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杲文川回城后的命运

1978年是历史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像溃提一样,哗啦啦的”,知青开始大批地返城。这一年,杲文川以“困退”的名义回到了北京。如果不回城的话,留在农场继续好好干,又会是什么样子?杲文川说“人生没有假设”,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时“回城就等于零”。在建三江七星农场待了11年,按照八级的职称标准,杲文川已经干到了四级,后来调到了团宣传科当新闻干事,“也算得上是连级干部”。回城后,干部没了,工资、级别,一切都从零开始。

公开的资料统计显示,从1968年到1976年,共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了北大荒,“如今只剩下不到1万人留在了北大荒,53万知青通过各种途径陆续回到了城市”。根据杲文川的了解,这留下的1万人里,“提干的、混得中不溜的、有困难的”各占约三分之一。

53万知青回城的途径又大概可以分成五种情况。北京曾经招过一批教师,招高中毕业的,回来教小学、初中,但招的人很少;也有少数人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或者参加高考,读完书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还有一些干部通过各种关系将子女转去当兵,或者转到其他城市;而大多数人走的是“困退”和“病退”的途径回城,家里有困难的,可以办理“困退”;身体有病的,也可以回城。

“每个街道都有三四千个待业知青”,找一个工作非常难。有去粮食局扛麻袋的,有在天安门给人照相的 也有人卖大碗茶的,两分钱一碗,“那种感觉就跟现在的农民工差不多,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这些重新回来的“城里人”抢着去干”,依靠邻居介绍,杲文川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找到了一份临时抄字的工作。

此后的路,是以日薪八毛钱为起点开始奋斗的。杲文川一边工作,一边上夜大,到后来转成正式工,提干。43岁那年,杲文川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100多里地,跟着比自己小20多岁的同学一起上课,毕业的时候,居然以最大年龄学生的身份获得了“韬奋新苗奖”,“从北大荒回来的人都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杲文川说。

跟杲文川一起回来的那批人的生活轨迹也迅速地拉开距离。“一部分人上学了,进了机关,回来的初期,各机关都缺人,这是最好的一层;第二种人是下海做生意的,但这样的人很少,因为50年代培养的人正统观念比较多一点,杲文川笑言,这一代人发大财的人有,但很少;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出国,这种人也少;绝大多数人进了企业,但结局也是最差的,很多都下岗了,提前退休了,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大多在1000到2000元左右(2008年),如果孩子读书或遇有疾病,家里都比较困难,生活在城市的底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知青   北大荒   城里人   北京   农场   途径   困难   命运   干部   城市   工作   文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