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它存在,却始终找不到,诡异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X”


传说,除了八大行星之外,在太阳系中还隐藏着一颗神秘星球。



有人说,它是人类寻找了一百多年的第“第九颗行星”。


而有的人则说,它是西琴笔下,那颗人类造物主所在的星球——尼比鲁。


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故事。



时间回到1894年,一位叫做帕西瓦尔·罗威尔的人,在读了一本关于火星的书后,对天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就像大部分天文爱好者,最开始都会买几本天文星象方面的书,然后再买一个简单的天文望远镜一样,罗威尔兴趣的发展过程也和这差不多。

但他拥有一个,当时几乎所有的天文爱好者,都不具备的一个条件——“钞能力”。

·

所以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市(旗手市)的山顶上,建造了罗威尔天文台,开始了他的观星之路。



在当时的人看来,罗威尔非常聪明,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大量天文学知识,什么确定天体位置,计算天体运行轨迹、通通不在话下。


可真正让他在后来火“出圈”的,却并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两个疯狂想法,比如火星上存在生命。


现在来看的话,这个想法真算不上“疯狂”,毕竟我们已经在那里发现了液态水,以及很多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在这种环境下孕育出生命,也在意料之中。



但别忘了,罗威尔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是19世纪末,那时候的人可不知道火星的环境。


更何况,罗威尔所说的“生命”,还不是像细菌和真菌这样的微观生命,而是人类这样的智慧生命,所以可想而知,他当时会受到怎样的嘲笑和讽刺。


而除了认为火星上有外星人之外,他还坚信太阳系中,隐藏着第九颗行星,它的位置在海王星和天外星的外侧。


因为这两颗天体的实际运行轨迹,跟计算出来的轨迹略有不同。



就好像背后有一只“神之手”,正在不停的拉扯它们,将它们拽离了正常轨道。


罗威尔将这只“神之手”命名为“X行星”,并开始疯狂寻找,它存在的确切证据。


1906年,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但始终毫无收获。



这种求而不得的情况,极大的损耗了罗威尔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最终在1916年因劳累中风,抱憾离世。


不过,对X行星的寻找并没有因他去世而停止。


一方面,人们对它的寻找热情已经被彻底点燃,另一方面“钞能力”也在持续发挥着稳定作用,不断激励着一位又一位探索者。



终于,在他去世14年后,也就是1930年,当时年仅24岁的克莱德·汤博(Clyde Tombaugh),在罗威尔天文台用罗威尔留下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冥王星(Pluto)。


之所以会叫这个名字,也有部分向罗威尔致敬的意思,因为Pluto的前两个字母是 Percival Lowell 的首字母。

这个发现让罗威尔天文台的人非常激动,他们觉得,冥王星应该就是一直在寻找的X行星,如果罗威尔泉下有知的话,现在应该能够无憾了。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事情的发展好像有些不对。

天文学家们之所以花了几十年才找到冥王星,主要是因为它在夜空中非常的暗淡,运行的速度也非常慢,慢到从被发现至今,它还没有完成,绕太阳一周的运动,因为冥王星的公转周期是247.68年。


光芒暗淡、公转周期长,这两个特征凑到一块,意味着一种可能——冥王星要比其他行星小得多。



这个怀疑,最终在1978年得到了证实,当时冥王星的卫星卡戎被发现,让科学家们测定出了冥王星的质量。


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就是个“笑话”,因为它的质量仅为月球的6分之一左右。

质量小,距离又很遥远,它显然没有办法对天王星和海王星这样的巨大天体造成影响,更别提将它们拖离预测轨道了。


就像一只蚂蚁,无论它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挪动几米外的一只大象。


那问题来了,如果不是冥王星扰动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那会是谁呢?


谜底在1992年被揭开了。



数学天文学家迈尔斯 斯坦迪什(迈尔斯斯坦迪什),通过旅行者2号在1989年飞跃了海王星时得到的数据,重新计算了海王星对天王星的引力作用。


而计算出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因为两颗天体的轨道都没有任何问题,也就是说,之前的所有异常,只是因为数据不够精确,导致的误判。

同时这也意味着,不需要在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外侧,设置一颗行星,来解释它们俩的轨道异常。


至此,有关第九行星的讨论逐渐销声匿迹,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X行星”。


可事情却在近十年发生了转变。



2016年,美国天文学家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和迈克·布朗(Mike Brown)在一项研究中,将已经沉寂了十几年的第九行星理论,再一次拉回了人们的视线中。


他们的假设和一百多年前罗威尔提出的假设,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他们也发现了轨道异常,并且根据我们目前对太阳系的理解,很难解释这种异常。

唯一不同的是,这回出现异常的不再是行星,而是极端跨海王星天体( ETNO )。


所谓的“极端跨海王星天体”,指的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星球,而是一些在太阳系最外层区域中,绕太阳运行且距离海王星很远天体的统称。


它们所在的区域,最远处被称为柯伊伯带。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那里至少有数十亿颗大小不一的小行星,但迄今为止,我们登记在册的只有2000个左右。


而这其中,有包括赛德娜在内的6个矮行星和小行星,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特性。


比如它们的运行轨道都是椭圆形,并且指向了相同的方向,但运动的速度却不同。



这就像在时钟里,6根指针分别以不同的速度转动,但当你碰巧抬头看它们时,它们却在完全相同的位置。


这诡异的种情况,在现实中出现的概率极低。


而更重要的是,这六个天体的轨道,以八个已知行星的轨道为基准面,朝同一个方向,同时向下倾斜了30度。

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仅为0.007%。


用布朗的话来说,这种情况几乎不会随机出现,除非有什么东西在影响着它们。


那么影响它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没错,就是第九颗行星。



其实一开始,巴蒂金和布朗曾怀疑过,是不是柯伊伯带的边界附近,存在某些尚未被发现,拥有巨大引力的小行星。


但很快,这种猜想就被排除了,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柯伊伯带的质量应该是现在的100倍以上。

所以,或许是秉承着当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的原则,巴蒂金和布朗认为,那里有99.8%的概率,隐藏着一颗未知行星。


而且还是一个直径是地球4倍,质量是地球10倍的庞然大物。


那么,关键的问题,如果这个庞然大物真的存在,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没真正找到它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在宇宙中寻找行星的方法了。



目前,人类已知的,距离我们最远的系外行星,是27710光年外的SWEEPS-11和4。


如果第九行星,现在真的在巴蒂金和布朗推测的位置,那么,这两颗系外行星到地球的距离,将是地球到第九行星距离的300万倍。

这是个夸张的数字,以至于我们很难想象出,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所以为了更直观的感受,我们可以将它缩小,放到正常尺度下进行比对。


假如你现在代表着地球,站在法国的巴黎,而SWEEPS-11和4位于俄罗斯的莫斯科。



你觉得第九颗行星应该在哪?


答案是,也在柏林,只不过比你离两颗行星,近了约一个鼻尖那么长。


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人类连远在莫斯科的行星都能找到,却找不到几乎和自己面对面的第九颗行星呢?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相关性。

我们寻找SWEEPS-11和SWEEPS-4,使用的是“凌日法”。


就是长时间监测一群恒星,扫描并记录每一颗恒星在不同位置的亮度。

一旦某一颗恒星的亮度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可能有行星从它对着我们的那一面飞过。


而之所以使用这种方法,是由于行星本身不发光,再加上距离遥远,我们在地球上基本上看不到。


因此只能通过观察它们对母星造成的影响,来探测它们,这就让寻找系外行星成了一件非常碰运气的事情。

具体怎么碰呢,就是地球、行星以及恒星,这三者必须完全在一条直线上,才能观察到凌日现象。


如果我们在天空中,随机选一个类似太阳的恒星观察,能够使用凌日法找到行星的概率非常小,只有不到0.5%。


寻找系外行星,凌日法非常关键,但寻找第九行星,它就毫无用处了。


因为第九行星位于太阳系的边缘,光线到达那里时已经非常暗弱,没办法照亮那个区域。



而即便是周围最近的恒星,也要远于到太阳的距离,因此其他恒星更不可能照亮那里,所以它是处于一片几乎完全黑暗的地带。


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只能使用最常规的方法——光学望远镜。


去年年初,天文学家们证实,使用光学望远镜发现了一个,目前距离地球最远的太阳系天体——“很远很远(far far out)”。

它是一个直径400多公里的冰质小行星,距离地球约140AU,也就是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1.5亿公里的140倍。


对于人类来说,这个距离已经非常遥远,但第九行星距离地球大约600AU,足足是它的4倍多。


也就是说,我们从没有在太阳系中观察到,像第九行星一样远的天体,甚至都没有探测器到达过。


这也就意味着,第九行星迟迟没有褪下神秘面纱,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找到它,并不代表着它不存在。



要知道,太阳系很大很大,人类已经了解的部分,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此外,布朗和巴蒂金认为,第九行星非常暗淡,在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只有在非常完美的大气条件下才能够观察到,而这样的条件每年可能只会出现几次而已。


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尝试预测它可能出现的位置,然后架上最好的望远镜,静静的等它出现……


另一种可能



其实除了第九行星的扰动以外,关于轨道异常的原因,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解释——黑洞。


先别担心它会把整个太阳系吞噬,因为它并不是恒星坍缩形成的常见黑洞,而是一种出现在恒星之前的“原始黑洞”。


目前主流理论认为,原始黑洞的本质是被暴胀放大的能量密度涨落。


根据热大爆炸模型,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一秒内,有着极高的温度和压强。



这时候,如果空间密度出现了一些扰动,这些局部区域的波动就会被暴胀过程迅速放大。


当暴胀结束之后,一些密度涨落较大的区域,就会因为质量很大,直接坍缩成一个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所谓的“原始黑洞”。

这种黑洞的体积大小不一,比如物理学家詹姆斯·昂温(James Unwin)就认为,这个让轨道异常的原始黑洞,应该只有一个网球那么大。


但千万别小看它,它的质量可足足是地球的5~10倍。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提醒一下,让罗威尔相信X行星存在的证据,后来被证明是一个计算错误。


所以哪怕巴蒂金和布朗认为,第九行星存在的概率高达99.8%,并相信,发现它只是时间问题。


但在真正发现它之前,谁也不能确定,这次会不会也是一场因观测条件限制,导致的乌龙事件。


所以,拭目以待吧。


尼比鲁



其实关于这第九颗行星,有很多人怀疑,说它可能是苏美尔文明中提到的“尼比鲁”,也就是西琴笔下,人类造物主阿努纳其生活的星球。


但我个人认为应该不是的。

按照西琴的说法,尼比鲁的公转周期是3600年,而第九行星的公转周期大约在1万~2万年之间,光凭这点就能够排除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了。


更何况,根据第九行星所处的位置判断,它应该是一颗像木星和土星那样的气态巨行星。


如果阿努纳其跟我们一样是碳基生命,那么根据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就算他们是硅基生命,应该也没有办法抗住气态巨行星内部恐怖的高温和高压。


至于其他生命形态就不提了,在太阳系中基本上没有形成的可能性。


所以我认为,相比说尼比鲁是第九行星,倒不如说它是一艘定速巡航的星际飞船更靠谱一些,毕竟在苏美尔语中,“尼比鲁”这个词,本身就是渡船的意思。


你认为呢?


(主页视频版更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太阳系   布朗   大行星   海王星   冥王星   天体   恒星   行星   黑洞   轨道   诡异   距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