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臣的落幕以及慈禧的出场

咸丰年间,清王朝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兵连祸结。面对如此局面,咸丰帝为扭转困局,调整统治中枢,相继任用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肃顺勤于治事,主张清除积弊,整饬官吏朋奸舞弊之风,重振朝纲,颇得咸丰帝的信任。但他专横跋扈,“治事严刻”,致使朝臣亲贵人人自危,怨声载道,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咸丰帝仓皇出逃热河,清政府的中央权力由载垣、端华、肃顺把持。恭亲王奕诉、大学士桂良等人奉谕留北京与英、法“议和”。奕诉等人在与英法侵略者交涉过程中,对外国事务及世界情势多有了解,与英、法关系日益密切。及至议和告成,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奕诉影响大大增加,以他为中心形成留京大员政治集团,凡对肃顺不满的文臣武将多所依附。

1861 年8月,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逝,遗诏年方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辅佐载淳。皇太子载淳继位后,改年号为“祺祥”,咸丰帝的皇后钮祜禄氏晋封母后皇太后,后加“慈安”徽号;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亦晋封为圣母皇太后,后加“慈禧”徽号。叶赫那拉氏(1835-1908),镶黄旗人,早年通过选秀人宫,赐号兰贵人,因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而地位跃升。叶赫那拉氏具有极强的权力欲。

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图谋取得最高统治权,她与同样对八大臣专权不满的恭亲王奕诉联手,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人,密谋铲除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9 月,奕诉以吊丧名义至热河,与慈禧、慈安密议后,先行回京部署。此时,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上折,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慈禧、慈安遂召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讨论董元醇的请求,双方争论激烈。肃顺以“本朝无太后垂帘故事”为由予以拒绝,要求发下明诏训斥董元醇,慈禧太后不得已照办。

10 月下旬,咸丰帝的灵柩从承德起运北京。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先行抵京,与奕诉共议政变之事。11 月1日,大学士贾桢等在奕诉的暗示下,上奏“请皇太后亲操政权”。慈禧、慈安即以贾桢等人的奏请为由,向群臣宣示诛除肃顺等人的“上谕”,捕杀肃顺等三人,将其余五大臣革职治罪,并将皇帝年号“祺祥”改为“同治”,夺取了实际最高统治权,史称“辛酉政变”(1861年农历是辛酉年),又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从此,慈禧太后执掌清廷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

这次宫廷政变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政变后清廷极力改善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企图与外国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慈禧太后和奕诉上台执政,最满意的是外国侵略者。1862 年3月,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在过去十二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清政府与外国侵略势力由对立转向联手,从此太平天国开始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热河   太平天国   英法   慈禧   徽号   皇太后   亲王   联军   大臣   北京   外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