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资料,我才知道孙机说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的原因

“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93岁的文物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孙机较真地说。

我看到这条信息,很疑惑。24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学的是司母戊鼎。为什么现在文物专家孙机却说它叫后母戊鼎呢?难道它更改了名字?什么时候更改了名字?为什么要更改名字呢?脑子里一下子蹦出一个又一个的疑问。

刚好,我家孩子今年读初二,于是,我问她有没有学过司母戊鼎。她说:去年就学过了,司后戊鼎在初一上册就学的。

随后,孩子把初一上册的历史课本翻出来给我,这本历史课本是2016年7月出版,2021年7月第7次印刷的,与24年前一样,历史课本记载的仍然是司母戊鼎。

2021年,孩子初一历史课本的出版信息页

孩子学的也是司母戊鼎,只是页内底下增加了注释:司母戊鼎,有学者认为应称之为“后母戊鼎”。

那就是说司母戊鼎才是它的正确名字。只是一部分人对它叫“司母戊鼎”有了异议,认为它应该叫“后母戊鼎”。可是,“后母戊鼎”的叫法并没有得到认同和使用。

那它到底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呢?它这两个名字是怎样来的呢?

我翻查了《说文解字》和文物命名的资料,才知道孙机一再强调“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的原因。

2021年,孩子初一的历史课本,记载的是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二次出土,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1939年,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希增带着探杆在野外探宝物。突然,吴希增探到地下有硬物,于是,他开始挖起来,挖了半天,却没有看到任何东西。吴希增不禁想道:埋得这么深,难道是个深藏不露的宝物?

吴希增直觉地下藏的是一个宝物,他鼓起劲一直挖,当他挖到地下13米的时候,看见泥石里有铜锈。

吴希增心中狂喜,他卯足了劲继续挖下去,却发现这个满是铜锈的物件个头很大。

这个满是铜锈的物件,像一口大锅,粗略估计有一米多长,80厘米宽,露出来已有50厘米高。吴希增放下锄头,用力推了几下,大铜锅却一动也不动。

吴希增看见这口大铜锅,刚才惊喜万分的心情一扫而光。他为难起来:这个无疑是宝物,可是凭自己一个人,怎么挖出来搬回家呢?

之前吴希增一心想要自己悄悄地把宝物挖出来,带回家卖掉,现在看来是不行了。还是找别人帮忙吧。

于是,吴希增把泥石重新填回原来的地方,盖住大铜锅。吴希增回到家里,把事情告诉堂弟。堂弟听了之后,惊讶不已。

兄弟两人商量了半天,决定叫上村里的壮年来帮忙。为了不让更多的人知道,晚上,他们一行人带着工具,摸黑来到野地,热火朝天地挖起来。

一行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大铜锅挖出来。这是一个满是铜锈的方形青铜器皿,大家把它抬回吴家。吴希增和吴培文嘱咐大家保密,大家都点头答应了。

谁知,吴家兄弟挖到古物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而且,这个消息还被当时侵华的日寇知道了。

日寇派人来到吴家,当他看到这个宠然大物,惊呼起来:“哇,宝物,很漂亮!”无疑,日寇看中了这个青铜器皿。

商后母戊鼎全貌

吴家兄弟担心日寇来把大铜锅抢走,避免夜长梦多。他们决定把这个古物卖掉,经人介绍,古董商肖寅卿来到吴家,他看到这个古物,惊叹不已。

肖寅卿一眼就看中了这个青铜大鼎,并且愿意出20万大洋买它,但是,他要吴家兄弟把青铜大鼎分割成几块,装进箱子里让他运走。

人们尝试用钢锯和大铁锤等工具,把青铜大鼎锯开或劈开,可是青铜大鼎很坚硬。大家看着好好的一个宝物将要被分割几块,觉得毁了这个巨大的国宝太可惜,不舍得。

大家商议要把青铜大鼎保护好,不让日寇抢走,也不要损坏它。于是,吴家兄弟把青铜大鼎重新埋入自家大院,并买了一个赝品青铜器回来当掩护。青铜大鼎才躲过了被掠夺的命运。

1946年,抗战胜利后,吴培文在古物所领导的劝说下,不得已答应让他们把青铜大鼎挖了出来。

青铜大鼎再次被挖出来后,送到当时的南京博物院保存。1948年,青铜大鼎和其它文物在南京展出,当时,蒋将领也在展出会场,他看上了青铜大鼎,一心想把大鼎归为己有。

1949年,蒋将领撤退时,一心想把青铜大鼎带走。但是,由于大鼎太重,不好带走,它才被丢弃在机场,后来转移到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成,青铜大鼎也随之被转送到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司母戊鼎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在什么时候,谁给它改为后母戊鼎的?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底,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的母亲的庙号。

这个后母戊鼎,差不多1000千克重,在古代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鼎的由来和作用。

鼎,一开始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陶鼎,有三足圆鼎,四足方鼎。鼎,相当于现在的锅,主要是用来烹饪或盛放鱼肉用的。鼎下面的三条腿(或四条腿),是灶口和支架,在腹下烧柴火,熬煮食物。

战国原始瓷三足圆鼎

陶瓷四足方鼎

马家窑秦汉时期,出现了青铜器。随着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鼎开始使用青铜铸造了。古代青铜铸造的器物有:炊器、酒器、食器、乐器、兵器、车马饰、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商代至西周,青铜器进入了鼎盛时代,生产出来的青铜器物品种多样,精美富丽。

后母戊鼎的铸造,800多千克的重量和精美的纹饰,铸造规模宏大,计量严密,分工精细,工艺高超。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证明,我国商代是青铜器的繁荣时代。

由于,青铜鼎用来烹煮食物,不知不觉中,鼎成为了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传说,大禹分封的九个诸侯,把自己国家的地图进献贡奉给大禹。大禹把收来的九个地图拼接,整理,并把地图铸造在九个青铜鼎之中,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

夏禹铸造的九鼎象征九州,也是一统天下的权力标志。鼎便发展为传国重器,有这么一个说法:国灭则鼎迁。夏朝灭亡,商朝兴起,九鼎从荆山迁至商都亳(bó)京。商朝灭亡后,周朝兴起,九鼎又迁到周都镐(hào)京。夏朝历代至周朝,王朝的建立和定都,被称为“定 鼎”。

估计,这也是蒋将领撤退中国时,想要带走后母戊鼎的原因吧。

后母戊鼎的纹饰

1959年,这尊青铜大鼎从南京运到北京,收藏在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文史专家郭沫若去观赏了,并且做了一番研究。

大鼎雕刻了“司母戊”这三字铭文,郭沫若说,“母戊”是一位叫“戊”的母亲,“司”通祠和祀,是祭祀的意思。这个青铜大鼎,应该是祭祀母亲戊的铜鼎。郭沫若的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于省吾、胡厚宣等古文字大家的认同。于是,“司母戊鼎”的名字就这样确定下来。

司母戊鼎这个名字是文史专家郭沫若起的,也得到了古文字大家于省吾、胡厚宣的认同。而且,被人们叫了半个多世纪,却又改为后母戊鼎,为什么呢?

1962年,一位叫金祥恒的学者发表了一篇文章,叫《释后》,他在文章中提出:甲骨文,金文中的“司”字,应该解释为“后”字,表达的含义是“发号君令”的人。

过了几年,有位叫丁骕的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说后》,他也对甲骨文的“司”和“后”,进行了研究对比。他认为,“司”和“后”原本是一个字,“司”是本字,而“后”是假借字。“司”假借为“后”的时候,用于称呼为母,如“后母辛”“后母戊”,表示尊崇的意思。

直到1976年,在安阳的殷墟发现了商代的妇好墓。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也是历史上头一位,用文字记录的女性军事将领。在妇好的墓中掘了很多文物,其中一件青铜“后母辛鼎”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后母辛鼎在形制、铭文、鼎身上的纹饰,都与1939年出土的司母戊鼎很相似。而且“后”字与“皇”字连起来,则有“皇后”之意,更能体现鼎的主人的身份。

因此,一部分专家对郭沫若起的司母戊鼎这个名字,有了很大的争议,提出“司母戊鼎”应该改名为“后母戊鼎”。

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这两个名字的争议持续了30多年。直到2011年3月6日,央视在《新闻30分》播报中,正式发布公告: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其他媒体也相继播报了这一信息。国家博物馆,陈设展览中的司母戊鼎的铭牌标识,同时改为后母戊鼎。

2011年湖南新闻播报司母戊鼎更名一事

当时,记者向教材编写办公室致电,他们也知悉司母戊鼎改名一事,并说修订教材时,会作出考虑和修改。

估计,后母戊鼎更改名字一事被耽搁了,导致我家孩子的2021年印刷的历史课本,仍然是司母戊鼎。

虽然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已经有11年。但是中小学课本的广泛宣传,对原名司母戊鼎更为熟悉。

直到现在,教材也没有修订,课本上仍然是司母戊鼎。因此,它改名11年,人们仍然管它叫司母戊鼎,是情有可原的。

现在,93岁的文物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孙机一再强调:“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壁内的铭文

孙机解释:“后母戊”这三字铭文刻在鼎内壁,“后”字是反着写的,虽然正着是念司,但是在这里只能作“后”字。

在《说文解字》里,“司”是普通职工的意思,一个1800多斤的青铜大鼎,不可能是给一个普通职工做的。所以这个反着写的“后”字只能解作后。因为“后”是有地位,有身份的。

所以孙机一再纠正“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

青铜器文物是怎样命名的?

一般青铜器的命名,是按这样的原则:如果器物上刻有铭文,先根据铭文来确定器物的名字,再按它的作用来划分为器物的种类,如鼎,壶,盘,杯等。

比如这件后母戊鼎,它的鼎内刻有“后母戊”三字铭文,它的种类是鼎。然后,再根据器物的出产年代,在名字前面或后面备注年代,商 后母戊鼎。

参考资料:

头条百科词条:后母戊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后母   郭沫若   铭文   日寇   器物   青铜器   宝物   青铜   课本   名字   原因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