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变形记”:从脱贫户到乡村振兴领路人

大雪过后,寒意更浓,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贾嗣镇崇兴村的祥禾鲜农业股份合作社,却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

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围在机器旁边熟练地进行泡菜的装袋、封装,厂房里整整齐齐地放着即将运往各地的泡菜产品,不远处的工人们忙着安装新的设施设备。

“现在我们的泡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抓紧生产的同时,我们正在扩大规模,建设二期厂房,预计明年初就可以投用,年销售额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合作社负责人王勇信心满满地介绍。

时间回到2005年,在中心城区经营蔬菜批发生意的王勇和妻子殷晓兰在一次收菜回店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夫妻二人双双落下残疾,这对于正值青春的他们来说,无疑是天塌下来了。

多年的治疗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虽然夫妻二人勉强能够干活了,但一家人的生活仍然非常拮据。2014年,在镇、村干部关心下,王勇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享受到贫困生助学货款和教育减免政策,夫妻俩参加了新农合和精准扶贫医疗险,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有了政策的扶持,两口子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二人起早贪黑地收菜卖菜,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家庭收入也在不断地增加。2015年底,王勇一家顺利脱贫。

摆脱贫困的王勇和殷晓兰对贫困生活的滋味深有感触,想到家乡还有一些残疾户和贫困家庭,两口子决定回到老家,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通过动员乡亲们种植蔬菜,并以不低于市场价格的标准从农户手中收货,夫妻二人帮助农户的农产品实现应销尽销。

2016年底,蔬菜市场供过于求,鲜菜价格下跌,出现滞销情况。为了不影响农户的收入并降低自己的损失,夫妻俩一合计,决定把滞销的鲜菜做成泡菜,缓解滞销压力。向专业人员悉心求教后,两口子掌握了制作泡菜的技术,几个月后农户滞销的鲜菜摇身一变成了市场畅销的泡菜。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夫妻俩尝到了甜头,决定从卖鲜菜向卖泡菜转型。但相比卖鲜菜,泡菜制作流程和工艺更复杂,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光靠两个人是不行的,于是夫妻俩有了创办合作社的念头。

2017年初,在镇、村两级指导下,他们组织村内含58户贫困户在内的80户农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蔬菜加工厂和种植基地,并在2017年11月,成立了生态农业公司。除对合作社社员进行分红外,公司还为社员和周边农户无偿提供菜苗和技术指导,采取保底价结合市场价的方式收购蔬菜,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蔬菜产业模式。

实践证明,当初确定的发展模式是正确的。如今,他们的供货渠道更加稳定,不仅从江津区本地1000多户农户手里收购蔬菜,还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进行收购。产品种类更加丰富,除了腌制半成品外,还进行泡菜产品深加工。产品销路更加通畅,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优秀农民种植示范社。

一人致富不是富,大家致富才算富。如今,合作社原来的58户贫困户早已脱贫,并培育了好几家种植大户,大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现在我们的用工有25人,其中脱贫户3人、残疾人4人,每人每年大概有5万元的收入,等二期厂房投用后,预计泡菜年产量超过10000吨,用工量达到100人左右,将带动更多农户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王勇自豪地说。

“从合作社建立到现在,党和政府一直非常支持我们,镇领导多次带领各个部门到我们这里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并先后4次安排项目资金帮助我们扩大规模。”殷晓兰感慨说,“有了党和政府的支持,我们两口子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接下来,我们将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打通电商销售渠道,带动更多的农户走好乡村振兴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江津   鲜菜   夫妻   贫困户   社员   两口子   泡菜   农户   乡亲   合作社   路人   乡村   厂房   滞销   蔬菜   规模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