后缝在一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旗袍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明显影响,从A字版型变成了X型,袖口收缩,裙摆向上提,整体上已经类似于西式的直腰女裙,突出了人体曲线。


出现了简洁的抽象几何风格的花纹。



中西结合使旗袍既有新式精神,又不会让保守派难以接受,受众极其广泛。




另外,旗袍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爆火离不开西方月份牌广告的影响。


二十世纪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月份牌广告就是他们倾销商品的重要推广渠道之一。



月份牌广告用摩登美女为商品打广告,旗袍是画中最主要的服装,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时尚风潮和外来的生活方式,里面的穿搭成为当时上海女子的模仿范本。


可以说,没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就没有如今的旗袍。





你以为的旗袍不是真正的旗袍?


我们今天觉得旗袍对身材要求极高,不能有赘肉和小肚子,风格也是婀娜、妖娆的。


但旗袍当年可是所有女性的衣服,普及程度就和我们今天穿牛仔裤一样,什么年龄,什么身份都能穿。


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旗袍和我们现在认知里的旗袍还大有不同,会更加接地气。




网红旗袍


民国初期的旗袍是马甲式的。


长到脚背,内搭倒大袖的短袄,下半身呈“A”字型,有严冷方正的感觉,并且里面配裤子穿。


仍使用传统的平面剪裁方式,衣服和袖子取自同一块面料,轮廓宽大平直。



这是由于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女性开始反抗身体束缚,比如天乳运动,意识到高领会影响脖子运动后,旗袍的领子便降低了一半左右,变成了小立领。


同时她们试图从家庭主妇的角色中挣脱。


服装也从清代的为制度而生,等级森严,转向了为人所穿。



1926年左右,马甲和短袄合而为一,形成了上海新式旗袍。


还有模仿男装袍子的直腰款。




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旗袍并不会过分强调腰线,下摆逐步提升到了膝盖。


当时女性初步从身体束缚中解放出来,渴望和男性一样的权利,因此服装进入了“女男孩时期”,审美偏向于模糊性别。



后来,出现了“扫地旗袍”,虽然开衩升高,但也不会开至大腿根,下摆宽松,更加利于活动。




旗袍不再只是追求自由与平等权益的思想符号,更成为了女性装点取悦自己的时装。


毕竟,女性好不容易才解放了身体,又何必重新把自己箍在一个紧衣服里。


1934年,阮玲玉


可以说,旗袍已经不仅是一件普通的服装,更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平等的追求。


民国时期,旗袍样式更新之快堪比快消品,并且在长短之间极限拉扯。


作家曹聚仁说:“一部旗袍史,离不开长了短,短了长,长了又短,这张伸缩表也和交易所的统计图相去不远。”


《良友》旗袍的旋律


但与现在有些旗袍过度追求性感不同,当时的旗袍就算腰身收紧,也强调的是修长和实用性,偏直筒,女性穿上的状态是放松的。


而现代,旗袍更多变成了一种礼服,在正式场合穿,或是影视中的道具服装,装饰性远远大于实用性。




现在流行的新中式,则是把旗袍元素融入到了设计中,完整意义上的旗袍在日常越来越少见到。





复古还是灾难,区别在哪里?


能在电影里把旗袍穿出民国的韵味不容易,所以有很多女演员通过旗袍角色一“角”成名。


《花样年华》里优雅内敛的苏丽珍,《金陵十三钗》中冷艳的玉墨、《色戒》中“美丽却单纯笨拙的女人”王佳芝.......



都是经典的旗袍美人。


可在《声临其境》里马思纯的旗袍造型却被网友吐槽像是上台前临时借的衣服。



把旗袍穿出精气神需要什么条件?


首先,旗袍对身形要求很高,


最理想的状态是高挑丰腴但不粗笨,身材匀称又有曲线,


大骨架并不是显粗笨的根源,大骨架的人也不是一棒子打死不能穿旗袍,大骨架表示:我不背这个锅。


巩俐、宋佳都是大骨架里穿旗袍很惊艳的。



只是大骨架会对身体的曲线和线条有更高的要求。


扁身材(侧面看较薄)或者锁骨,肩膀,脚踝有一点骨感会弱化大骨架的缺点。



而马思纯,大骨架和圆身体都占了,造型师还给弄了个披肩把腰线遮住了,属实是把雷踩了个遍。


另外,小骨架虽然不会显粗笨,但有撑不起来的风险。


吴谨言、周冬雨就是过于骨感了。



更重要的是气质。


旗袍造型出彩的女星眼中都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故事感,这傻白甜绝对穿不出来的。


旗袍和有古典美的脸更适配。



发现了吗?这些女星脸型周正圆润,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留白,线条流畅,长相寡淡,但都是“氛围感美女”,比较有东方美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外国人穿旗袍总感觉哪里怪怪的,就算是混血感越来越弱的Angelababy,也会因为五官太密集而穿不出旗袍的韵味。



还有一个小细节,黑色或深色发色和复古妆容才是最适合旗袍的,浅发色基本上都水土不服。


当然,演员在电影上穿的旗袍又和生活中的旗袍不同,《花样年华》里的旗袍就太紧,日常没办法穿。



旗袍的款式之多足以让我们根据身材扬长避短,并且随着新中式的流行,改良旗袍也样式翻新,还出现了复兴古法的旗袍,对身材和场合的包容度更高了。


旗袍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旗袍化作了一种独特的设计元素,继续保留在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粗笨   骨架   旗袍   中国   曲线   身材   衣服   人体   女性   服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