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公案:武则天弑女了吗?带你回到历史现场

永徽四年(653年)春夏之交,雨水稀少,热辣辣的太阳烘烤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庞大帝国,后宫的风云变幻。曾是天子宠妃的萧淑妃因武则天的入宫,完全失宠。萧淑妃倒台后,王皇后黯然伤神,生出了兔死狐悲之感。王皇后也感觉到唐高宗的恩宠在迅速衰减,她很自然地将自己和萧淑妃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此时的她已看清武则天的手腕和野心,这个女人可不简单。为了保住皇后的地位和李忠的太子身份,她只能反击。王皇后决定联系昔日情敌萧淑妃,携手合作,对付她们共同的敌人。可让她们想不到的是,这种反击已经太迟了。


她们的反击是一个女人纵横后宫江湖最喜欢使用的武器:诽谤。本来她们就是要在高宗面前说武则天的坏话,可高宗早已是武则天最忠实的拥趸。随着萧淑妃黯然收场,王皇后也嗅到了空气里不祥的气息。与武则天八面玲珑的为人处事相比,王皇后显得过于稚嫩,这和她的家庭背景有关。她的母亲魏国夫人及舅舅中书令柳奭进宫时,见到六宫妃嫔的时候,也是昂首自傲不放在眼里。

王皇后生来孤傲的性格,不屑于阴谋。忌妒是人性中最妖娆、最隐秘的,因而也是最难以告人的隐私,这是一种内心翻江倒海却又不能说出来的自我折磨。一般来说,人能够与人分享快乐,却难以与人分享痛苦,因为痛苦不容易为人所理解。王皇后的痛苦,是由忌妒引发的痛苦。她如果是个恶人也好办,堂而皇之也不用遮遮掩掩,因为她面对的不是明火执仗的对手,而是真实存在却又暗中较量的对手。王皇后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姿态,也给武则天创造了绝好的机会。王皇后越采取守势,就越激发出武则天内心的斗志。见到王皇后厌恶谁、惩罚谁,她就拉拢谁、赏赐谁。因此这些人都和她一心,成了她布下的眼线。王皇后的一举一动,武则天都能知道,抓到任何把柄都会告诉高宗,高宗也就对王皇后越来越生厌。王皇后有强大的身份背景,地位相对稳固,武则天拥有的只是君王的恩宠。君王的恩宠,又是如此不可靠。一年前,他宠幸的是萧淑妃,如今却对萧淑妃冷若冰霜。陡然而生的忧患意识,让武则天心急如焚,她想打破后宫生存的怪圈。

其后不久,武则天生下了一个女孩,高宗很是喜欢。而这个小女孩在这个世界只是做了一个短暂的停留,她的出生好像只是为了成全一段阴谋。她生下来就是粉团一般可爱的天使,作为母亲的武则天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武则天为了那个不可告人的计划能顺利实施,开始加紧创造条件。不到最后一刻,她都不会放松警惕,每天她都会派宫女到中宫皇后处问安。在武则天和萧淑妃之间,王皇后还是偏向武则天的。虽说如今萧淑妃已被踢出局,王皇后惊慌之余也拿武则天没有办法。毕竟高宗宠幸,又加上接二连三为皇家诞下皇子和公主。

武则天虽然被高宗信赖,但王皇后还是好端端坐在皇后的位子上,而且她打倒了萧淑妃,又立了傀儡太子,心中稍安。她也想缓和一下与武则天的矛盾,同时获得高宗的好感。于是,一反常态,主动去看望武则天。武氏也知她的心思,一边虚与委蛇,一边在动脑子,利用皇后来访的机会暗施毒计,因为她认为高宗虽是冷落了皇后,但以他软弱厚道的性格,做不出废后的残酷决定,只有让高宗骤然恼恨王皇后,他才能写出废后的诏书来。

毕竟,皇后还想要笼络着武昭仪,也想从她那里分得皇帝的承恩雨露。每次来,王皇后都要逗逗襁褓中的小公主。这孩子也太可爱了,见了王皇后就咯咯地笑,手舞足蹈,仿佛和王皇后有缘似的。王皇后自己没有孩子,从这个小公主身上,她好像找到了母爱的施放点。

这一天,王皇后像往常一样用过早膳后,不知不觉中就走到翠微宫。武则天当时刚好离开不在,宫女还是将王皇后引进内室。一切都如同平常一样,王皇后径直走进了育儿室。育儿室没有人,小公主一个人不哭不闹,正有滋有味地吮吸着手指头。王皇后抱起小公主,没有孩子的王皇后并不缺乏母爱,抱着别人的孩子虽有几分酸楚,但更多的是发自女人天性的疼爱。

逗了会儿孩子,王皇后觉得有点索然,看望的毕竟是情敌所生的孩子,她怎么可能有什么实在的兴趣呢?所以很快也就转身离开。就在王皇后转身离去之际,武则天快步回到翠微宫,独自一人走进育儿室。一切又归于寂静,千年公案就这样成了历史的定局。一个出生仅一个多月的小生命,还没有来得及取个名字,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如同一阵风,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本来,一个生命的逝去从来都是决绝的,无可挽回的,远没有生命降生那样充满温情。

这桩历史公案,发生在武则天向皇后之位发起冲击的过程中,而武则天又因此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是武则天制造的一起阴谋。种种版本,莫衷一是。在一片历史烟云之中,仿佛只能看见孩子伸出的绝望双手。武昭仪及其左右说,婴儿是皇后杀死的,因为刚才只有皇后来过,也只有皇后逗弄了婴儿。“婢仆求容,助相引说”,由于大群婢仆的佐证,皇帝便认定,皇后是扼杀婴儿的凶手,废宫之念,于是愤然而起。

案发现场并无一人在场,历史的谜团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所以,综合各种因素可以归纳出三个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也是唐高宗心目中想象的,王皇后杀了小公主。

第二个版本,《唐会要》关于小公主之死,记载很简单,即“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暴卒”显示的是意外死亡,武则天向皇帝告状是王皇后杀死了小公主。这都是描述文字,最多表明武则天利用一切机会攻击情敌王皇后而已。

第三个版本就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武则天直接制造了这个事件,她亲手杀死了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唐会要》中所记,武则天的行为还在可以理解的范围,虎毒不食子。到了《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武则天俨然成为弑女的禽兽。

武则天有没有亲手扼杀公主,这是历史之谜。既然是谜,那就会让人质疑。《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本来就是影响巨大的史学名著,而影响更大的小说,径直接取材于此。本就可疑之事,经传统史学和小说家们的联合努力,作品传播力极强,导致故事家喻户晓。武则天为了政治斗争杀死亲生女儿,于是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武则天杀女说的理由。首先,王皇后性格沉稳端庄,行动力不强不适合做杀人犯,也没有动机,当时她在和武则天争后上处于优势,而且即使要杀人也应该选择武则天的儿子。其次,小公主周围一直有人照顾,在探视中短短时间内没有征兆的情况下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不大。同时,武则天具备杀死孩子的动机、性格和条件,而争宠是她的动机。她是非凡之人,具备果断性格,同时作为妈妈既可亲近女儿又不引人注目。在这个版本中,除了武则天的内心世界,谋害几乎是在静悄悄中进行。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女人,武则天狠心将全身的力量贯注于双手上,五爪弩张,渐渐地逼近亲生女儿的咽喉。那手又在半空中停住了,她犹豫着,挣扎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潮水般地向她涌来,她伸手迎接,却又被另外一种无形的力量拽着,怎么也够不到。一刹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又潮水般地退去。猛然间,她再一次伸出双手,筋脉鼓张,摸在了婴儿的脖颈上。孩子也太小了,刚过满月,统共来这个世上才三十多个日日夜夜,筋骨还很娇嫩。整个过程,很短暂,很短暂。武则天甚至没能觉察出孩子临走前的哽噎和抽搐。而随后赶到的高宗皇帝,用一句“后杀吾女!”就决定了王皇后失败的命运。

武则天没有杀女说的理由。首先,武则天在永徽五年是否真有个女儿并无信史记载。即使是较为严肃的史学家也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述,只说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出生之间,有一段让武则天生儿育女的空档期,“可能”生出一个女儿。这个女儿究竟何时出生?叫什么名字?都无记载,实难令人确信。

其次,公主的死亡有几种可能,抛开武则天扼杀之外,还有其他几种可能。女儿得了急病突然死亡,正巧王皇后来访,趁机加害于她?还是女儿突然死亡,正巧王皇后来访,连武则天也真以为是王皇后给扼死的?或者说是王皇后真的一时冲动,扼死了武则天的小女儿?都可以做个猜测。也有人认为,扼杀小公主事件是一起指鹿为马事件,是一起严重的政治诬陷事件。当时幼婴的死亡率很高,小公主因病死亡的可能性最大,没有谁去扼死她。至于武则天利用这个客观的机会,这也是猜想的。

作为心智正常的人很难做到亲手扼杀自己的女儿。除非她是恶魔,是疯子。即使武则天蓄意设下谋杀女儿、陷害皇后的计划,但要实行起来也极为困难。要让人物、时间、地点都巧合在一起才成。更何况,武则天要回避那么多的宫女太监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她不是农家小户,是九嫔之首的昭仪,已是受宠的御妻。

如果真是武则天亲手扼杀,未免太过残忍,只能说生存的危机意识以及权力的诱惑是如此之大,大到足以吞噬人性和亲情,能让一个母亲亲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十二年后,武则天已经当上皇后。她给这个小女孩加封为安定公主,谥号思,按照亲王的礼仪隆重安葬。从字面上看,当指她一直对早夭的长女念念不忘,而根据谥法,“追悔前过曰思”(《唐会要》),难免让人联想寄托追悔之情的究竟是谁。

小公主暴亡事件发生后,武则天和王皇后之间的胶着状态终于被彻底打破了。高宗皇帝心中的天平完全失衡,彻底倾向武则天。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他对武则天越来越信任,越来越宠爱(“愈信爱”),而且为了安慰她的丧女之痛,还追赠她的父亲武士彟为并州都督。对于王皇后,则是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厌恶(“有废后意”)。

这时候李治已经有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想法。皇帝的感情变化很快影响到外廷,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开始惶恐不安,主动要求辞去宰相之位。这样,王皇后在外廷的支持力量也大为削弱,可以说是内外交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翠微   公案   恩宠   皇后   皇帝   性格   女儿   公主   版本   现场   事件   孩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