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四大辅臣之“后丞”

潘朝晖/文


夏朝时期据说就设有四大辅臣:前疑、后丞、左辅、右弼。


一、回顾“前疑”

我在《上古四大辅臣之“前疑”》中解读了“疑”的本义及相关的引申义,并认为“前疑”的内涵是“孺子牛”一一负重牵引。


二、关于“后丞”

本文重点想聊聊“后丞”的内涵。

“丞”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一个坑,一个人,一双手。

很多人都误以为“有一双手从上面伸出,欲拉出坑中人”,个人认为很值得商搉。

细看“丞”的甲骨文,那双手的方向是朝上的一一显然,“施救者”不是在坑外“从上面拉扯”,而是在坑内“从下面托举”。

这不是我在较真,因为“从下面托举”是先确保“被救者”脱离险境,而“施救者”仍然置身危险之中。就象我们经常听说的“勇救溺水者”的故事,施救者往往拼尽全力将溺水者托举上岸,自己却因体力不支再也没能上来。可见,“从下面托举”远比“从上面拉扯”要更加的伟大。

所以,甲骨文“丞”的造字本义是“一个人将另一个人托举出坑外”,故“丞”是“拯”的古字初文;后又引申出“托举、抬高、助推”之意。“丞”在古代被广泛运用于官职名,表示“佐官、副职”,比如:丞相是辅佐帝王的,府丞是知府的副手,县丞是知县/县令的副职。而“后丞”字面上理解就是“在后面帮助上抬前推”,其内涵是“垫脚石、登高梯、助推器”。

三、关于“氶/承”

汉字中还有“氶/承”与“丞”属于近亲,但“氶/承”的甲骨文中没有“坑”。

显然,“氶/承”比“丞”的内涵更加宽泛。

“氶/承”除了可以通“丞”,更是常用于“抬举人”一一奉承,“受重压”一一承受。

专家虽然将“氶”与“承”当成同源字,但个人认为二者本是有区别的:

“氶”是双手托人,此“双手”可以是同一个人的双手,也就是“托举者”可能是一个人。

而“承”是小篆才出现的,是在“氶”下加了一只手,变成三只手,所以“承”中必定是多人的手,“托举者”也就必然是多人(众人)。

所以,严格地从字源演化上讲,“氶”始见于甲骨文,而“承”却始见于小篆(“氶”下加“手”)。

用一张图可以直观地说明“氶”与“承”的区别(见下图)。

“氶”您厚爱!一一这是“单人抬举”。

“承”大家厚爱!一一这是“多人抬举”。

只不过在后来的实际应用中都忽略了这种区别,“承”取代了“氶”。

另外,“承”不仅可以是上“氶”+下“手”,也可以是左“扌”+右“氶”。




这是今天的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侵删,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拉出   字源   小篆   副职   本义   甲骨文   上古   厚爱   内涵   双手   区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