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的寇准,拍马屁的丁谓、王钦若,一忠二奸的纠葛到死方休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敢说真话的大臣却因为不受皇帝待见而被杀被贬,而又有很多只知道阿谀逢迎,大拍马屁的奸臣却能受到重用。那么问题来了,作为现实世界的我们,到底应该从古人那里学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拿一忠二奸三个人作为例子,看看他们的人生经历。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正是北宋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年间,这一年的科举考试,有四个人中了进士,他们之后都成为宰相,而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当时只有十九岁,他就是我们今天忠臣的主角——寇准。

说到寇准,大家肯定很熟悉,他最大的长处就是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劝谏。有一次,寇准得到了入朝奏事的机会,因为大胆进谏、言辞激烈惹怒了太宗,太宗强忍着怒火拂袖而起,寇准却毫不畏惧,拉着太宗的衣服,让他再次坐下,奏事完毕后才退下。这要放在其他朝代,估计没几个皇帝能忍得住不杀了他。但寇准比较走运,遇到了宋太宗,虽然当时太宗也气的不行,但事后却对这位年轻的后生十分赞许,称自己得到寇准,就像当年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而寇准既然得到了这样的称赞,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了。

淳化二年(991年),天下大旱。古人迷信,总觉得自然灾害就意味着上天对人间的惩罚,宋太宗于是借此向大臣们咨询时政的得失。其他人都支支吾吾,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只有寇准趁机说天象对应人间之事,如今天下大旱,是因为刑法有不公之处导致的。祖吉、王淮两位官员犯了同样的罪,祖吉被杀头,而王淮却只判了杖责,之后还重新被起用,就因为他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这难道不是刑法不公吗?太宗听后大怒,立即将王沔召来责问,知道寇准说的都是实情后很是感慨,对他的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十分欣赏,同时也觉得有这样的人在身边,就不怕有人会对自己有所隐瞒,于是立即升任寇准为同知枢密院事,成为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二把手。

当时,张逊是枢密院的一把手——知枢密院事,对一般人来说,听领导的话肯定是在单位混得第一要则。但寇准本来就是个性格刚烈之人,加上又有皇帝撑腰,根本就不怎么搭理张逊,遇到和自己看法不同时还经常发生争吵,这让张逊十分不满,打算找个机会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年轻的后辈。

淳化四年(993年)的一天,寇准与同为枢密院二把手的温仲舒骑马同行,途中遇到狂民迎着马头大呼万岁。张逊觉得机会来了,就指使自己的好友、判左金吾王宾将此事告知太宗,并诬陷寇准图谋不轨。寇准被扣上这么个杀头的大帽子,自然怒不可遏,当着太宗的面与张逊大吵起来。太宗见这两个人为了个人恩怨如此不顾朝廷颜面,就将二人同时罢职,寇准于是领到了一张去青州的车票,被贬到那里当知州去了。

没过多长时间,宋太宗就有些后悔了,他知道寇准是被人诬陷,情急之下有些过激之举也情有可原,于是再次将他召回朝中。为了安慰寇准,太宗还给他升了官,让他当了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可是好景不长,寇准的臭脾气又惹了祸。因为他年轻有活力,平日里又很刚烈自负,宰相们都对他很是忌惮,很多朝政大事,包括官员的任免升降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因此触犯了不少人的利益。


至道二年(996年),广东转运使康戩写奏章诬陷寇准,说朝廷大臣很多都是寇准引荐的,他们对寇准唯命是从,以致于寇准可以一手遮天,扰乱朝纲。宋太宗当然知道这些都是胡扯,但此时的他已经年老,再没有之前愿意接受忠言的勇气,对寇准的容忍度也早已到了极限。于是就借着这个机会将寇准罢职,外放邓州,直到自己病死都没有再召他回来。

之前,宋太宗曾向寇准询问自己的几个儿子谁有资格继承皇位。寇准虽然性格怪癖,但人却很聪明,他机智的回答说立皇储之事,不能与妇人、宦官、近臣商议,只有皇上自己可以决定。太宗听后大喜,最终下定决心立寿王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宋真宗。有了这层关系,真宗在即位后对寇准很是感激,同时考虑到他的名气很大,于是将他召回京城担任权知开封府,也就是代理开封市长。

景德元年(1004年),北方的辽国大举入侵,兵锋直指京城。危急之下,翰林侍读学士毕士安第一个上书提出关于选将、饷兵、理财等五项建议。真宗大喜,破格提拔毕士安为参知政事,负责主持边防。但毕士安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而且又体弱多病,于是极力举荐寇准,称他善断大事、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如今国难当头,正需要寇准这样的人。真宗欣然同意,将毕士安、寇准同时升任宰相。在二人的极力劝说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因此士气大振,在澶州城下大挫辽军,最终促成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宋辽两国从此和平共处。

“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刚过不惑之年的寇准威望达到顶峰,而身为首席宰相的毕士安又在不久病死,寇准得以升任首辅,受到真宗不同寻常的礼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之前就敢于直言的寇准更加毫不掩饰自己刚烈耿直的性格,因此与朝中很多大臣关系很差,这些人对他十分嫉妒,王钦若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咸平四年(1001年),王钦若就因为治理地方政绩出众而被升任参知政事。辽国大举入侵之时,身为南方人的王钦若吓得不行,极力建议真宗南下金陵躲避,当时就被寇准骂得不行,认为这是有损大宋尊严的懦弱之举。宋辽讲和后,寇准更是经常拿这个数落王钦若,王钦若羞愧难当,被迫辞职,自此对寇准恨之入骨。

一天朝会结束后,寇准先退下,宋真宗则站起身来目送着他远去。王钦若看着真宗对待寇准如此谦卑,顿时妒火中烧,就说皇上你如此敬重寇准,不过是因为他主持签订了澶渊之盟,但皇上你不知道的是,澶渊之盟其实只是城下之盟,不值得称道,寇准没有理由因为这件事受到礼遇。并趁机诬陷寇准此举并非真心为了社稷,只是以皇上的万尊之体博取自己的功劳和名声罢了,这也是后来“孤注一掷”这个成语的来源。

真宗本来就对寇准的自负专权有些不满,只是感激他为自己击退了辽人的进攻,因此一直隐忍不发,此时听王钦若这么一说,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自此开始疏远寇准。景德三年(1006年),在王钦若等人的共同构陷下,寇准被罢相,外放陕州。而没有了寇准的掣肘,王钦若开始了他的大拍马屁之路。在他的导演下,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迎接“天书”、大兴祥瑞的闹剧就此展开,宋真宗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王钦若也因此大受器重,顺理成章的当了宰相。

此时,又一个奸臣——丁谓隆重登场。此人在王钦若大搞祥瑞的时候就一直是王钦若的副手。迎接天书、泰山封禅、祭祀汾阴这些大型祥瑞活动都是需要钱的,而当时身为财政部第一把手的丁谓就竭尽所能的帮着张罗资金,这些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在王钦若升任宰相后,立下如此大功的丁谓也理所当然的当了参知政事。

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丁谓也不例外,不甘人下的他一直觊觎着宰相之位。天禧三年(1019年),商州抓到一名道士家中藏有禁书,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死罪。而此人在被审问时供认与王钦若关系很好,自己还经常被王钦若召到家里来搞迷信活动。这下好了,当了八年宰相的王钦若因为涉嫌串通道士图谋不轨而被罢,外放杭州。据我推测,这很有可能就是丁谓一手策划的,因为他是王钦若被罢的最大受益者。

王钦若虽然被罢,但丁谓知道自己资历不够,于是心生一计,上书请求召寇准入朝拜相,打算借他的威望辅佐自己。在他的举荐下,已经五十八岁的寇准再次入朝担任宰相。


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得了风疾,不能理事,皇后刘氏趁机把持朝政,急需朝中重臣的支持,当时已是枢密使的丁谓靠着拍马屁的本事再次获得刘后的赏识,两人相互勾结,刘后靠着丁谓干涉朝政,而丁谓也靠着刘后大肆擅权,配合的天衣无缝。

这一切都被老寇准看在眼里,作为一位正直的宰相,寇准对后宫干政自然十分不满,于是密令自己的女婿、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请太子监国,并打算援引杨亿辅政。结果这事被刘后知晓,因此对寇准痛恨至极,在她和丁谓的安排下,寇准在两个月内被接连贬官,从当朝宰相一下贬到了道州司马。

就这样还不算完。乾兴元年(1022年),宋仁宗即位,刘后垂帘听政,丁谓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了宰相。在他的怂恿下,刘后将寇准再贬为只有七品的雷州司户参军,算是到了官员的最底层,而且还是去了偏远的雷州半岛。第二年,六十二岁的寇准在忧愤中死去,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但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却流传至今,成为北宋时期最有名的大臣之一。

当然,做坏事也没有好下场。丁谓在当了宰相后大权独揽,与内侍雷允恭勾结,连刘后都不放在眼里。刘后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想着自己好容易熬成太后,得以垂帘听政,却被丁谓这小子半道截了胡,这还了得?正好当时雷允恭为了捞钱,私自换了真宗的陵墓土地,结果这块地土石各半,工程因此难以推进,众人的议论越来越大,而丁谓却为了庇护雷允恭,坚持用这块地。

太后闻讯大怒,命宰相王曾负责审理此案,雷允恭最终因罪被杀,丁谓也被罢相,贬为崖州司户参军,落了个比寇准更悲惨的下场。所以说,出来混总归是要还的,这话一点都不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真宗   景德   雷州   澶渊   枢密院   刚正不阿   政事   宰相   纠葛   皇上   大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