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贺奎 - 逝去的炊烟


故乡的炊烟,曾经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人生暮年,那逝去的炊烟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并且挥之不去,成了永久的乡愁。


自钻木取火时代起,大地上就有了炊烟。凡是有炊烟的地方,一定会有人家生存居住,没有炊烟的地方,则是一片死寂。这就是常说的人间烟火。


记忆里,农家的炊烟,多是农作物秸秆燃烧而成的一种烟雾。每年的夏秋两季收获之后,从田间运回的豆秸、棉柴、小麦、玉米秸秆,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堆垛在场间或农家小院的角落里,然后进入冬藏,成为乡亲们全年不可或缺的燃料。可别小看这些秸秆,它献了青春献终身,为人们的生活无私地奉献着。没有它,怎能生火?又怎么做饭?


农家的厨房很简陋,多半用几根木棒、几十块水泥瓦、几片石棉瓦搭建而成。厨房里的灶台,有的是泥瓦匠砌垒而成,有的是些巧妇用泥巴捏制而成。一日三餐,生火做饭,使用的是木制风箱。木制风箱里,体内装有长方形活动挡板,挡板四周绑着公鸡的绒毛,俗称“毛头”,中间安有两根拉杆,箱外有一竖杆把手。风箱的出风口与灶台下方的进风口相连接。左手拉风箱,右手添柴草,来回抽动,风助火力,灶内便火光一片,烟囱里便冒出缕缕炊烟来。



人,只要生活就离不开炊烟,就要与炊烟相伴。


我十分欣赏炊烟,尤其对农家炊烟情有独钟。


炊烟,像一幅画。早上的炊烟,显得风轻云淡,清新疏朗;中午的炊烟,急匆匆来,又急匆匆去;晚间的炊烟,飘荡在村庄的上空不肯离去,远望像一张巨大的薄薄的轻纱,酷似云卷云舒。我在想,乡野里正是有了炊烟的映衬,在动与静的结合中,彰显出人间的悠闲与繁忙。静的是那百年老屋,动的是那升腾的炊烟,以及那炊烟里忙忙碌碌的人们。是这些景致巧妙地绘就了一幅田园生活的乡风画卷。


炊烟,是一首诗。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触景生情,描写炊烟,赞美炊烟。回想起当年,鸟儿归巢,夕阳西下,劳作一天的农民收起工具,从田间回归农舍。每当行至村头的小桥上,向着东方张望村里的炊烟,真像碧蓝色的波纹。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篇里,“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不正是我那故乡的美景再现吗?


炊烟下,演奏的是交响乐。浓浓烟雾中,风箱里发出唿哒唿哒的声音,像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炉口内,秸秆烧得噼里啪啦,火苗抱成团,发出呼呼的响声;灶台上,锅碗瓢盆派上用场,各显其能,有节奏的撞击声,极富音律的韵味;竖立着的烟筒,冒出的炊烟划着弧线,慢慢地升空,在青砖瓦房的上方四散开来。在这交响乐里,农妇便是总指挥。为了全家生计,她们不辞辛劳,甘愿付出一切。


炊烟是有味道的,酸甜苦辣饱含其中;炊烟是记录仪,真实地记载着平民百姓的生活变迁。有关史料记载,民国年间,滕县连年大饥。野草树叶食尽,家家户户断炊,集市抢粮,饿殍遍野。邻村小岗一周姓人家,7口之中饿死2人,卖掉1人。另据《滕县志》记载:“1960年,全县口粮甚缺,发生水肿病万余人次,外流人口达2397余人次。”我们村也同其他村一样,能跑能踮的青壮劳力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留在家中的老弱病残,只能靠吃野菜维持生活。那时的农家灶台,几乎见不到炊烟。


历史进入80年代,农村农业在全国率先改革,农民分得土地,承包经营,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留园里种植各类蔬菜,可食用,可出售,市场上鸡鱼肉蛋、山珍海味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各家各户的灶台上,炊烟冉冉升起,锅内香飘四溢。“几缕炊烟邀月起,一壶老酒自悠闲。”夕阳下,田间归来的农民兄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尽情地享用着一天之中丰盛的晚餐。一壶老酒摆上餐桌,浅斟慢酌,消除疲劳,品味生活,享受美好。



在岁月更迭中,农家生活变得如此之快。人类进入新世纪,当我再回故乡,惊奇地发现炊烟没有了。原因何在?后来终于找到了答案。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田地里用上大型联合收割机,农作物秸秆原地粉碎回田,变成有机肥料。从此,农家小院再无柴草,农家灶台再无炊烟。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是一些电器化的厨房用具,既清洁,又环保。诚然,当下的断炊,与过去的断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人类农耕文明的又一次飞跃!


炊烟已去,成为过往。但故乡那一道靓丽的风景,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E N D——



作者简介:侯贺奎,山东滕州人,退休职员,枣庄市作家协会会员。闲暇之余写点散文随笔,作品散见于《农民日报》、《大众日报》、《时代文学》、《枣庄日报》、枣庄《抱犊》、《滕州日报》等。曾在枣庄市委宣传部、枣庄市文联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中获奖。



“滕州文学”投稿邮箱:tengzhouwenxue@163.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炊烟   枣庄市   滕州   枣庄   风箱   灶台   田间   秸秆   农家   故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